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逻辑审视、现实考察与发展建议

2021-12-29李茂平潘宇峰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助力大学生服务

陈 瑜,李茂平,潘宇峰

(1.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丽水学院团委,浙江丽水323000)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最为便利的途径[1]。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掀起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热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效有目共睹。但纵观近两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还存在动力不足、形式大于内容、效果持续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厘清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梳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途径,透视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审视

(一)理论逻辑: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必然要求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点。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基础,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实践是客观的、现实的,又是历史的、能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实践这一特性[2]。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基于社会存在从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既需要思想指导和顶层设计,也需要脚踏实地和实干奋斗。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但这种指导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3]。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乡村,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在实践过程中检验所学,锤炼本领,全面深化对乡村振兴的认识,最终服务于乡村振兴实践,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二)历史逻辑: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社会实践新的历史任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后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定的历史任务。1980年至1991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国内再次兴起。这期间,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西方错误思潮也蜂拥而至,一些青年对国内发展建设不满,甚至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因此,这阶段的任务主要在于转变社会风气,激发社会活力,深入基层了解国情[4]。1992年至1997年,党中央将加快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势而为,转换机制,深化内涵,聚焦社会问题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1998年至2012年,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成熟并不断创新。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重大决策,先后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科教兴国、“三个代表”、西部大开发、科学发展观等焦点开展活动[5]。党的十八大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新的时代主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逐步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的历史任务,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深入乡村一线建功立业。

(三)现实逻辑: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是社会实践作用发挥的集中体现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大学生具有知识、信息、科技等诸多优势,通过社会实践可有效促进高校与乡村之间的信息资源互动,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进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提振乡村精神风貌,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下乡,深入宣传新理念新思想,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为激发乡村活力、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作出积极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大学生通过传播“两山”发展理念提升村民绿色发展意识,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参与农旅融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推有效治理。大学生不仅以政策宣讲、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还通过家燕归巢、岗位锻炼等方式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民主管理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考察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

1.以项目化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全国各地各高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建实践团队分赴各地开展的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运作管理,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其运行模式通常是成立学校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制定实施方案、组织申报立项、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成果、总结评比表彰的方式组织开展,组织单位按照项目团队进行管理并予以经费支持。这种实践活动形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便于管理等优点。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以目标精准化、实施项目化、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组织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两年来先后组织1 500余万学生投入实践活动,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以岗位实习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大学生以岗位实习等方式服务乡村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宁波大学就开始尝试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挂职锻炼,协助工作人员开展扶贫济困、法律援助等工作[6]。2007年,龙岩学院积极打造驻村任职社会实践新模式,选派优秀学生干部到乡村担任村长助理等职务,协助村干部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7]。2010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带薪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为大学生提供30 000个实习岗位,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参加岗位锻炼[8]。这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大学生成长,坚定了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信念,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岗位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团中央率先发力,组织开展高校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力争到2022年至少组织10 000名在外党员、团员学子回乡兼任基层团干部。

3.以课题研究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和爱农情怀,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科研支撑和技术帮扶,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大学生科技支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主要表现为高校或地方围绕乡村振兴焦点问题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招募大学生研究实践团队分赴农村企业等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组织单位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参与的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因此博士研究生科技服务实践团表现尤为突出。如常州市连续六年实施“研究生社会实践引育计划”,先后吸纳博士研究生完成340余个社会实践课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类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短期的课题研究实践主要是利用暑期或较短的一段时间围绕某个研究课题进行集中实践调研,形成研究成果;长期的课题研究实践则通过社会实践研究基地与当地单位建立长期科研合作,持续性开展乡村振兴课题研究。

4.以创新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号召赋予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的使命,拓展了高校实践育人新的内涵,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的内容。2017年,百余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分赴革命老区延安助力脱贫攻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回信鼓励。此后,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蓬勃开展,在助力乡村振兴历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类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互联网+”“挑战杯”“农村电商”“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以及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项目推广,促进高校优秀创业项目落户乡村,引导大学生项目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二是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以专业知识技能反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创新创业和专业服务提振乡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改进。比如,一些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动力不足;有的实践活动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多数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效果持续性不强,缺乏长效机制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层面:对乡村振兴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担当

一是对乡村振兴缺乏理性认知。尽管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抱有积极的态度,但由于长期在校学习,缺乏社会历练,对“三农”问题不甚了解,因而对乡村振兴更多停留在“有所了解”的层面,认为大学生应当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至于为什么要参与、如何参与却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这势必会局限其参与乡村振兴的思维和行动。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意愿不强,缺乏勇于担当、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家国情怀,认为自己只是时代浪潮中的一粒尘埃,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没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一线和乡村奉献自我的迫切愿望,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当作是一项任务来完成,被动参与。三是对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品质。一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参加了社会实践、到过了乡村就是服务了乡村振兴,把社会实践变成了乡村旅游,拉拉横幅、拍拍照片、发发新闻,一路上蜻蜓点水、眼高手低、拈轻怕重,不仅没有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反而给群众留下不良印象。

2.高校层面:对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俨然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实践育人、服务地方的品牌活动,每年风风火火,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然而,有些高校仍然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深刻认识,片面地追求声势浩大,热衷于搞出征表彰、签约仪式、基地挂牌,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形式呆板、内容陈旧,缺乏广度和深度,再加上资金短缺,大多以短期社会实践为主,缺乏持续性的助力攻坚,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二是缺乏对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多数高校没有结合实际制定助力乡村振兴目标规划,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实践活动沿用旧模式,以志愿宣传、氛围营造为主,针对性不强,专业匹配度不高,效果浮于表面。三是很少有高校对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农村工作的准确把握,在具体指导中理论与实际脱节,加上个别教师消极应对,轮流应付,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降低了实践效果。

