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组织员专业化水平的探索研究

2021-12-31

关键词:党务工作专业化队伍

陈 婧

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和施行者,是面向高校师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也是全方位提升党建质量、汇集高校创新发展动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流砥柱。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进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形成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要注重协调统一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的双重角色——教师和管理人员,完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机制,探索职务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意见》为探索提升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指明了方向。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不仅包含了高校党委职能部门中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及相关人员,也包含了二级院(系)党组织中从事党务工作的教工等,主要包括二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组织员等。其中,二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党支部书记、辅导员通常由具备相关工作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教工担任并依据学校、学院已有的且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而院(系)组织员长期以来大多由年轻的专兼职人员担任,由于他们对党务工作的相关制度了解不深入,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党务工作培训,现有的党务工作培训内容又缺乏个性化,党务工作评价指标不够具体等因素导致他们提升处理党务工作专业化水平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创造性地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还不够突出[1]。因此,探索提升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新途径,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的组织员工作队伍已刻不容缓。

一、高校组织员的日常工作

根据《组织员工作手册》[2]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组织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发展党员

制订并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的年度计划,对党支部执行发展工作年度计划的情况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落实发展党员工作流程,指导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确定、培养和考察工作;预审并上报发展对象的入党相关材料;指导党支部做好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等工作。协助党委组织部处理党员发展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二)教育培养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了解和分析师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指导落实对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的教育培养等相关工作。

(三)党员管理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指导党支部建立健全组织生活、“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并监督落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做好党支部的设置、党费收缴、组织关系管理、党员信息库的更新和维护、党内统计、来信来访等方面的工作。

(四)联系帮扶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做好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及时解决或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师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五)党建调研

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做好基层党建调查工作,调查研究师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师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为做好上述五个方面的工作,高校组织员应具备:第一,过硬的政治素养。组织员应具有较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思想政治上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日常工作;第二,扎实的理论基础。组织员应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理解和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政策;自觉进行时事政治学习,深刻领会上级党委在不同时期的决策部署;针对学科特点,适应不同对象、不同内容和多种形式的工作任务;第三,熟练的党务实务操作能力。组织员应按要求、有计划,按计划完成发展党员工作,及时通过“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开展好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党员监督工作,准确管理维护上报党员信息,争做发展党员的“守门员”、党员教育管理的“领航员”和党员监督工作的“督导员”;第四,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能耐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求开诚布公、心悦诚服的效果;第五,内驱式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方针,撰写心得体会;善于运用新媒体获取新知识、新信息,善于甄别、筛选和综合运用各种新知识、新信息;善于向专家学、向同行学,做到及时查摆问题,发现不足,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工作质量的提高;第六,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等模式,注重在实践中拓展创新,结合学科特色,指导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同时积极建设培育党建品牌项目,提升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最后,专业的理论研究能力。通过研读原著、原文,结合专家指导、同行研讨等,不断提升自身撰写党建论文和申报党建课题的科研能力。

二、高校组织员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高校组织员的工作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作年限不长,理论功底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

2017年,《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高校组织员正式进入专职化,然而受此前高校专职化组织员人才储备不足、高校面向社会招聘周期长,加上专业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组织员人才较稀缺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的基层组织员队伍人员变动更新频繁、大多工作年限不长,同时受自身专业基础条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其它客观条件的影响,对相关党建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学习[3],对党务工作的相关要求、时事热点的把握不透彻,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新要求。

(二)系统理论学习培训不足,针对性培训缺失

高校基层组织员的工作主要涉及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党建支撑保障、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等内容,这要求组织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做到快速准确地跟进时事政策、熟练掌握党建的相关知识和具体要求,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实际工作,同时,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基层党建落到实处。这就意味着组织员需要认真全面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际工作[1]。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组织员平均每年仅参加3 次培训,其中以线上培训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组织员在到岗前并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培训,对党建相关理论的领悟力和开展具体工作的组织能力不高,从而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此外,每一位基层组织员相对薄弱的环节不一样,现有的统一集中培训缺乏个性化没有深入了解组织员工作的困惑点,对提高组织员专业水平方面不能开展权威、务实、管用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党建科研水平不高,提升科研水平平台欠缺

