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扩招农民工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2021-12-28

南方农机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民工培育劳动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稳中求进。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2019 年高职扩招100 万,2020 年高职扩招200 万的教育任务,这一举措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工高职扩招政策的推进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是人民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召唤。

有学者提出针对高职扩招培育要“三分三合”,在教育过程中“分类培养、分段组织、分层授课”,同时遵循“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细化。高职扩招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也要借鉴其模式,根据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根据不同的文化基础、工作经历等,对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细化,在理念更新、实践拓展、坚定信念三个方面进行培育,促使其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积极在工作中发挥新时代劳动精神力量[1]。

1 加强农民工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动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组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全国各界各基层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农民工就业更加不稳定。对于高职扩招农民工学生而言,更需要抓住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通过难得的学习机会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信念,用新时代劳动精神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

农民工一般是指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者。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劳动精神的认知更是处于浅显阶段,主要将劳动片面的定义为“体力劳动”,对于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无法正确指导个人的劳动实践,难以融入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奋斗大潮中。

劳动精神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也是指导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创新劳动、坚定劳动信念的重要指导力量,加强农民工学生的劳动精神,不仅符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高职扩招战略,还是提升农民工职业素养、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培育内容[2]。

2 农民工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2.1 劳动精神意识淡薄

农民工学生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成长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进城打工主要是由于农村自身环境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或是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进城打工以此来赚取生活费,并没有较清晰的自我提升意识,没有较长远的职业规划,单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打工养家,自身的否定和信息的闭塞直接影响其文化提升,同时由于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沟通渠道有限,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频发,均是对劳动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探究的具体表现。

2.2 劳动技能提升有限

高职扩招农民工学生以从事制造业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工智能的开发使用,社会对于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产生了深刻变化,不再需要单一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需要综合能力素质更高的劳动者。一方面,农民工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困难下,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工学生在劳动精神认识薄弱下,很难通过学习来提升劳动技能,从而逐渐被高技能劳动所排斥,加剧农民工学生劳动技能的短板,难以发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精神。

2.3 创造性劳动实践缺乏

创造性劳动是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代名词,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弘扬劳动精神更需要创造性劳动的提升。创造性劳动不仅可以创造出物质财富,还可以通过创新劳动创造出幸福生活,这就需要农民工学生不仅要辛勤劳动,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其智慧创造性地劳动。农民工学生有着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宝贵的经验积累却很难进行创造,而创造性劳动更需要扎实的劳动知识以及更高水平的学习和实践,正是创造性劳动实践的缺乏,导致农民工学生很难再次升华劳动成果,很难走在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实践中[3]。

3 农民工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对于劳动者而言,保障其基本权益,在劳动中劳有所获是其基本要求,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收获感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对于大多数农民工而言,能够有一份稳定“养家糊口”的工作已是立足之本,所以如何培育农民工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及诚实劳动,不仅仅是认知理念方面的教育,更应该是在劳动中不断维护、保障的实际举措。在高职扩招战略下,通过再一次走入课堂、学习技能而见到更广阔的就业环境,在“保就业”后“稳就业”,在“养家糊口”后“过上美好生活”,用一颗劳动崇高的热忱之心对待工作,用一双技艺高超的劳动之手踏实工作,在劳动中实现更高的人生理想。

3.1 将劳动精神培育融入学校教育

高职扩招学生的培养,各学校坚持统筹兼顾、分类培养的模式,根据生源差异及专业特色开展教育教学,而劳动精神的培育内容并未突显,间接影响农民工学生的学习目的及学习动力,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线上线下多重模式,对农民工学生进行劳动精神理论及劳动精神实践的培育,通过多媒体教育渠道,不断加强农民工学生对于劳动的深刻认识,同时通过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加强其劳动精神在实际劳动中的弘扬;另一方面,劳动精神的培育还要融入在专业课程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业精于勤”等劳动理念要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有所渗透,促使其“干一行爱一行”热爱劳动的精神养成,不再被自己的劳动技能所阻碍,用良好的学习成果不断创造劳动,享受劳动的乐趣和幸福[4]。

3.2 实现劳动精神教育的社会联动

近年来,农民工“短工化”就业的趋势明显,导致农民工收入不高、也极其不稳定,加之缺少一技之长的本领,比较浮躁的对待工作,缺乏自身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而高职扩招的教育机会,对于农民工来说是一次改变现状的机会,社会各界应该凝聚力量,给予多方面全方位的帮助,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促使其劳动精神的快速养成。

1)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劳动最光荣”等劳动主题口号,利用宣传标语等歌颂劳动平等,逐步降低大众对农民工的“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2)在自媒体时代,社会各界应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榜样故事、公益广告等宣传教育,用真实的劳动故事教育人们热爱劳动,尊重农民工劳动;3)社会各界应该在就业中平等对待农民工,摒弃“唯学历”等错误思想,用“真技能”促进就业竞争,在适当的条件下,给予农民工学生再就业的政策扶持,激励更多的农民工通过高职扩招政策“再学习”“再就业”,不断在农民工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3.3 促进家庭劳动精神培育链接

当今社会,大部分农民工均是来自发展较落后的农村,一方面,在家乡的现实大环境中,医疗、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均未达到新时代发展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家庭的小环境中,父母的传统劳动思想及教育思想均严重影响着农民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追求。

培育当代农民工学生的劳动精神,一是作为“第一课堂”的家庭进行思想认识的更新、劳动实践的创新,“润物细无声”地为其灌输“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正确意识。二是在农民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农民工学生关注长远发展利益,尽量克服眼前的困难,提高对于学习的重视度。三是提供孩子更多的劳动机会,在劳动中体会幸福、收获进步,同时通过父母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实际行动,促使其劳动精神的养成。

3.4 提升自身劳动精神内化能力

人的发展可分为人的依赖性时期、物的依赖性时期和人的自由性时期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协同教育,更需要自身内在的修养。培育农民工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个人在劳动认知与劳动实践上达到“知行合一”,不断激发向往劳动、崇尚劳动的积极性,通过个人职业的发展,更加坚定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精神。加强农民工学生自身的劳动精神,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榜样模范精神、不断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将新时代劳动精神外化于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扩招的持续发展,不仅是农民工不断深化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当代高素质人才、不断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需要。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工高职扩招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农民工的专业学习教育及劳动精神培育,通过社会协同、家庭教育、学校管理、个人内化四方面,不断提升农民工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劳动精神的培育中,整合社会各界资源,促进劳动的创新型发展,为农村农业的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4 小结

乡村振兴战略下,数以万计劳动者无不充满奉献,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党为国为人民艰苦奋斗。这个社会需要“大数据”“智能”“疫苗”等科技劳动者,更需要“清洁工”“护工”“志愿者”等朴实的劳动者,农民工学生从农民中来,更应该了解劳动的艰辛与收获,更应该成为劳动精神的弘扬者,成为新时代劳动者。

猜你喜欢

农民工培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