3.政府层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面支持尚显不足

一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存在误区。一些地方或基层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学生锻炼成长,且多为短期活动,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还增加基层负担,不愿抽出时间和精力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甚至敷衍了事、相互推脱,导致社会实践不能深入。二是相关政策贯彻执行不彻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相关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举措,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基层单位敷衍塞责或确因实际困难未能落实到位,导致相关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够积极主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往往被动接受大学生实践活动,即便主动支持也多是通过文件形式予以推进,很少深入高校主动对接,缺乏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平台搭建的具体举措。在充分利用大学生资源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营造环境氛围、吸引青年大学生以社会实践主渠道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议

(一)大学生要进一步提升认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1.深刻理解乡村振兴,主动担当时代使命

乡村振兴是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是国家战略,更是民生工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农村天地广阔、潜力无限、大有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带来机遇,更为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施展抱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乡村振兴不能少了大学生方阵。因此,大学生要端正态度,提升认识,珍惜机会,牢牢把握住乡村振兴这个时代机遇,在服务乡村发展中成就人生价值。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担当,自觉将个人理想与乡村繁荣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奉献智慧和力量。

2.切实提升自身能力,积极投身乡村实践

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要切实提升三种能力。一是知行合一的能力。大学生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并将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做到学用结合,学会用专业知识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检验认识,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以行求知,坚定信念,提升能力。二是创新创业的能力。大学生要密切关注和认真思考乡村振兴热点问题,主动参与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及乡村创业实践,依托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竞赛平台,激发思维活力,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业项目,服务乡村发展。三是服务基层的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具备良好的基层服务能力,大学生要学会主动放下姿态,深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实践中培育爱农情怀。要掌握方式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学会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科学谋划,精准服务

1.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统一思想认识。高校要把乡村振兴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思政课相结合,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解和认识乡村振兴,形成思想认同;要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实际融入乡村振兴理念内容,甚至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要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先进典型,将乡村需求和政策吸引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激发学生服务热情,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出去、沉下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二是要注重统筹谋划,形成实践合力。高校要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单位和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政出多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在做好常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着力推进科技服务、岗位锻炼、创新创业,助力乡村破解技术难题、缓解人才矛盾、激发创业活力。三是要健全制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高校要建立社会实践校内外联合管理机制,与政府、基地共同监督管理,督促指导;要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乡村振兴实践纳入学分认证和评奖评优体系,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纳入年度考核;要划拨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同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以及校友资源筹集资金,拓宽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域。

2.做到社会实践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服务乡村振兴

高校要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既要在宏观上做好统筹谋划,更要于细微处着手,精准发力,特别是在脱贫攻坚领域,要做到四个“精准”。一是服务对象要精准。在对象选取上,可以根据实践团队的专业特点和技术优势选择特定的服务群体,例如口腔专业学生选择深入山区为口腔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也可以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和实践基地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实践,或者选择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助力脱贫致富。二是服务内容要精准。高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明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根据需要提供教育帮扶、文化传承、技术支持等实践服务。如贵州大学博士村长团应县农业农村局邀请,赴西山镇胜利村开展稻田生态渔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讲座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带动农户增收。三是服务方式要精准。实践团队要根据服务对象和地方的特殊性,或者通过与当地负责人协商,选择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实践,这些方式通常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在短期内达到实践效果。如丽水学院实践团队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演绎革命英雄事迹,弘扬传统文化,践行革命精神,受到群众高度认可。四是服务队伍要精准。要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优势精心挑选实践队员,组建专业性实践团队提供专业服务,或者根据特定实践主题招募实践队员,确保团队内部结构合理、专业优势互补。要建立指导教师师资库,为实践团队选好配强指导教师,同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督导小组对指导教师进行实时督导,提升指导效果。

(三)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创设环境

1.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接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营造氛围

乡村振兴,政府是主导。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观念,主动承担起职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政府要统筹资源,深入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政策宣讲,主动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吸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乡村、服务乡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要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主动引入社会资金,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服务平台、举办项目对接会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成果在乡村落地开花。各基层单位要转变思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充分把握新时代青年特点,积极打造适合青年人的文化场域,通过时代特征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农村文化吸引和凝聚青年,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进农村,喜欢上农村,最后留在农村。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平台的作用,主动为乡村振兴宣传造势,深入挖掘、实时报道其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典型经验做法,组织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倾力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筑梦乡村振兴。

2.认真贯彻落实和优化相关政策,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创设环境

首先,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做到政策落实及时有效,不打折扣,不留后患。当然,有的政策在基层执行时确实会遇到实际问题,比如有单位反映,社会实践岗位锻炼时间短、磨合期长、保障不到位、效果不明显,但迫于压力不得不设立岗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提前做好调查研究,根据实际需求统筹安排,确保供需平衡,保障有效。其次,各地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乡村培养、吸引和引进人才的重要渠道,不断优化和丰富相关政策内容,将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创新创业等政策前置到乡村人才培养过程,将促进就业转为锻炼成长,鼓励和吸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和服务基层,最终实现就业基层。再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制度空白,各级政府要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或配套方案,尽可能地为大学生下乡服务提供优厚的条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猜你喜欢

助力大学生服务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