APP下载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2021-12-31

前进 2021年2期
关键词:村民农村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从调研情况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一些地区乡村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乡村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未能“物尽其用”。目前,村庄已建设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但存在着利用率不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例如,一些村庄建设的文化广场,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年到头村里很少利用文化广场为村民举办有意义的文化活动,甚至一些文化广场“沦落”为村民的晾晒场所;有些农家书屋设立之后就紧闭大门,只有上级检查时才开门,即使一些常年开放的农家书屋也存在着提供的书籍期刊无法满足村民实际需求的问题,如一些农家书屋提供的农技书籍,都是一些过时且早已普及的农技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村民对最新农技知识的需求。

二是乡村生活面临着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危机。一方面,乡村面临着人文生态危机。人才的“凋零”和文化传承的断裂是乡村人文生态危机最明显的表现。受市场经济、城市化的影响,大批农村人奔向城市工作、学习、生活,一些人逐渐在城市定居,致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逐渐丧失活力。人口的外迁尤其是年轻人的外迁,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一些好的乡村习俗、礼仪、技艺后继乏人,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另一方面,乡村面临着自然生态危机。虽然,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乡村生态环境得以极大改善,但乡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一些村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私挖盗采沙石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又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环保意识不足,随意丢弃用过的农药包装,这些包装或随风飘散或被雨水冲刷进入河道,对乡村生态造成极大的威胁。

三是乡村居民面临着文化心理危机。一直以来,乡村都被视作道德良善、自然生态、诗意生活之地,是人心灵居住之地。然而,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推动下,金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不断侵蚀乡村传统价值观。传统价值观的缺失引发的精神上的不安、文化上的焦虑成为很多乡村无法规避的难题。如手机的广泛使用、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席卷乡村。“洋垃圾”“快餐文化”不断在乡村蔓延,往昔平静的乡村也日益变得躁动不安。

四是基层文化人才欠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缺少专职文化辅导员,很多地方都是由村干部兼职,工作繁多使其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精力有限,且缺乏专业培训,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当然,解决上述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循序渐进,先从符合农民期待、与当前农村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方面入手,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继而慢慢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使文化振兴与乡村治理、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达到多点联结、多方借力的效果。

一、创新管理,扩大投入,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第一,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预算增长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第二,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第三,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第四,推广村民评议等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

二、提高乡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乡村文化需求。一方面,要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乡村文化设施不仅要高质量的建设,更要高质量的管理。文化设施配齐之后,相应的管理、使用、维护、考核制度应及时出台,不定期对乡村文化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运行良好的村庄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或奖励。另一方面,要了解乡村真正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文化供给方,要多到乡村调研,多倾听民声民愿,了解乡村真正的文化需求,然后再因村制宜、按需供给,切忌“一刀切”式的供给。

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乡村集体认同感。乡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及乡村变得焦虑不安,都与当下乡村集体活动匮乏、村民集体感丧失不无关系。要利用节假日期间外出人口大量返乡的节点,结合乡村农忙时点,适时举办一些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要做好文化宣传工作、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娱活动,通过活动建立村级文化活动队伍。要加强村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村与村之间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展示会,如可利用乡村已建成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举办文艺演出、广场舞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文娱活动。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通过积极参与,增加村民的集体感、责任感、荣誉感,终极目的是消除村民内心的焦虑不安,在乡村找到归属感。

四、要解决乡村有文化、懂文化的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利用乡情、亲情的纽带关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服务家乡,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吸收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进入乡村管理队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并解决他们的福利和待遇问题,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要提高乡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能力,加强对乡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培训,鼓励他们多学习、多交流。

五、制定农村文化奖补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开展。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村里每年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体活动,努力做到周周有文体活动,月月有电影放映,广泛开展群众读书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对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一定成效的村进行以奖代补。同时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出台农村文化发展扶植政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文艺活动,使产业发展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农家乐经营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猜你喜欢

村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