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2021-12-31雷永汉游国斌

关键词:闽东红色价值观

雷永汉 游国斌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他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强调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来感化人、教育人,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他还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不同角度深刻阐明了红色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新时代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宁德俗称闽东,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习近平早期工作过的地方,积淀了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闽东红色文化的载体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过程,构建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践行,进而使其成为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一、闽东红色文化的价值蕴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论述红色文化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阐明了红色文化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揭示了红色文化的本真要义。

在福建闽东,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虽建立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东是党在南方开辟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闽东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34 年春,全国各地革命斗争处于低潮,闽东的革命斗争却异军突起,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调集大量兵力进攻闽东苏区,从而使得闽东的革命斗争客观上策应、支援了包括中央红军长征等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革命斗争的开展,为全国革命斗争的坚持与开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之所以能如此,得益于中共闽东党组织高度自觉服从服务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得益于革命斗争中彰显出的巨大勇气和无畏精神,得益于从实际出发开展斗争的务实态度和坚定立场,这些特征,也是闽东红色文化的显著思想内涵。[4]

新中国成立后,叶飞在谈起闽东革命斗争时反复强调,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土”,也就是说,闽东党组织是土生土长的。他总结说,当年闽东的党政军干部大多是本地人,外地干部只有从福州派来的2-3 个。本地干部虽然水平不高,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和群众的联系很密切,这是闽东党组织的特点。深深扎根群众的这一特点,使得闽东党组织不仅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很了解,而且随时随地都能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因而也就善于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善于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考虑问题。正因为闽东党组织始终善于并勇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闽东的实际出发开展斗争,才为闽东革命斗争,为处于低潮时期的全国革命斗争作出独特贡献,打下又一个坚实的基础。

闽东红色文化是党领导闽东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包括革命战争时期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等率领闽东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所蕴育出的优良的革命传统、厚重的红色遗产;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创造的先进文化;还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如:心系群众的爱民情怀、摆脱贫困的主政方略、弱鸟先飞的奋进意识、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持之不懈的追梦精神、抓铁有痕的反腐决心、从严抓实的党建思想、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等等。这些都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5]通过梳理红色文化,可以发现,红色文化蕴含着三个层次的价值意蕴:一是国家建设层面,在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以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复兴为政治价值追求目标;二是社会建设层面,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价值理想;三是个人层面,秉承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个人道德规范。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是一致的。[6]

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闽东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党性修养等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秉承“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努力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和践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本质上也是革命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作为教育者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同红色文化,逐渐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以制。因此,要充分利用闽东红色文化的这一载体资源,因地制宜,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闽东红色文化育人面临的困境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囿于多重因素的制约,运用闽东红色文化育人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效果。

(一)理解困境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活跃,但对闽东红色文化的学习不系统,对其价值蕴意的理解不全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关地方党史革命史教育、闽东精神教育的内容不够多,虽然有开展学习《摆脱贫困》等系列活动,但尚未出版相应的校本教材,教学未形成体系,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闽东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未讲透,部分学生未能深入理解,闽东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待提升。此外,学生接触的信息比较单一,目前能够利用的只限于纪念馆、展陈馆的实物和资料,全区的闽东红色文化网络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网络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如果红色文化不融入网络和新媒体,就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更难以使学生去理解、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了。

(二)认同困境

价值观认同是指大众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也即民众的价值认可与接受。[7]闽东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特征与价值立场上具有一致性。目前,利用闽东红色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参观纪念馆、展陈馆以及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传统形式,对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不深,特色亮点未能凸显,教育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引领性,对学生在意志、品质、情感方面的要求和引导不够。这样,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也就无法达到让优质教育资源内化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如果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似懂非懂,无法形成认知认同,那也就无法实现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践行困境

闽东红色文化本身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只有通过实践,让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载体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能被青年学生所了解、所熟知,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相通,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迄今为止,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利用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即使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也往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闽东红色文化有直接的感官认知,但对闽东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闽东精神的实质等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认知。这样,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就未充分体现出来。

三、闽东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和导向作用,为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始终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以闽东红色文化汇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能量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教育,更应该是精神培养和塑造。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党团结人民、鼓舞信心和战胜敌人的重要文化力量,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在新时代,红色文化则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文化资源。现如今,00 后大学生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接受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呈现于网络平台,一些消极、庸俗、堕落的观念在网络空间有所滋长,有些社会不良现象也被别有用心的人无限放大,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一些青年学生价值观呈现个体化、功利化、矛盾化等多元特点,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的苗头。这就要求教育者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融入闽东红色文化元素,以其内蕴的正能量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充分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二)以闽东红色文化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要将闽东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实现全课程育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讲好闽东红色故事,对闽东红色文化内涵意蕴进行凝练。要寻找切入点,将闽东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地气”与“仙气”的理论上的对接,既发挥闽东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又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课堂主渠道具有全面性教育、主动性教育特征,是理论教学的最佳平台。因此,要将闽东红色文化渗透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开设闽东红色文化公共选修课,开展专题教学,逐步深化红色文化教学内容,提升理论品位和教育影响力。通过课堂教学,阐明红色文化承载着闽东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让学生认识闽东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闽东是红旗不倒的著名革命老区、滨海苏区,是邓子恢、陶铸、粟裕、叶飞、曾志、范式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有着充满忠勇精神的畲族革命英雄群体,有党领导的新型革命群众武装组织――红带会,有党创建的最早的海上红军游击武装,是新四军北上抗日的重要基地,闽东革命英烈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等等。[9]通过历史故事和鲜活事例,进一步传播“闽东之光”,传承红色基因。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把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带领闽东人民久久为功、摆脱贫困所形成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融入到专题教学中。同时,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现场实践教学,赴寿宁县下党乡、重走习近平当年“四下基层”走过的党群连心路等,让青年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体验感悟领袖的精神风范,自觉践行使命担当。通过讲好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四个自信”,立志成才报国。

