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021-12-28杨乐庞玮王开勇潘旭东杨海昌

高教学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

杨乐 庞玮 王开勇 潘旭东 杨海昌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从源头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培养目标,以卓越环评工程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课堂探究协作+课后线上拓展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促进了在线自主学习与课堂协作学习的有机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活力,重构了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浅层学习与高阶思维以及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096-04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from the source.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EIA cour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outstanding EIA engineer and the student-centered, a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front-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 classroom inquiry cooperation in class + after-class online expansion evaluation"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blended teaching promot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online self-learning and classroom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timulates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lassroom vitality, and reconstruct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realizes the unity of unity and diversity, surfac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and value and knowledg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lended teaching; mode; design; practice

隨着环境污染的全球化、复杂化,环境保护已从单一的“末端治理”向“预防治管相结合”转化。“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也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迈进,这就意味着对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更高了,就要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恢复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环境管理方法,能够从源头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法律制度,已成为规划和建设项目审批实施前的必要程序,其重要性和社会关注度不断增加[1]。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对环评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对高等院校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基本单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要拓展课程深度,增加课程难度,就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环评理论知识,具备环评专业技能和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环评课程涉及面广,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再加上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时效性凸显,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特质,信息技术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将愈加凸显,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不断融入课堂讲授和教育实践,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活力,才能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为此,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交互、个性化特征的在线与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聚焦点[3]。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两种学习环境的优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通过重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活动,重塑教学生态,既解决了时空限制、个体差异性、教学深度和广度不够以及师生互动缺乏等问题,又实现了浅层学习活动和高阶思维活动的有机融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环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基础

(一)课程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科,是我国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系统性强、知识面广、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标准、技术导则和方法,传统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的学习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而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没有消化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有效参与度比较低,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可综合利用网络和传统教学优势,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根据课程导学任务和学习需求,利用碎片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有效节省了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在课堂中以环评案例为驱动,围绕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展开,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对象分析

授课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三年级学生,前面已经完成了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环境监测先导课程的学习,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监测技能,但学生在识别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分析能力差异较大,需要课前开展学情分析,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的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疑难困惑以及学习基础,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授课侧重点。此外,针对学生在课内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混合式教学可取长补短,利用课程网络平台,采用微课视频、重点案例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并通过作业、测试、讨论、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拓展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保障[4]。面对信息超载、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在线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便捷的学习方式,课程组教师在石河子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实现课堂延伸,建立了分章节的导学内容、教学微视频、习题库、试题库、讨论话题以及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导则拓展资料。课外线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问题反馈、交流讨论、拓展延伸等活动,课内线下,教师可以根据网络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环评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课程组以卓越环评工程师为导向,围绕“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课程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基于石河子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线上导学、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反馈+课中课堂探究协作+课后线上拓展评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使学生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是贯彻“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手段,熟悉各环境要素的评价过程,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具备识别、分析和评价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的能力,为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环评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是依据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统一性的教学目标设计,形成“课前线上+课中线下+课后线上”全过程多维度学习体验。在学习体验中,教师是构建者,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基础学习资源(教学大纲、授课课件、教学微视频、电子教材、习题作业等)和拓展提升资源(环评案例分析、环评法律法规、环评导则与标准、相关科研论文等);教师是设计者,依据网络平台的学生学习数据、交流反馈,分析策划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教师是服务者,开展线上线下的学习指导、答疑和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导学任务的驱动下,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利用PC端、移动端、课堂开展个人学习反馈、小组探究展示和自身拓展评价。

(二)混合式教学过程实施

基于环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混合式教学实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前预习+课中内化+课后提升”方式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课前预习:根据教学计划表,教师在课前发布学习指南和学习任务,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学生根据课程平台上的章节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配套资源,开展如知识点记忆、理解等浅层的知识学习,结合讨论区话题,小组成员运用自学的知识展开分析、讨论和共识,完成平台讨论区话题,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可以通过平台信箱、QQ群与教师直接沟通。教师可根据平台学习数据,整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对于个别问题采用直接回信或留言方式解答,针对共性问题则采取案例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协作探究。

课中内化:课堂是知识传授、能力锤炼和价值引导的主阵地,也是提升师生间交互感知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讲授、讨论和展示。教师先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再以相关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协作探究,比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什么既有国家环境标准又有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制定有哪些要求?”“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在组内、组间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地对教学任务进行思考、分析、交流、编译和处理,还会对教学信息进行反馈,有效改善师生互动中的心理感知质量[5]。最后,结合所学知识点,学生展示小组案例成果,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质疑、评价,在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后,实现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环境法律意识。

课后提升:学生从自身能力和认知结构出发,完成在线作业、测试和思维导图,完善小组作品,开展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教师则根据课堂学情和线上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三)混合式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导向、学习过程的调控、学习效果的診断、学习兴趣的激励以及教师教学的改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6]。因此,课程组基于学生个体差异,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结合线上线下评价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环评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从具体指标来看,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由课前学习评价、课堂活动评价和课后学习评价组成,课前学习评价主体是课程组教师,指标为在线学习时长、讨论区活跃度、章节自测;课堂活动评价和课后学习评价采用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由课堂表现、小组汇报、课堂测试、在线作业组成;终结性评价以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为标准,采取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考察方式,旨在达到环评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

三、环评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与启示

课程组于2019年开展环评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17级、2018级学生中开展了连续两轮的教学实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数据统计显示:在授课期间,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自主开展课程内容的预习复习,完成相关作业和测试,并积极开展讨论反馈,学生平均登录时长逐年增加,可达每天1小时的在线学习,线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总评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比例数逐年增加,而中等以下学生比例数逐年降低,说明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授课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课堂参与度更高,促进了其环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融合,学习质量明显提升。

从教学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满意度达到了99%,认为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质量高,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团队协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对于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环评素养提升有明显的作用。混合式教学实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环评课程以卓越环评工程师为职业导向,在统一性教学目标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构建“课前线上学习反馈+课中课堂探究协作+课后线上拓展评价”的多维度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构课程体系,在石河子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利用电脑端或移动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把习得环境影响评价知识与技能与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方式上运用了在线教学平台、智慧教学工具、移动终端等多种手段,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仿真等多种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课堂活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浅层学习活动与高阶思维活动相统一。在“教为不教,从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下,以“知识记忆、理解”为主的浅层学习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则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在课前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实现学生对知识记忆、理解的浅层学习活动,为高阶思维活动塑造奠定基础;在课堂中以环评案例为驱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围绕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展开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课后通过创新拓展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全面统筹线上线下教学互联互通过程中,促进了浅层学习活动与高阶思维活动的有机融合。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和“德育为先”的战略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衡量一门课程能否实现育人目标,建成一流本科课程、打造“金课”成效的根本标准[7]。立德树人,根在课程,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将学科内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嵌入理论知识的教授中,起到隐形育人的作用[8]。环评课程围绕“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课程理论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对“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和不断更新的相关环评法律法规”的线上学习、课堂讨论和汇报,使学生熟悉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及其相互关系,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是贯彻“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环境法律意识,实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入眼、入耳、入心。

参考文献:

[1]李淑芹,孟宪林.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2]王爱祥.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21(Z1):49-51.

[3]杨乐,庞玮,王开勇,等.混合式教学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8(32):183-186.

[4]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9):18-24.

[5]李騰子,蒋凯.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提升高校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46-48.

[6]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7]戴天娇,陆涓,戴跃侬.立德树人语境下之“金课”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59-61.

[8]许瑞芳.一体化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8.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