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2021-12-31徐靖喻吴琼扬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徐靖喻,吴琼扬,林 菊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a.教务处;b.学生处,海南 琼海 571400)

随着高校扩招制度深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转型、新冠疫情持续等诸多原因,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大力推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战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随之呈现出新特点。新常态下如何有效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这是党和政府赋予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1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目前状况

1.1 国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9年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一般普通高校国家资助学生达4817.5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29.7万人次,增幅9.79个百分点,资助金额1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个百分点。职业院校资助增幅更为显著:(1)扩大资助范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分别从2019年起资助面各增幅10个百分点;(2)提高资助额度,由原来平均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3300元[1]。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我国对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投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1.2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坚持以贫困大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是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岗位要求。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印发《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等多个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规范管理和合理配置有限资金,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不会因经济贫困而失学。

1.3 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效果提升

只有扩大国家资助政策宣传覆盖面,提升宣传效果,使广大学生及时获取资助信息,切实保障政策落地执行,才能施展政策应有的效能。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学生资助宣传工作[2]。为进一步扩大宣传资助政策成效,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及时了解国家最新资助政策,2018年,海南省教育厅出台学生资助政策相关宣传方案,构建省级层面⟹市县层面⟹学校层面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同时印发《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学生资助热点舆情处置工作的通知》[3]。

2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

2.1 贫困大学生认定机制不科学

教育部2018年出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关文件,明确了认定对象为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4]。除了国家规定建档立卡上7类贫困大学生以外,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状况了解途径很少,只有乡镇、街道一级的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生在校平时消费情况、学生缴纳学费的情况、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碎片化信息。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城乡二元经济机构的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转型,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持续是新时代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贫困认证的标准无法统一的原因[5]。地方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碍于人情关系或法律意识淡薄,常常会出具生源地虚假贫困证明,直接导致高校中出现一些假贫困生现象,影响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的公平性,从而损害真正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贫困及非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在的贫困可能过一段时间因某种原因而脱贫,而非贫困者可能因风险及生活工作的变动而沦为贫困[6]。

2.2 高校贫困生资助监督制度不完善

首先,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国家助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会牵涉到地方基层政府的直接经济利益,出具贫困生证明的随意性较大,对出具伪贫困证明的相关责任人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其次,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班级评定小组根据收集家庭贫困证明材料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进行民主评议,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不专业,评议方法单一,认定过程缺乏民主监督,容易出现 “人情”贫困生,“关系”贫困生。再次,贫困生资助后期管理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指导与有效的监督,以致于出现失信等道德问题。一是部分贫困生获得奖助学金,甚至出现请同学大吃大喝、过度超前消费的畸形现象,在同学中造成恶劣影响。二是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信用道德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少数高校贫困生毕业后还贷不及时,更有甚者恶意欠贷。

2.3 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成效不明显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国家资助政策的调整却没能跟上时代步伐。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以“奖、贷、助、勤、补、减、偿”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已从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辍学走向了资助育人”[7]。然而,部分高校仍重视资助政策前期宣传、贫困生的认定、资金发放等环节,忽视中后期监督、教育管理工作。这一切导致贫困生资助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资助轻教育问题。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市场经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有着自私自利、不诚信、利益至上的思想风险,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高校资助工作没能达到育人预期效果,贫困大学生高消费、毕业后恶意欠贷等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8]。

3 新常态下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战略路径

3.1 观念层面确立高校资助工作的指导思想

新常态下的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保证资助工作与实际育人效果无缝衔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完善与新时代历史方位相适应的育人体制。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精准扶贫”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家境的贫困学生,做到差别化、动态化确定资助比例、资助标准,从而实现资助方法人性化。“精准资助”理念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制改革创新全过程,确保贫困生享受国家惠民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行动指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和学生的成才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各个高校应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与成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形成主导核心价值观与理想的强大力量。同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自己的重任[9]。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物质资助和精神培育两手同时抓。一是积极开展资助制度建设,使物质资助依据制度规范运转。同时,高校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以社会公正、教育公平、学生切身利益来展开资助工作,积极推动“奖、勤、补、偿、贷、免”的资助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资助工作的法制化与公正化。二是精神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守约等良好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3.2 政策层面突破高校资助工作的制度瓶颈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关键在于打好政策“组合拳”。各高校要因地制宜探索切实可行的资助政策体系,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从资助制度入手,压实责任,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坚决杜绝“虚假证明”获得“假贫困生”现象,确保政策得以实施。2018年10月30日,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从认定对象、基本原则、认定依据、工作程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10]。2020年7月14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印发《关于开展“学生资助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11]。推进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和数据质量全面提升,可以通过获取学生家庭的地方贫困信息大数据,一些虚假证明材料便不攻自破,从而增加认定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12]。

3.3 操作层面探究贫困生育人工作的战略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这为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 “认识到位、行动到位”,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尝试探索育人工作新的战略路径。(1)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资助工作队伍主动作为。如对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洪灾、因病、失业等突发性家庭返贫的贫困大学生重点摸排,实地调研控辍保学和资助精准发放情况,建立学籍信息和贫困生资助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研判存疑数据,合同有关部门逐一核实。(2)探索开展隐形资助方式,在追求“公开化、透明化”操作流程的同时,要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尝试探索隐形资助。例如,中科大首创的“隐形资助”,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贫困生消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给贫困生“偷偷”发放补助,让贫困生更有尊严的接受资助[13]。(3)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升契约意识。资助政策落实不仅仅是一个政策体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建设的问题。在资助申请、按时还贷整个过程中,对贫困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广大贫困大学生诚信为基础的道德素质,是整个助学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大贫困大学生诚信教育,遵守契约精神是整个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4)勉励自立自强,倡导感恩反哺。资助贫困生就是使贫困大学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4]。激发他们自立成才内驱力,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奋发有为。充分挖掘“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恩反哺的典故,让有能力的贫困生实现“受助”到“助人 ”转变,使高校资助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5)预防网络诈骗,引导理性消费。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如2016年8月19日,山东准大学生徐某某电信诈骗死亡事件震惊国人,在校大学生因网络电信诈骗造成财产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2017,教育部、银监会有等关部门出台校园贷款相关文件,坚决取缔校园贷这个业务。为了加大力度,2021年2月24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28号)[15]。针对大学生群体实施高利贷、套路贷的犯罪活动政府给予了严厉打击,同时,高校也应加大贫困大学生理性消费教育、避免陷入高利息贷款的陷阱。

4 结束语

总之,如何提高新时代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是个常论常需、常论常新的议题。高校只有对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做深入地了解,思考存在问题,才能完善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机制,全过程、全方位、全程参与建构资助育人机制,搭建资助育人的平台,用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成才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和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