(三)以闽东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的实际出发,对闽东红色文化开展多角度、生活化的宣传,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构筑多维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教育平台,营造闽东红色文化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课外活动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广泛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展览、研讨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要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习近平生态文明读书社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同时指导学生组织红色文化传播协会等相关社团,定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例如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周,邀请闽东党史专家,组织开展以红色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讲座。采用班班有歌声红歌比赛、闽东精神演讲比赛、十佳红色团支部建设汇报演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闽东红色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机融合,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大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情感认同,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挖掘具有闽东特色和时代烙印的红色文化实物进行复制、展示,如建筑、壁画、雕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同。

同时,要将闽东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发挥教学科研平台和校内红色场馆的作用,依托省级闽东红色文化教育中心、畲族文化教育中心、校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闽东文化研究中心、畲族文化研究所等,通过举办红馆志愿者讲解员大赛、红色经典诗文朗诵大赛、摆脱贫困读书分享活动、毕业生离校前廉政文化教育等等,在学生中有效传播“闽东之光”红色文化。闽东红色文化教育中心展示馆,作为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吸引校内外观众参观学习,传播“闽东之光”,扩大社会的影响。通过发挥各类平台的育人作用,将闽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树立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闽东红色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10]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个人价值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闽东红色文化,积极探寻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育人过程的新路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微之处,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感染力。

第一,组织形式多样的闽东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开展形式不一、各具特色的闽东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三支一扶服务活动,环保实践队定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垃圾分类、母亲河保护实践活动;开展服务革命老区,家电维修三下乡活动;组织开展踏着闽东独立师的足迹重走红军路,感悟“三进下党”重走“党群连心路”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在每年寒暑假,结合社会实践开展红色历史社会调研、体验革命生活等,进一步强化实践效果。加强红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践基地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育。成立相应的红色学生社团组织,例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成立闽东之光·绿色生态文明读书社,让学生了解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的生动实践,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读书社实施宁德母亲河霍童溪保护行动,定期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结合专业知识每月定期开展水质、土壤及污染物等监测,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上述实践活动既使学生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又能真真切切地汲取正能量,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闽东红色文化传播教育。自媒体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建设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开辟网络教育第二课堂。从现状看,闽东红色文化网络化的开发已迫在眉睫。通过调查了解,闽东各大红色场馆、红色基地都有自己的音频、视频图像资料,但没有共享的网络平台,闽东红色文化的网络教育尚未形成合力。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可以借鉴有关经验,以网络、互联网+红色文化、互联网+党建等为载体,创建闽东红色文化APP,建立闽东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网站建设,应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具有情景可模仿、可实现,可体验等功能,这样才能有效激起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受他们传承红色传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建立一系列稳定的闽东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目前,闽东高校已建立了若干省级或校级的校外红色实践教育基地,但由于距离、交通、时间、经费等原因,尤其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有些基地挂牌后,是否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特别是持续性、常态性地参观学习,就无从谈起了。作为地方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党史、文化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设置稳定的、可持续的、常态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发挥师资优势,定期组织党史和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活动,通过现场讲述红色历史、传播英雄事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闽东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中汲取精神滋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综上,红色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闽东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征明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在新时代,地方高校应注重将闽东红色文化融入育人过程,创新工作理念,探寻育人路径,强化价值引领,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第164、165、480 页。

[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49 页。

[3]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人民日报》2014 年12 月16 日。

[4]宁德市委党史方志室举办“党史方志讲堂”活动,http://www.ndfzw.com/gzdt/2019-07-03/7135.html.

[5] 赵公弼、陈丹丹:《“心系群众”的爱民情怀——习近平早期思想的精神内核》,《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2 期。

[6] 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年第11 期。

[7]王宗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9/12/04/017306272.shtml.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 年12 月9 日。

[9]游国斌、黄德焱:《闽东红色的鲜明地域特征》,《福建党史月刊》2021 年第2 期。

[10]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 年3月19 日。

猜你喜欢

闽东红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红色在哪里?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追忆红色浪漫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