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申遗时期”龙泉青瓷的精准性保护和再生性发展

2021-12-29周易通周晓峰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龙泉青瓷技艺

周易通,周晓峰

(1.龙泉市新东方青瓷工作室,浙江龙泉323700;2.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龙泉窑是我国陶瓷史上杰出的青瓷窑系,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绽放出东方艺术魅力,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推崇。龙泉青瓷自三国两晋发端,五代至北宋时期崛起,到南宋走上巅峰,元代不断拓展,明代早中期持续繁荣,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龙泉青瓷担当了我国古代瓷业发展的脊梁和陶瓷文化传播的主角,谱写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龙泉青瓷在经历了晚明的衰退期、清代的濒危期和民国时期小规模的仿古复苏期,至20世纪50年代晚期在合作社窑场基础上,开启了国营瓷厂时期龙泉青瓷规模化生产和全面复兴的“上垟时代”。进入21世纪初,随着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更具有了世界非遗传承发展的典范性。当今,世人对龙泉青瓷的认同度逐渐回归到历史的峰值,龙泉青瓷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时代”。

一、当前龙泉青瓷传承发展现状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背景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龙泉青瓷传承发展已走过十年迅猛发展的机遇期。当代龙泉青瓷在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播等方面齐头并进,龙泉青瓷总体上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青瓷从业人员现有20 000余人,青瓷厂家和作坊有2 600多家,青瓷行业大师云集、新秀辈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4.14亿元,龙泉青瓷产业已成为龙泉市的支柱产业。张守智先生曾说:“当代龙泉成为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领头羊。”龙泉青瓷正引领着中国青瓷回归中国陶瓷的历史舞台。原国际陶艺学会主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曾赞扬龙泉青瓷的唯美釉色是世界陶瓷的标杆,龙泉青瓷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同。但对照当下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时期浙江省打造“重要窗口”的要求,以及在“人类非遗”保护和中华传统手工艺振兴的背景下,审视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带来的新技术、高产能,在提升产业效益的同时,也对传统青瓷烧制技艺的保护构成冲击;二是随着非遗产品商业化程度的日益提升,也出现了滥用非遗品牌,市场无序竞争,产品品质粗俗、廉价、低效益的现象,伤害到龙泉青瓷原有的高尚青瓷品格的保护;三是保护方式粗放,缺乏精准度,一方面传承队伍膨胀式发展,另一方面核心技艺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四是青瓷产品缺乏创造力,多数产品只是对传统造型进行简单化复制,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时代精神;五是国际化短板明显,国际平台搭建较少,国际交流的水平有限,青瓷国际化产品的打造显得力不从心。

二、国内外非遗保护研究的动态

自21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已从立法、保护、复兴、产业、开发利用等多角度开展研究。如:日本的荻野昌弘在《日本文化政策缺失的得与失》《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文化财产的复兴和传统的意义进行了研究,爱川纪子对政策视角下的非遗保护与地方发展开展了研究;印度的Aamir Hussain论述了促进传统工艺的政府政策和计划;英国的John Howkins在《创意经济》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Cruz研究了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Fatma Laha提到传统工艺产权保护;Kavita Mehra阐述了政府政策扶持作用的发挥等。一大批国际专家学者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实践做了许多相关理论研究。

我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非遗保护的概念下,我国的专家学者提出了“生产性保护”“原真性保护”“文化生态区保护”“原产地域保护”等许多非遗保护理论。也有学者从生产性保护实践、非遗与文创产业、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开展研究。有关“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主要在龙泉青瓷保护方式、传承人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保护、文化生态区保护和多种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涉及立法施政、价值研究、本体保护、产业发展、开发利用等各方面。目前的非遗研究逐渐从“热非遗”到“冷思考”,向深层次、专业性、多元化推进,这是当前非遗保护和研究的整体趋势。在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遗成功10周年的节点,针对龙泉青瓷当前发展的现状和国内外非遗的研究动向,笔者以龙泉青瓷为例,从非遗精准性保护和再生性发展两个维度作“后申遗时期”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三、“后申遗时期”龙泉青瓷非遗精准性保护

(一)构建三大传承保护体系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是根本任务,发展是最终目的。从保护任务方面来讲,要构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三大保护体系。

