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老年教育优势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1-12-29肖孝代陈源昌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红色老年人文化

□肖孝代 陈源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吹响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文化与教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两者都是促进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源泉。老年教育既有教育的属性也有文化的属性,客观上决定了老年大学既是教书育人的知识学苑,又是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老年教育在建设文化强国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大有可为。

(一)发挥老年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可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老龄化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坚持把老年教育作为向老年群体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弘扬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围绕当地革命历史创作一批文艺作品,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老年教育教材,在课程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当地历史实践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二)发挥老年教育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中的优势。推动老年教育和文化融合发展,必须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校园环境,要适合老年人特点,方便老年人行动,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要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用好高校教育、公共文化和社会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采用举办分校、联合办学等举措,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开设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科目,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使教育教学更加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老年人意愿。

(三)发挥老年教育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优势。以福建三明为例,当地文化既保存着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又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文化。以万寿岩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以宁化石壁为代表的客家祖地文化,革命老区苏区的红色文化,尤溪的朱子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融汇合,形成了三明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要立足当代社会生活,结合三明地域特色,围绕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积极打造特色课堂、特色班级、特色活动,把精品文化搬进课堂和舞台,把特色品牌进一步做大,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三明全域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既是红色文化旅游胜地,也是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发挥老年教育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红色教育培训提升、红色文化研究挖掘、红色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红色氛围营造宣传等方面的优势,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服务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四)发挥老年教育在培育文化人才队伍中的优势。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原有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老年人成为极为重要的潜在人力资源。老年大学是聚合老年文化人才的智库,是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的阵地。进入老年阶段的作家、艺术家、各人文学科的学者等文化人才,被吸引到老年大学,荟萃于老年大学。要充分发挥老年教育作用,注重发掘、培养一批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文艺骨干、精通“红色三明”相关内容的教师队伍,构建一批结构合理、门类丰富、素质优良的老年文化人才队伍。依托非遗协会各传统艺人工作室进行教学,深入研究传授技艺教程,制定传授技艺教学计划,编写非遗项目讲义,保护传承泰宁梅林戏、傩舞,沙县肩膀戏、永安大腔戏、尤溪小腔戏、将乐南词、客家山歌等优秀传统民间艺术。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师到老年大学进行授课,提升非遗传承教学技能,同时达到培养非遗传承人的目的。引导老年文化人才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三明实践、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挖掘创作题材,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

(五)发挥老年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优势。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内在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育“新农人”,也要树“新乡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聚焦城乡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将其放到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把握。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上发力,特别是加快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发挥城市优质资源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乡老年教育对口支援,鼓励发达地区以建立分校或办学点、选送教师、配送学习资源、提供人员培训等方式,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支援,助推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农村老年学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使老年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

(六)发挥老年教育在推进智慧养老中的优势。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性产品与服务形态。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6%。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然而,不会扫码支付、APP挂号、网上缴费等突出问题,在老年人与便捷的现代生活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使他们成为这场智能化和数字化浪潮中被“遗忘的角落”。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在智能技术培训中的优势,开展对现有老年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开发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数字化资源,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要通过远程教育,加强优质老年学习资源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辐射,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时代,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和文化创意完美融合。既为科技注入文化内涵,又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提升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老年生活插上“智慧翅膀”。

猜你喜欢

红色老年人文化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