目前,虽然多数高校都开始重视党建相关课题的立项、资助工作,但长期以来设置用于资助党建课题的专项经费低、成功立项的课题数量少,平均资助经费额度低,且课题质量不高,组织员申请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的主观积极性不高,并且缺少专业化、系统化提升党建科研能力的专家指导、同行研讨的平台等主客观因素一直存在,导致现有的党建科研工作模式不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组织员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

(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待完善

在高校的建设、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学校通常主要思考如何提升学科建设、优化师资队伍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对组织员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却鲜有相关的、实际可行的制度保障。高校组织员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目标明确,但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多数高校的组织员工作队伍建设制度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规范的选拔标准,导致培育方式的多样性、日常监督的有效性以及管理使用的及时性等不能得到保障,缺少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反馈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组织员工作队伍无法实现健康、持续、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相关文献[2][3]只是对评价指标的设定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维度等给出了理论阐释,并未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模型,不能全面客观的衡量和评价组织员的工作成效。

三、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并在多个场合多次引用《墨子》中的“尚贤者,政之本也”,以及《资治通鉴》中的“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等,来强调人才、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性。“组织部门必须坚持选育管用相结合,建立一支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培养接班人。”(2019 年6 月3 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根据上述指示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本文从如下三方面探究提升高校组织员专业化水平的途径。

(一)研究制定高校组织员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注入专业的“催化剂”

根据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干部队伍与高校教师队伍在新时代的建设要求,通过与校内外相关专家的沟通交流,制定高校组织员的评价指标体系,着力从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和工作实绩等三方面重点构建高校组织员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素质方面:第一,政治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要突出政治训练在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就必须深刻把握其时代内涵。鉴此,从是否具备大局观、纪律观、责任观等三个方面重点考察组织员是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第二,知识素质。从理论知识功底和专业知识功底考察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第三,职业道德素质。从是否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刻牢记职业使命,认真履职尽责,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素养去感染人;是否能永葆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等,重点考察是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尚的师德师风。

专业能力方面: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4]”因此,要切实抓好组织员的相关“规定”和“角色”,首先考察学习能力,围绕自主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能力等三个维度,考察高校组织员是否能主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是否能够将理论和高校党务工作实际相结合,切实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行动等;其次考察核心素养,注重从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三个方面考察组织员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可以因事而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党建工作有序推进等;最后考察政策法规领悟力,考察组织员是否具备较强的文件通知理解力,是否能够在基层党建工作中针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新举措来解决问题等,从而为高校核心管理工作把好政策关。

工作成效方面:重点考察组织员在提升党的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的业绩。组织员的工作覆盖面广,虽然不能简单地逐一衡量,但是可以从工作的主要内容,如党员队伍建设,包括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强化党建支撑保障体系,涵盖党费收缴管理、党员信息系统维护、党内报表的统计填写上报、业务交流提升等内容;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等指标进行计分。

综合上述三方面,以营造高校组织员可以安心干事业的校内氛围为目标,构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高校组织员评价指标体系。依照该体系,结合组织员的年度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使踏实努力的组织员得到肯定,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给予表彰;对年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组织员进行谈话、帮扶、改进,对确实不具备任职能力者,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岗位调整,从而达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树立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在组织员间营造比拼赶超的良性生态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二)探索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提升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新策略

1.构建组织员队伍培养建设的链条,核准选人的“识别码”

把培养组织员作为高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为组织员定级定责,建立完善的选育管用机制,打造组织员队伍完整的培养链条,在理论知识储备、实际业务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引领组织员队伍实现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2.建立组织员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育人的“精确度”

