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春联的三个话题

2021-12-30刘启世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平声桃符上联

刘启世

春联的起源、发展和推广

无须我们耗费太大的精力考究求证,有关这个话题,古今多有名家著书论说,现成资料很多。读古文耗时费力,我们就把当代联家任喜民等人的著作读上几行,就可知道个大概。

春联又叫春帖。是对联中产生最早,最贴近人们生活,最受人们喜爱,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类型。

古代挂桃符的习俗,直接产生了春联。《淮南子》、东汉应邵的《风俗演义》、唐代肖德言等人著的《括地志》都有这方面的记载。我国古代人,用他们认为能驱鬼避邪的桃木,制成两块长方形的小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的名字,或画上想象中的他们的图像,这叫桃符。在辞旧迎新之际,挂在门的两边,以镇鬼驱邪,消灾祈福。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很多人应用。到后来,有人在桃符板上写除祸祈福的话,进而又发展为在上面写两句对偶的诗句,就是所谓的桃符诗,也叫楹帖,这就是春联的雏形。又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到五代时公元九六四年,后蜀国君“孟昶命学士(辛寅逊,笔者注)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首尾二字连起来是“新春”二字,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我国的第一副春聯。

到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种类已不限于春联。像苏轼、朱熹、黄庭坚等名流大家,都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

推广春联,则是在孟昶四百多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据清人陈云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列朝诗集》和周晖的《金陵琐事》等明代笔记小说,不但作了类似上面的记述,而且写道,朱元璋以自己的名义赐给文武大臣和其他人对联。如赐给魏国公徐达、驸马梅殷的对联分别为: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人间俗尘不到处;

阙下恩荣第一家。

朱元璋还微服出行观赏春联。当他发现一劁猪人的家门上未贴春联时,便亲笔赐他一副: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春联被广泛应用,不几年,由都城推行到全国。到今天,不说华夏大地,就连海外的唐人街,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是联墨飘香。

春联的选择或编撰

现代人各有所忙,讲快节奏,多数人没有时间和心思去编选书写春联。而是到了年关,匆匆到市场上买那颜色字体内容千篇一律的印刷品,图个红火,贴上了事。所以当今说这个话题,听的人也不多。但总还有些人对春联很讲究,略谈一下,至少无害。

贴春联,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所以选择或编撰春联,一定要贴近我们的生活。立意、题材、文字(其他艺术要求且不说)要有个性,有韵味,优雅含蓄。不能年年就是春光紫气,燕鹊梅竹,发财走运这些陈词;也不该就那么几句直白的、干巴巴的、没有雅气韵味的、人们早已背熟了的时话。题材文字要与环境对象贴切。机关企业,要考虑职责行业的特点;个人要考虑身份情操等因素。

比如有的理发店贴了这样一副春联: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这副春联,文字风趣通俗,语意双关,把所从事的行业和高超的技艺都暗示出来了,还是一则绝妙的广告词。作者的文学艺术水平自不待言。

还有个农民贴的春联是:

春种满田皆希望;

秋收遍野尽黄金。

联语写出了农民的辛勤与期盼,更有丰收的喜悦。这年自然也好过了。细细品味,也不只是说种田,干哪个行业都是这个理。

还有位老人,淡泊世事,喜欢清静。一则钱少,再则不愿到饭店吃那加了厚味重色的年饭,也不愿买那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他自撰自书了两副,并加了横额,分别贴在堂门和街门上:

适性为乐

幽巷嚣声远;

小庐酣梦甜。

乐在其中

春联手书街巷飘韵味;

年饭亲煮院堂满馐香。

你看这老头儿,动静食住都是乐。虽在人间,却近仙境。这第二幅对联,曾拿去参加“第三届适用春联百花奖”大赛。那是中国楹联协会的会刊,《对联》杂志社主办的联坛盛会。高手云集,获奖自然不易。但也入围了。可见其题材立意,词句韵律,也还雅切合辙。

顺便略说一下横额。横额也叫横批、横幅、横联等。于对联起着点睛、补充、解释、相成等作用。横额要与对联内容贴切,融为一体,不可脱节。也不可一额万用,年年处处都是“欢度春节”“人寿年丰”“吉星高照”等。

