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模式与机制*

2021-12-28

南方农机 2021年9期
关键词:商科第二课堂双创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0 引言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各区域高校树立双创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融入到教育中,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方向相同,把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点。创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在校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迫在眉睫。培养商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商业人才,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具有直接影响,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也都需要更加高级的商科人才[1]。本文旨在探索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模式与机制,构建商科人才双创教育体系,提高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国外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尤其注重创新创业的实践。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双创”教育的国家,现在其双创教育在国际上也是首屈一指的。高校在校生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Lumpkin,2007)。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院校主要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他们的“双创”教育各具特色。双创教育始于1947 年哈佛大学,后两年斯坦福大学开始了专注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创教育,1968 年百森商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开设相关课程,现在其“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并成为了顶尖的“双创”学院。1973 年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实施了创新教育实验,构建了全方位的、国际化程度高的创业生态系统,创业教育表现在具体的创业活动之中。国内从理论层面最早探讨高校在校生“创新创业”的是周彬彬(1986)、陈畴墉和方窥等人(2000)。陈希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贯彻始终,更新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设计课程体系入手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内在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创新[2]。20 世纪90 年代,陈敬朴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他认为创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辨、计划组织、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把这一目标贯穿于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培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3]。罗志敏等在前人对创业教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和就业培训从而达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这一目标的教育[4]。总体来说,他们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训练学生开创事业所需的能力而在高校中开展实施的素质教育工作。王洪才等人提出我国教育模式正由以前的应试教育向创新创业、思维拓展式教育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开展,创业为“表”,创新为“里”[5],王占仁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虽然双创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但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具有一定的联系,创业是创新的最终目的,创新是创业的核心要点。进行双创教育时,实施对象要分类,精准施教,教育内容不可片面“狭化”或者“泛化”[6]。对于商科人才来说创新创业能力都亟需提高,王晓东(2005)从观念、体制、数量、质量等角度,提出了商科教学关乎国家商业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向国际化,与国际上商科双创教育接轨,但又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现代化商业人才[7]。张玉辉(2018)从系统的动态性、独特性、思想性、相关性、联系性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 商科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

1.1 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让研究生对创新创业管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初步的了解;企业管理课程,作为一个商科人才,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让研究生在创新创业中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才能成为一个掌控全局的领导;科学人文课程,主要是一些文史类和科技创新类的课程,以提高商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思维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精准施教,授课形式多样化,满足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学习创新创业前沿文献,聆听国内外创新创业讲座,多案例分析等,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也可以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借鉴百森商学院的课程体系。

1.2 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商科人才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是必备的。培养实用型的商科人才需要把双创教育落到实处,把理论贯穿于实践活动之中,用理论知识更好指导实践。学校应建设商科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器,响应全国各大创新创业赛事,开拓商科人才创新创业思维。

商科人才相较于本科生会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想法,有更深远的打算,但是他们缺乏经验,涉世未深,在创新创业想法的实践中遇到许多挫折,即使部分学生综合能力比较强,创新意识较高,但想要创业成功还存在不少困难,无法把知识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所以,高校要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商科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为商科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办公场地、设备,最重要的是对商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方案进行指导,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8]。建立在创业园基础上的创新创业孵化器能帮助商科人才评估创新创业方案,分析行业形势,使学生新颖的创业主意能够充分散发,并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提点下进行高质量的创业活动,提高商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找到符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道路。提高商科人才双创能力不仅需要提供设备和指导,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各项创新创业赛事,比如“互联网+”创新创业、“挑战杯”“大广赛”等知名学科竞赛,竞赛培训和学科竞赛都进行学分化建设,对学科竞赛培训过程和奖励都设有学分,鼓励商科人才积极参赛,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项目相联系,在比赛中修改方案,通过与其他队伍比拼来激发潜能,不断创新项目。促使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赛事教学氛围。

1.3 整合教学团队

商科人才教学团队主要是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管理队伍整合从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队伍两方面来构建,高校行政队伍是高校的重要支柱之一,摆正党政关系,行政队伍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与广大师生沟通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了解老师和研究生们的创新创业诉求,提高工作的灵活性,确保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尽量把师生需求落到实处。加强学术管理是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学术队伍严格规范学术创作,强调科学论证,民主讨论研究生提出的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作为商科人才的师资队伍,采用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广开教师资源,不仅要从现有教师中培养、选拔,还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企业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与研究生分享更多的创新创业经验,解答学生面临的种种困境。另一方面,要让学校中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更多到社会中实践,了解市场具体情况、行业发展趋势、潜在风险以及创新创业企业的生存之道,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对于那些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引导,师生互动中产生新的想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1.4 构建VPTP 教学平台