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培训制度,切实保障培训工作有计划、模块化、具体化、个性化,从发展党员程序、党员教育管理、支部记录本的记录规范、党费收缴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党员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新做法等实际业务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研讨,努力提升组织员队伍在做好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党员作用发挥、党内信息填报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3.探求个性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搭建专业的“示范点”

根据组织员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实际需求,高校可在不同部门设置党建导师,采用党建导师制、组织员沙龙等方式组建党建工作团队进行“传帮带”,每月定期组织党建工作研讨会,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就近期阅读的党建文章进行研讨,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精准滴灌”。在日常的交流研讨中发掘其优点,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使得每位组织员各尽所能,各尽所长。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工作的通知》,启动组织员队伍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择优推荐组织员以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定向攻读博士研究生,搭建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平台。同时,可以给组织员提供挂职锻炼或者轮岗交流的机会,从而加强高校组织员的实务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组织员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各年龄层次组织员的作用,既重视青年组织员的培养,又留住用好中青年组织员,着力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员队伍。

(三)完善组织设计,为组织员提升专业化水平保驾护航

1.落实主体责任,用制度规范选人、用人

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组织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列入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并将之作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组织员队伍的整体规划。首先,通过校内外公开选拔具有党建相关背景或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人才,给组织员队伍加入新鲜血液,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稳定的专业力量;其次,高校党委应像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培养组织员,每年进行专题研究,并结合实际列出组织员具体的工作责任清单,二级院(系)党组织根据责任清单,部署组织员的工作内容,做到坚持专职专岗、专责专用,全力支持、主动关心组织员工作,经常听取组织员的思想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努力解决组织员的后顾之忧,为组织员履职尽责、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最后,高校党委可将组织员队伍建设情况纳入校、院(系)党组织书记的绩效考核中,作为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依据。

2.强化支撑保障,用激励机制留人

校院两级党组织应积极探索促进组织员专业化水平的激励机制。首先,学校党委组织员一般应列席常委会(党委会)关于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议题,并参加党委组织部部务会;院(系)组织员一般应担任院(系)党组织委员,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的组织建设;其次,健全校院两级考核机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组织员进行上级党委评价、组织员互评自评,得出年度考核分数,把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组织员纳入各级党务工作者评选表彰序列,并将其职级晋升一级,及时选树一批优秀组织员典型;最后,在办公条件、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组织员相应的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组织员工作室,发挥优秀组织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对优秀组织员及工作经验的宣传展示,起到树典型、学先进、带全面、扬正气的良性氛围。

3.提供足额专项经费,用平台守住人

学校党委应根据每年的工作目标和规划,设置相关的研究课题选题方向,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鼓励、资助组织员开展党建课题的探索研究工作。激发组织员立足本职工作,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立足本地区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积极探索,走在前沿,深入研究和阐释建党以来本地高校党建的理论研究成果、实践创新经验,以一流的党建研究,引领一流学科的发展,为构筑城市党建新格局引领一流城市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部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综上,只有通过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打磨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培养的链条、构建高校组织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完善组织设计等,努力探求个性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才有助于打造一支队伍稳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的专家型高校基层党务力量[5]。高校组织员在主动积极提升专业化水平过程中,也要注重锻造初心使命、锤炼党性修养、筑牢政治信仰,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确保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内涵式发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最终促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障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持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释:

[1]马成瑶、许毅:《高校专职组织员的职能定位与履职能力提高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20 年第4 期。

[2]薛峰、曹济群:《关于高校组织员评价考核工作的思考》,《辽宁经济》2019 年第2 期。

[3]夏文芳:《高校党务工作者双线晋升的难题与突破》,《思想理论教育》2020 年第3 期。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329 页。

[5]董竹娟:《加强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年第20 期。

猜你喜欢

党务工作专业化队伍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国企党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新环境下党务工作开展有关问题分析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做党务,我们有资格证!
新形势下企业党务工作的重点与对策分析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