春联的正确贴法

这还用说吗?贴春联很简单,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是很简单。但就这么简单的事,弄错的人还真不少。春节期间,我们没事沿街赏春联,上下联贴反了的,少说也超过了四成。不说文化程度稍低的人,就连语文程度还算可以的人,也有弄错的。我们也无需举出具体的例子。还有些机关大门上的对联,甚至正月闹红火,县城四大街彩门上的对联,年年都有贴反了的。你若不信,到时去看看。 这样看来,这个话题,还是有说的必要。而且文字需比上两个话题的多,才能说得明白。

要纠正这错误,须先弄清出错的原因。原因弄清了,才好说纠正的方法。据我看来,原因有三。

其一,拿到一副写(印)好的对联,不知哪联是上联,哪联是下联。有两种辨别方法:

1、春联和其他类型的对联一样,上下联的意思,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并列、连贯(又叫顺承)、因果、递进、转折、假设等。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读,去体会,一般都能看出该先读哪联,后读哪联。该先读的,就是上联。如下面两副咏竹言志联,其上下联的逻辑关系分别为连贯和假设,我们一读就能辨出其上下联:

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2、我们贴的春联,并列关系的较多,还有的两联虽是其他关系的,但没有明显的关联词语为其关系类别的特征。上述两种情况,单从意思上看,单靠读,还是不易分辨其上下联。这时,就要看两联尾字(联脚)声调的平仄。我们知道,撰写春联或其他类型的对联的要求之一,一般来说,上下联位置相对应的字,声调平仄相对。其中要求更比较严格的是,上联尾字应是仄声,下联尾字应是平声。这样,读起来才节奏分明,抑扬有致、和谐上口。现代汉语分四声,平仄也很好掌握 ,阴平阳平(一声二声)是平声;上声去声(三声四声)是仄声。比如下面的两副对联,我们一看其尾字声调的平仄,就可以辨出其上下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liǔ仄声)

夜雨瞒人去润花(huā平声)

世事洞明皆学问(wèn仄声)

人情练达即文章(zhāng平声)

有时,作者为表达一个特定的题材意境,遣词受限制,为避免因词害意,上下联尾字都是平声的(如前面举的咏竹聯),或都是仄声的都有,只是少见,尤其是后者更是少见罢了。遇这种情况,还得靠我们认真地读,细心地体会,去确定上下联。

其二,不明确到底该把上联贴在哪边。这也不难。我们知道,对联的字是竖排的。那么读对联的顺序,自然和读竖排版的书籍一样,该从右到左读。我们还知道,对联是贴在门外的,读对联时,必须站在门外,面对门。这就明白了:要以人站在门外,面对门时人体的左右为准,把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

其三,有部分中青年人,不在意传统的正确的读法、贴法,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读横排版书籍的顺序,从左到右地读对联。在贴的时候自然会弄错了。

说到这里,还得赘言几句。现在春联的读写(印)方法,从民间应用,到一些书籍报刊日历等印刷品,已经出现了从左到右的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事的新老代谢,在若干年后,这种倾向可能由少到多,由趋势到主流,进而形成习惯。到时大家都这么做,也难说是错误的了。也正如横批的读写顺序的演变,横批原本也是从右向左读写,自从书藉采用横排,从左向右读写后,人们对横批的读写顺序也就逐步演变为从左向右了。这就形成了对联竖排,从右向左读写,横批横排,从左向右读写的格局。严格地说,这叫不伦不类,可是多数人这样做,已经形成习惯,也就认同了。人类有好多事情的做法,原本是错误的,但大家都那样去做,形成习惯,人们也就认同了。举个例子:我们常用的词语“恢复健康”和“恢复体力”,字面意思和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用法自然是正确的了。而“恢复疲劳”则不然,字面意思和我们要表达的本意恰恰相反。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是错用词语。但大家都这么理解应用,早已习惯了,也就没有异议了。假使有个人硬要站出来说这是错误的,停止这样用词,有用吗?谁听?

但话得说回来,我们上面说的,只是若干年后的一种可能。对联的读写(印)贴方法,至少现在还应遵守大家公认的,传统的从右到左的正确方法。而不应有错不知,知错不改,将错就错地去做。

猜你喜欢

平声桃符上联
牛年春联集锦
元日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小试身手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羊年春联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
乱字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