一是构建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体系。根据龙泉窑系的文化生态特色划定青瓷文化保护对象、保护重点与保护范畴,形成区域化、特色性和互动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联合体。“文化生态区”主要牵涉内容包括:文化存在的生态结构与传承发展状态,文化传统资源与完整的传承方式,文化活态具有的历史价值与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物质生产、人们生活习俗的融合,以及在区域性特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文化意识。“青瓷文化生态保护体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青瓷技艺本体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存,将青瓷文化生态关系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价值意识和民间习俗等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活态化的存在关系与共生环境。本体保护主要指对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及其民间手工技艺的活态化保护,对一些民间老艺人的工艺绝活的重点优先保护;对青瓷传统技艺和工艺规范、传承场所及古窑址的保护等;对青瓷文化资源开展普查、整理、认定、立档、建库、保存等工作。自然生态保护即对龙泉青瓷文化赖以发生与发展、存在与传承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有序保护,包括瓷土、紫金土矿产资源,遗产点的自然风貌的保护等。社会生态保护即对与青瓷文化相关的具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遗存进行整体性保护,包括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有关的文化遗存,与青瓷文化融为一体的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审美意识等的保护。

二是构建青瓷文化的政策保障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采取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1],积极构建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两大主体:一是传承主体,主要是传承人和相关技艺拥有者;二是保护主体,主要是政府及所属管理机构。保护主体主要从外部环境上为传承主体提供支持和保障,其中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科研和教育等几方面机制形成的合力[2]。其中法律保护机制是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经济上的有关非遗支持政策是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科研机制则是传承力可持续的重要支撑。要根据联合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因地制宜地制定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和制度,明确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的责任。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制定长远的保护规划,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协调保护和利用等关系,实施科学管理、人才培养、传播推广等,确保传承人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传承活动。

三是构建合力保护青瓷文化的社会参与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为原则。政府的主导性保护不是唱独角戏,而是要发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形成整体性的社会保护合力。要充分调动学术界、各级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社会资金、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的积极性,创建保护工作的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自发和自觉的保护氛围,力求形成多元化的保护格局[3]。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在龙泉青瓷历史文化研究、青瓷材料研究、青瓷人才培养、青瓷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中小学在素质教育、传统知识教育和手工美育方面的作用;发挥青瓷行业协会对传承发展的作用。“浙江省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是地方政府与高校、财团、企业联合形成的联动机制,这其中民间资本的作用发挥、高等教育的角色实现和研究学者的影响推进,确能形成强大的协同策动力。同时,还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书刊、学术会议、环境装置等媒介建立及时、顺畅、广泛的传播机制,提高全社会对龙泉青瓷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让现代媒体走向前台,催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的广泛交流,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对话与碰撞,促进龙泉青瓷文化传播和世界共享。

(二)“四个维度”促进精准性保护

面对过度产业化和高新技术对非物质文化所带来的冲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加强研究和保护。

1.工艺规范性保护

龙泉青瓷的工艺规范是古代青瓷艺人在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惯用范式,凝聚了前人的智慧。龙泉青瓷工艺包括原料加工、成型方式、纹样装饰、施釉工艺、烧成技术等整个工序流程。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严格的工序制度和操作规范,这些是确保产品成品率和品质的重要保障。对现代龙泉青瓷非遗产品来讲,行业协会要通过建立自律化管理制度,督导整个行业自觉遵守优秀的传统工艺规范;同时,有必要建立非遗产品的认证管理机构,根据工艺规范标准认证来有序促进非遗产品的原生性生产,引导手工操作的规范性。

2.品格原真性保护

人们对龙泉青瓷非遗的认同,不仅是因其青釉配制、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开片控制和半刀泥刻花等独特的技艺,以及在该技术下催生出来的产品所具有的优秀品格,还因为技艺和产品背后所蕴涵的传统高尚人文情怀。龙泉青瓷以“比德尚玉”为审美价值取向[4],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艺术意境,饱含“圆满中和”的哲学思想,并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合到高级的审美中,形成了龙泉青瓷含蓄谦和、温润如玉的君子气质,这样高级的工艺品格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是龙泉青瓷非遗产品认同度的标志性因素。要保持龙泉青瓷品格的原真性,就要通过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尺度和审美导向,倡导原产地域保护和原真品格保护,重视其技术上、艺术上和审美思想上的关联性。