VPTP(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学习平台,把从真实社会中收集的数据信息嵌入到仿真的虚拟情境中,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接触到企业真实运转情景,搭建了校内学生与企业真实场景之间的“桥梁”,有效解决学生在校期间不便去校外企业实践的问题[9]。VPTP 平台可以结合“智慧校园”的战略规划,将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和其他软件技术融合使用,创建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高科技虚拟实践情境,商科人才能够在真实的商业情境中实施自己的项目,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真实企业联合,能够获得现实中难以取得的创新创业实践全过程,职业角色扮演提供商科人才体验企业各职位的机会,在实践训练、创业大赛中提高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这个平台还支持课堂及课外知识的视频教学,商科人才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前沿知识,通过这个平台,商科人才能够巩固专业知识,能在线聆听商科学者关于创新创业的前沿研究课程,因此,商科人才可以紧跟前沿,有目的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5 推行商业街活动

商业街是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的活动,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商科人才可以参与项目的遴选,所有项目都不能有侵权行为,注重项目的创新性,遴选合格的项目才能拥有摊位的经营权,学校还要专门针对商业街提出相关的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使得商业活动井然有序。学生参与商业街活动的所得都可以自己留存,并且对经营良好、销量高的商铺颁发学校赋予的荣誉奖章,提高商铺在校内的声誉,学校还可以向校内全体学生或校外人员宣传商业街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商铺收益,另一方面可以询问他们对商业街的看法和可行性建议。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运用商业知识在实践中取得利润,强化商科人才创新创业意愿,名利双收的同时提高自身双创能力。

2 商科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必备技能,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指导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双创能力培养路径切实可行,形成独特的培养模式,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形式,但过分注重第二课堂,会因缺乏理论知识而无法将创新创业实践系统性的进行下去,因此也不能完全依赖第二课堂,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高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且不会乏味。商科人才对商业管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第二课堂的参与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要求院校重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高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指导下,自愿参加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比如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孵化器中进行的创业项目、商业街活动以及沙龙讲座等。第二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时间、地点都比较灵活,内容丰富,多渠道学习。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组织学生开展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集体活动,头脑风暴的方式,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开拓思维,迸发出创新创业的火花,从而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商科人才重视第一课堂,而对第二课堂参与度不高,学校在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时加入拓展创新思维的课程,整合教学团队时选聘优秀的企业人才到校兼职任课,并鼓励教师走入创新创业的一线,在第一课堂中加入实践元素,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高度融合打下基础。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高度融合的成果,以此模式提升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3 商科人才双创能力培养机制

3.1 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运行机制

质量保障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既要切实建设实践平台,也要筛选优等创业项目,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质量。实践平台的创建不是形式主义、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为商科人才创建的有益平台,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激发平台项目创建活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模式顺利运行要求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教育环境,项目遴选遵循一定的规则,选出具有实用性的项目,保障运行项目的质量。鼓励教师交叉任职,积累经验,言传身教。

3.2 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障机制

提高商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政府和企业为未来发展需要做出的规划,政府+企业+学校的联合培养机制能为双创能力培养体系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资金来源是商科人才创新创业重视的一点,这可以依靠政府的支持,采用财政政策+学校支持的方式实践研究生的创业方案,整合学校资源,依托政府帮扶,组建创业团队,让政府作为后盾并发挥着监督和推动作用。学校要培养理论+实践型的商科人才就要求研究生进入企业,了解并掌握最前沿的实战经验和市场信息,为高校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指引方向,最终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作为主体应当培养或吸引优秀师资,设计合适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为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援助。

3.3 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激励机制

经济进入转型期,可人才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跟上要求,传统的教育体制导致我国人才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加之家长传统的求安稳观点更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他们极力规避风险,甚至对创新创业带有偏见,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这些都不利于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完善双创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首先需要统一研究生、教师、家长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使得创新创业思维不断生根,内在驱动创新行为的产生。鼓励商科人才参与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设置关于双创实践的学分评定,奖学金评选规则,对于在创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荣誉称号,并发放一定的奖金,以利益和荣誉诱导,并加以辅助,吸引商科人才踊跃参与创业实践,一展所长。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以各种荣誉奖励以及职位评级引导教师前往企业挂职,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教学,加大“双能型”教师培养力度。

4 结论

商科人才是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之一,培养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响应了国家号召,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源,商科人才双创能力的培养要更加注重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之中,学校通过设计具有创新创业理论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团队,促使商科研究生学好双创理论知识的同时,构建双创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和VPTP 教学平台以及推行商业街活动,为商科人才提供实践机会。以此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高度融合的商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促使商科人才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所进步。同时,构建并完善商科人才双创能力培养的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使得商科人才参与双创能力培养时无后顾之忧,保障培养体系顺利运行,最终培养出符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要求的商科人才。

猜你喜欢

商科第二课堂双创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