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2021-12-31林晓希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两学一做两学理论课

林晓希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纵深推进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党章修正案,展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取得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青年学生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长效开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改革创新,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保持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保障。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结合课程内容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能够加快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型。

一、内在共性: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目的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受众不仅是青年学生党员,对所有学生来说,学习党的历史、党的章程和规范,了解合格共产党员的要求和先进事例都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勠力同心,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奋斗,其内在情怀仍然是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表现为学,重点在做。爱国主义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由学到做的内在动因。爱国主义是对国家的一种本能的自然情感,在此基础上担负起国家赋予的各种政治责任,爱国主义由先天的自然情感和后天的政治责任构成。“祖国(Patria),在古代常常构成一个人的生死所维系的全部政治、宗教、伦理和道德价值总和。”[1]个人一出生就身处某个文化传统之中,文化传统所包含的政治、宗教、伦理和道德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生来就属于某个国家,国家是刻在每个人身上的自然烙印,对国家的爱始于一种自发情感。“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爱国主义的对象限于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有自然的、地理的界限,对其他国家的热爱并不构成爱国主义。中国人习惯把祖国比喻为母亲,母亲是孩子的哺育者和安全提供者,国家也具有与母亲相似的功能,这显示了祖国和母亲具有内在的本质相似性,表明了人民与祖国之间的天然亲缘性。“作为一种天然自发的情感,爱国情感就像我们会天然地产生对父母、家庭和家乡的特殊依附和情感一样,它是非政治的、个体的自然情感;它构成了爱国主义的自然维度,并成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独特又强韧的情感纽带。”[3]爱国主义是对自身所处的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内在情感,这种认同感有助于个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它有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情感和统一行动的意志。爱国主义的发生机制基于认同、爱和责任感,爱国主义以国家为界限,以某种文化和共同价值观为纽带,它源自于特定的地理归属和文化传统,只有对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同,才会在情感上发生信赖和依恋。

对国家的自然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必要前提,但对国家的自然情感不足以构成健全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在情感上对国家认同,在政治现实中以切实行动来完成国家赋予的各项义务,积极参与那些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的“公共善”,爱国主义更多表现为承担政治责任。“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作为国家公民不可轻慢、不可卸脱、不可逃避的政治责任。”[4]健全的爱国主义把对国家的自然情感和政治责任结合起来,不健全的爱国主义单独强调情感或责任。对国家的自然情感表现为爱国主义“虚”的方面,对国家的政治责任表现为爱国主义“实”的方面,只有“虚”与“实”结合,在强调爱国情感的同时切实担负政治责任,才是健全的爱国主义。“我们把对国家的爱表现为一种健全的情感,在道德上可辩护的爱国主义称为健全的爱国主义。”[5]缺乏政治责任和切实行动,爱国主义只是口头上的爱国,把爱国视为一种观念之爱,这种爱国情感流于荒诞虚妄。缺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浓烈情感,也不是健全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切实的、健全的爱国主义必须是自然情感和政治责任的统合。