3.技艺群体纯洁性保护

传承人是维系非遗传统根脉、激发人类创造智慧的始发能动因素。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往往身怀绝技,深谙艺理,德行高尚,他们一生坚守着传统手艺,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但宽松的认定门槛、传承人队伍膨胀式发展,很难找到当代传承人的“代表性”和骨子里的“工匠”气息,“传承人”的身份不应成为追逐名利的门卡,不用多说,保持传承人队伍的纯洁性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厘清龙泉青瓷技艺群体的结构,综合考虑传承人的谱系渊源、技艺类别、技艺特征、传承方式、业界影响和职业道德操守等相关因素,建立起严格的评定标准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传承人的认定需更加严格而精准,责任和义务应更加明确,考核应更加规范。因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了多种技艺,传承人可按“别类分门制”设立传承人席位,以激励不同技艺特长的技艺拥有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作坊传习制”来引导年轻从艺者走进老一辈传承人作坊,从学徒做起,踏踏实实学手艺。职能管理部门要针对性加强精细化的保护管理,保持非遗传承人队伍的民间性、纯洁性、脉络性、真实性。

4.瓷土原生性保护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物候环境造就一定的地域性文化性格。对龙泉青瓷而言,瓷土、紫金土等为不可再生资源,是形成工艺品格的自然条件与关键基因。保持本土原料的烧成品相和特征也是鉴定其原真性和质量品格的核心标准。历史上龙泉地域生产的“粉青”“梅子青”釉色达到了如翠似玉的品质,被誉为“人工制造的美玉”。哥窑产品薄胎厚釉,黑胎开片,技艺精湛,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青瓷的品质和价值之所以能得到世人的认同,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龙泉地域独特的瓷土资源,不然,即使是能工巧匠,也会难为无米之炊。瓷土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对于青瓷产业发展以及完整的产业链构建、原有品质风格的保持是一个关键性的课题。瓷土矿开采要遵循有序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原则,确保龙泉的瓷矿资源得到完整性、原生性、长久性和有效性的保护。

四、“五个力”推动再生性发展

(一)激发青瓷创造力

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人类文明成果,进一步激发人类的创造智慧,是推动文明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龙泉青瓷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是龙泉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在技术和艺术的交融中,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感悟自然和创造自然的结果。龙泉青瓷延绵的发展历史、庞大的窑业系统,充分确证了龙泉青瓷艺人递代传承和革新创造的不懈动力。

历史虽然远去,技艺仍旧延续,生活需求常新。古老的技艺如何存活于当下,服务于生活,创造出时尚,是当前传承保护的重大课题。将世界缤纷多彩的多样性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力和精神财富加以重视和保护,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但不能把文化多样性视为一成不变的遗产,而应将其视为保障人类生存的一种进程[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课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转化”和“发展”为归旨,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再一次强调[6]。

流变是文化恒常的存在方式,然而重复过去,一味地复制传统是没有出路的。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井喷、新生活追求的丰富多彩、新学术的百家齐放、新创意的业态呈现、新领域的跨界融合、文化多样性的合作交流等,都带来了许多亘古未见的新气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龙泉青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必然的时代主题。当然,它是在延续历史发展链,不舍去青瓷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充满文化自信的承传、嬗变、融合和创新。

在现代技术条件和审美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下,适度对传统技艺进行工艺革新与艺术创新是必然的,但是要在保持“度”和“特”的前提下,去实现传统青瓷技艺的现代表现和现代文创产品的非遗承载。

(二)扩大品牌影响力

对于龙泉青瓷发展而言,“人类非遗”身份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志着龙泉青瓷文化受到了国际性的遗产认同,获得了综合性的价值发现,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龙泉青瓷文化昂然跨进“人类非遗”的品牌时代。当然,对于龙泉青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还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遗产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瓷之都”等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定的一系列荣誉。这些令人震撼的荣誉是龙泉宝贵的无形财产和区域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这就为青瓷产品文化附加值提升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动力源泉。

因此,一要树立充分的文化自信,在“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背景下要高定位、远谋略。要穿越时空,比对宋元青瓷;跨越重洋,对话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续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二要全面梳理总结龙泉青瓷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提炼出技艺内在的审美取向、品格追求、价值意义等,以此来倡导青瓷艺术创作和青瓷文化品牌建设,从而在愿景、精神、情感、价值观和目标等方面综合构建起龙泉青瓷文化品牌灵魂。

三要建立青瓷文化品牌体系。青瓷品牌体系包括青瓷公共性文化品牌和系列化商业性品牌。公共性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性和整体性的“共有”“共用”“共享”的特点。如“安溪铁观音”区域品牌曾在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列全国茶叶类首位,其高价值得益于当地政府长期的支持。龙泉青瓷历史悠久、国际影响深远,在宋元明时期,它是我国商贸的主流产品。在当代,其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提炼和再塑造,以实现文化价值到品牌的转化,形成一个具备独特个性、高识别度、高附加值的品牌。在龙泉青瓷文化品牌理念的观照下,打造系列商业品牌以推动青瓷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宣传推广。

四要建立品牌管理机制,明晰政府、管理部门、社区、行业、企业、传承人等相关组织机构、群体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制定管理机构的职责、行业行规、传承人的责任义务、社会力量参与制度、行业标准、传承规范、非遗产品认证办法等,规范相关群体和个人责任和义务,促进其自觉地投入到龙泉青瓷品牌建设、维护和发展的实践中。

五要多元化构建青瓷文化传播机制,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特征,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扩大龙泉青瓷文化的社会影响力[7]。在品牌理念构建和内涵的表达上要高度概括龙泉青瓷文化的特征和品牌精神内核,深入挖掘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情感,建立青瓷文化的识别和传达系统,精准地做出历史文化的当代表达和国际表达,在品牌的推广活动、商业空间、事务用品、城市环境、公益广告、传播媒体、企业刊物、市场营销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应用;通过建立全员培训、展销会、论坛、研究会、文化交流等机制,在社会性的公共文化传播、技能培训、学术交流、旅游文化宣传等方面实现社会性的传播,增强全社会对青瓷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全民性参与宣传的氛围。

六要持续和创新。品牌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地反复和积累,同时也离不开创新。从中世纪的“雪拉同”故事到“人类非遗”申报成功,是积累,是延续,是转变,是创新,是发展,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8],龙泉青瓷品牌的造就是一个持续、恒久、创新的过程,品牌建设永远在路上。

(三)提升产业竞争力

龙泉青瓷传统手工艺行业在历史上曾有瓷窑林立、烟火相望的盛景,成为宋、元、明时期我国的重要经济行业。在当代,政府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可以为技艺相关者及群众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7年,国家出台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传统工艺振兴可以作为促进就业增收的手段,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它无论对非遗保护还是对传统手工艺振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现代生活时尚,实现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文化品牌的再生性开发和持续发展,释放传统文化产业的巨大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9],已成为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根据青瓷产业特点,适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坚持以家庭手工作坊、传统青瓷工坊、大师工作室和青瓷创意工作室为主体组成集群,进行手工性、小批量、品质化、艺术化为特色的青瓷作品生产;另一方面也要适度扩大大中型青瓷企业、公司、厂家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等为特色的现代日用瓷和包装用瓷生产。构建由原料生产、材料研发、装备制造、创意设计、创作生产、产品包装、网络营销、文化传播等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以青瓷大师为主体的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以新生代青瓷创业者为主体的青瓷产业孵化基地;以产、销、旅、购为一体的青瓷园区;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的“中国青瓷小镇”;以青瓷历史文化展示教育为主题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以龙窑烧制为非遗活态化传承方式的仿古瓷生产基地等。开发仿古瓷、艺术瓷、日用瓷、包装瓷、陈设瓷等多元化的系列产品,实行艺术瓷生产和产业瓷发展两条腿走路,实现艺术瓷生活化,生活用瓷艺术化。从而实现青瓷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使龙泉青瓷产业在开放的战略布局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当代龙泉青瓷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培育非遗文化产业与其他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非遗+文旅、非遗+会展、非遗+教育、非遗+文创、非遗+互联网、非遗+峰会、非遗+金融等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开创青瓷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增强人才支撑力