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和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本质特征和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阐明爱国主义生发的最一般原理;《中国近现代是纲要》的内容包括了近百年来中国民族的深重苦难,更有中华人民力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抗争进程,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支撑,没有众多仁人志士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有树立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中首要的公民美德就是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是中国人前仆后继地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新时代以来,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精神力量,这种深沉的力量来自于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这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关键目的之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关键部分就是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爱视为中国公民首要的政治美德,它立足于中国公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认同,以切实行动担负起保卫国家独立和完整、反对分裂和维护国家统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基本政治责任。国家的利益和个体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个人和国家是一种共生关系,祖国的繁荣昌盛有益于个人的自由发展,而个人的奋发有为有利于祖国的强盛。混乱的、无秩序的国家最终将对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基于个人的、无限制的、极端的自由必将导致所有人的不自由。国家的尊严和公民的尊严紧密联系,维护好祖国的尊严才能维护好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好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才能维护好每个公民的自主和自由,维护好、发展好国家的根本利益,就是维护好、发展好公民的切身利益,实现我们追寻幸福生活的理想。爱国主义作为一面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斗的旗帜,它能够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前进的强大力量,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共同教育目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因此有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合理可能。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源,培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需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中华文明具有典型的持续性,它是人类至今仍然保持完整的古代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至今没有任何人能对此提出颠覆性异议,这是对中国文明特征的准确判断。”[6]中华文明能够历久弥新,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更新的强大动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明了文化创新是中华文明能够历久弥新的内在根源。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与作为中华民族本能的爱国主义紧密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面对变化的现实面前,也需要与时俱进,从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以科学的扬弃精神对待这些爱国思想。尤其是将其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传统文化的爱国思想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可称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现今仍存在合理价值,并且能够继续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发展,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东西”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那些能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能够激发文化认同,能够作为精神支撑,对于民族振兴和世界文明都有巨大推进作用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能够构筑起当代的爱国主义,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以新的内涵。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思想的积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主要内容之一。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底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历史资源,亦是爱国主义在当代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能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资源和理论支撑。在爱国主义的视域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进行研究和阐释,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弘扬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能够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其次,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紧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爱国作为一种首要的公民美德,它属于道德范围。以德治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部分。我们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已经包含、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扬出来,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在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道德情感和责任担当,还没有上升到对国家法律的尊崇上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合理的德治和法治思想,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提升到现代化的水平,真正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结合。“若要彰显公民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不能仅仅倚重情感、理智、德性这些内嵌于爱国主义主体的因素,而需要由法律、制度与道德共同形成动态平衡的权利机制,从而将公民话语主导的爱国主义落实于外在的、更稳定的现代规范政治程序中。”当每个人都增强爱国这种道德自律,必然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法治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道德教化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应该互促互进。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自律和他律结合的重要性,强调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法融促”的治国理政思想。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关系中,以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德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辅助条件,二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爱国主义与法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强化爱国主义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爱国主义在培养法治观念和滋养法治上的作用,使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另一方面,法治需要促进爱国主义,法律法规要为爱国主义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撑,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的爱国要求。爱国主义作为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密不可分。爱国是自律,社会公德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得到实现,个体的自律应以法律的他律为内容和根据。主体自觉、自主的自律才能成为现实的道德行为,不存在只有自律而无他律的爱国,法律和制度的客观根据为爱国这种道德自律提供了外在保证。爱国主义还应当包括对国家法律和制度的尊崇。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需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最终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根基,最终构建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中华民族有“协和万邦”的传统,它不是以近代殖民的方式对待其他国家,把其他国家看成是盘剥的对象,而是以朝贡的方式和其他国家进行交往的,这种朝贡是以友好的相互礼待方式进行的,而不是以暴力或殖民的方式进行的。当然,由于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比较高,在和其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种文化优越性,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但这种文化优越性和西方的文化优越性是不同的,它并没有认为其他种族低于中华民族,文化优越性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演变为种族优越性。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的现实创造出了具备自身民族特性的文化,在当代,以文化高尚者自居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需要打破文化上的狭隘和短浅。其他国家和民族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文化,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其他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新时代,对爱国主义的弘扬有助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也是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环节。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得出结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统编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对教材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型。在教学体系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背景,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内容,是对教学体系的丰富和重要补充。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不仅限于青年党员,高校思政课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人才。了解党的历史、党的章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了解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我们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依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

首先,将党的历史和党的章程融入教学内容中,学习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于国家和急国家之难被视为爱国的根本特征。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可以称之为忠,忠于国家就是一心一意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回报国家。忠于国家和急国家之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国家的忠诚就表现为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始终对国家念念不忘,随时准备为国家赴汤蹈火,至死也不忘回报祖国,这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在国家危难之际,时刻准备捐躯为国,以身许国,把生死置之度外,这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始终怀有报国之心,始终怀有报国志向,这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和影响下,无数的仁人志士励志报国、勇战沙场,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矢志不渝追求国家兴盛的高尚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几近亡国灭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向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中华民族才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包含了热爱和拥护党的领导。将党的历史和章程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原理》虽然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看似与爱国主义传统和党的历史教育结合不如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那么紧密,但其实有很多知识点可以与之相结合。比如,《绪论》部分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问题,可以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结合我国实际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章程。《共产党宣言》的讲解可以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学习党的历史和章程的部分,对教材的部分进行适当地拓展。再如《绪论》部分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讲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时,也可以结合党的历史和章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拓展。另外,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部分讲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问题时,可结合党的历史阐明原理等。

其次,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融入教学内容,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制度内容,这些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就是这些理论总结的“原著”。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篇幅的限制,虽然各门课程的教材中均征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但是篇幅十分有限,这里就需要在思政课课堂上补充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内容,让学生读讲话“原著”,更好地领会讲话精神。

在思政课课堂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时可以采取读“原著”的方式进行。如《原理》课讲解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趋势》的“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问题时,可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系列讲话,让学生学习并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神,结合教材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分析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不能陷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需要汲取其他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同时向其他国家输出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中国,只有中国把自身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力量。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之间并不矛盾,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强大的中国有助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作为世界优秀民族的中华民族只有为美好世界的建设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自身的民族特性,我们要创新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扩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破除狭隘的爱国主义立场,秉承“天下一家”理念,构建有助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得以创新。

最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故事和模范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表现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和族群的利益,个人应该始终把国家或民族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对于有利于国家的行为应该得到普遍的赞誉,而对危及国家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反对。忧国就是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坚持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担忧是对国家忠诚的表现,忧国和忧民是一体的,忧国就是忧民,忧民就是忧国,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同胞的苦难和不幸是与自身紧密关联的,每次重大灾难来临之际,中国人都能够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忧国忧民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正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前途和命运的担忧,无数的有识之士披肝沥胆,不断增长才干,怀抱一腔爱国之志,随时等候国家的召唤,以切实行动报效祖国。

猜你喜欢

两学一做两学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两学一做
两学一做
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习近平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开展“两学一创”活动 培育新型青年农民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