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10]。龙泉青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有文化、高素质、专业化、懂技术的创新型的人才队伍来支撑,在新时期要构建起一套由传统学徒制方式、现代正规化教育方式、社会人力资源培训方式相结合的“三轨制”培养体系。传统学徒制主要是以民间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师徒传承方式,以父传子、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培养人才,培养方式有较强的在地性、民间性和传统性,但也有数量少、封闭性、单一性、分散性、周期长等缺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人力资源培训主要是由社会人力资源组织的非遗、工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或专业性或高端性或普及性的短期培训,形式比较灵活,但周期短,系统性不强。当代非遗的传承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非遗进高校是传统非遗人才培养的一个较佳的选项。高校教育有教学、科研、服务等优势,有专业化、现代化、系统化和开放式的专业教育模式,能够突破传统非遗传承方式零散、单一、封闭等缺陷,使非遗从民间传承走进高等教育,从作坊走向课堂,地方高校正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摇篮。

一些高等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特色办学”的新模式,将非遗传承发展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创立了诸如“非遗学院”之类的教育机构,服务于地方发展,达到双方共赢。如丽水学院成立的中国青瓷学院,创建了省级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与龙泉市合作共建青瓷学院和“小镇办大学”等模式,按高层次、小批量的培养方式,培养出一批既具有扎实传统技艺功底又具有文化艺术创新理念,既具有传承青瓷文化的情怀又具有善于融合创新的能力,能服务地方青瓷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与地方构建起政、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师资互动,发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协同创新功能,积极为龙泉青瓷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特色和树立典范。

(五)提高国际传播力

古代龙泉青瓷窑业发展的鼎盛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期基本相一致,龙泉青瓷在宋元时期及明代早中期无论从窑业规模,还是从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一时期国内的其他窑系都难以望其项背。宋代以来我国更加注重海外贸易,无论是宋朝的“商贾懋迁”“市舶之力,颇助国用”,还是明朝的“赍币往赍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也”[11],陶瓷文化产品都作为经济贸易、朝贡贸易和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源源不断地流传到世界各地。古代龙泉青瓷产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这可从20世纪以来的水下考古、海丝沿线遗址考古的发现以及海外各国的博物馆收藏品中得到印证,龙泉青瓷产业在古代就已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一个招牌产业,其产品成为对外商贸的主流商品,青瓷文化也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信息化时代,世界经济文化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特征。人类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促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当代的龙泉青瓷正走向中兴,面对开放竞争的国际环境,龙泉青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国际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将青瓷文化“走出去”,这也是龙泉青瓷“人类非遗”传承发展和弘扬振兴的必然要求。

若要让青瓷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创新有利于文化“走出去”的机制,构建基于国际合作的从政府到民间全方位的互动合作机制,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支持对外文化产业发展[12]。国际化需要整合国内外各种外交资源,形成多方参与的方式,开展国际间协同,发挥政府机构、跨国企业、民间资本、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组织等的作用,形成多边、多层次、多领域的跨界合作的共同体。搭建文化、教育、学术和经济交流活动的平台,疏通合作交流渠道,形成政府机构、文化企业、高校及学术组织、各类民间团体共同参与的局面。其次要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循环。国际化不是无差异的标准化,不是个性化的消融,越是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各具特色的文化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需要相互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国际化是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共存的形态,它不是一厢情愿的一方单行,而是在互动、交往中获得互利共赢。在加强国际化时,要改变单向传播方式,要形成双向互动的合作格局。实施青瓷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要讲究效益,不能走过场;也不能仅是唯展览、唯外宣的短期性的形式,要改变这种单纯外宣的非市场方式,在双向互动中建立起长效机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活动及合作的项目中,在合作中获得互鉴、共享、共赢。自21世纪以来,龙泉市政府联合多方共同举办的“世界青瓷大会”“龙泉青瓷文化旅游节”“天下龙泉”“国际青瓷邀请展”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与韩国康津郡建立国际姐妹城市关系,中日韩三地青瓷窑区建立展览活动机制等;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与高校、科研机构、媒体机构等协同开展了许多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联动世界陶瓷,使龙泉青瓷在国际化上迈开了脚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龙泉青瓷非遗精准性保护和再生性发展开展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核心技艺”内涵,增强非遗保护的自觉性和传承的有效性;有助于指导非遗保护实践主体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建立正确的传承发展观念,既不偏离非遗保护的原则和规律,又使龙泉青瓷在“人类非遗”保护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背景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还有助于打造中华文化传播的展示窗口,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优秀的履约经验。

猜你喜欢

龙泉青瓷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