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以“余姚四明山研学旅行”为例

2021-12-28马雪亚郭剑峰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研学乡土旅行

□马雪亚 郭剑峰

(1.宁波市同济中学,浙江宁波 315000;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杭州 310012)

乡土地理研学旅行使学生置身于乡土乡情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感受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并通过研学主题设计、任务探究等方式,提出、分析并解决有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以下笔者以我校“余姚四明山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为例,阐述如何在乡土地理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挖掘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资源,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

地理研学旅行上及天文,下涉地理,以天地为课堂,见闻皆知识。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着眼于乡情、市情,依托地方特色,扎根乡土资源,以自然乡土和人文乡情为基础,用真实地理情境解决生活化的地理问题。余姚四明山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浙江东北部的宁波市境内,西临上虞丘陵,东接宁波盆地,北靠姚江平原,南临嵊州—新昌盆地,拥有河姆渡遗址、田螺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四明山古夷平面、丹山赤水峡谷型地貌景观、四明湖、姚江源等重要研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和山区特色产业,以区域研学线路为基础,开展野外徒步、实地考察、测量记录等研学旅行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加文化性知识储备,提升社会经验,促进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置身于乡土情境,寻找和感受家乡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形成现实地理景观与精神文化的融合和升华,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提高乡土文化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能力。

二、开发乡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调查研学旅行基础,规划研学旅行线路

学校组建由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研学核心团队,调查学生的研学需求、研学目标、研学时间、研学地点等情况,结合四明山区研学旅行资源分布,充分整合国家、校本课程资源,提炼课程主干知识,并评估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形成满足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的内在要求和外显认知。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以寒假期间的2 天1 夜为此次研学时间,以四明湖水库为此次研学的起点,以四明山核心区为此次研学的终点。通过搜索网络、地理书籍等信息,学生在地图上规划的绘制自主研学路线,并确定了“四明湖水库—大岚镇丁家畈红层—四明山地质公园—四明山森林公园”这一研学线路。

(二)选择研学旅行内容,明确研学旅行要求

教育部等11 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6 个方面。通过对四明山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线路沿线的地理资源要素的分析,学生确定此次研学旅行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兼顾人文地理,开展地质地貌、气象测量、土壤分层、植被分布、湖泊水库、聚落交通等方面的考察或调查,并对其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设计。

三、开展乡土地理研学旅行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的本质是“以研为方式,以学为目标,以旅为载体,以行为课堂”。学生是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的主体,他们能否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取决于课程实施能否围绕研学主题开展难度适中、强度适宜的研学任务。笔者根据前期积累的经验,结合学生查到相关资料后给出的建议,来实施此次乡土地理研学旅行。

(一)四明湖水库主题研学

1.研学地点

四明山门、四明湖水库南岸。

2.研学目标

(1)考察四明湖水库,了解水库的选址,学会辨析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观察周边景观和水库水位,学会分析丰水期、枯水期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3)观察水库沉积物的组成和形态,了解不同时期流水的主要作用和影响;(4)考察四明湖水杉林,测量气象要素、水文数据等,提高地理野外实践能力。

3.研学任务

(1)运用行图、百度地图或奥维互动地图等App,结合现场观察,描述四明湖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观察四明湖湖区沉积物的分布,从沉积物的形状、颗粒大小、磨圆程度等方面描述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3)观察四明湖湖岸及湖区景观,寻找不同季节水位的证据,对比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异同;(4)利用手持气象仪,对四明湖区的风速、风向、气温、湿度等进行测量,并利用地理学的湖陆风原理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5)利用盐度计对湖水盐度进行测量,讨论影响盐度的要素。

(二)丁家畈红层地貌及乡村发展主题研学

1.研学地点

车行沿途、羊额岭、丁家畈村委会门口、丁家畈红层地貌分布区。

2.研学目标

(1)观察山区道路形态,形成对山区交通、聚落的初步认知;(2)观察丁家畈逃生线路,了解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正确认识山区的人地关系;(3)考察山地种植业分布情况,学会分析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考察丁家畈红层地貌,学会动态分析地表的演变过程。

3.研学任务

(1)车行四明山公路并在羊额岭停留,结合手机行图观察并绘制等高线;(2)观察并描述山区道路和聚落的分布形状、密度,并分析成因;(3)丁家畈村观察村落景点指向标,判断所处位置和行进方向;(4)观察丁家畈防汛防台形势图,探讨该地自然灾害的类型,辨识逃生路线;(5)在村道岩石裸露处,用地质锤和铁锹轻松敲击岩石,查看岩石风化情况,并分析岩石风化严重的原因;(6)考察丁家畈茶叶种植、果园等经济作物,调查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观察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并分析成因;(7)考察丁家畈红层,了解红层的形成环境;提出红层地貌保护建议;(8)对脊部、沟谷、斜坡等不同位置的砂岩进行采样,讨论粉砂、细砂、壤土的形成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四明山地质公园主题研学

1.研学地点

四明山地质公园内、古夷平面顶部。

2.研学目标

(1)参观四明山地质公园,观看四明山形成过程立体模型,了解家乡地形地貌的沧海桑田变化,激发了乡土情怀;(2)观察地貌、听取讲解、解读景区地质说明,学会从整体性角度审视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3.研学任务

(1)观察由古夷平面(古风化壳)加玄武岩堆积面(现代风化壳)组成的四明山形态,从内外力角度探讨四明山的形成原因、古夷平面的形成过程和地貌演变现状;(2)考察石长城、花岗岩石蛋、风动石、裂隙泉、陡崖和石柱,描述各种地貌景观特征,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3)考察四明山地质公园观景台和玻璃栈道,判断分水岭的位置;(4)观察并描述山区缓坡的梯田农业分布特点,观察山地不同高度的植被分布,说明造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原因;(5)拍摄地质公园的照片,并从地理学角度对照片进行解读。

(四)四明山森林公园主题研学

1.研学地点

四明山森林公园内。

2.研学目标

(1)通过考察四明山森林公园,辨别主要植被类型,理解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通过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描述土壤剖面形态,学会判断土壤的肥力高低。

3.研学任务

(1)傍晚和晚上有浓雾,分析雾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2)观察森林公园的空气监测牌,记录气象数据,分析不同时刻负离子含量差异的原因;(3)观察和辨认植被,说出各植物的名称、类型,并描述其生长环境特点;(4)寻找适宜挖掘土壤剖面的地点,挖掘并观察土壤剖面,测量和记录土壤各层的数据,说出土壤各层名称,描述其特点,判断土壤肥力,总结土壤分布特征。

四、总结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经验,优化研学课程

(一)完成研学旅行作业,提炼研学旅行成果

四明山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个人需要完成研学旅行手册中的研学问题、研学总结和摄影照片地理解读等研学作业。研学旅行小组选择适当的课题,如“四明山茶园经济发展调查”“四明湖水库的前世今生”等,开展项目式研究。学生以研学总结暨课题答辩的形式,分享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的过程,提炼乡土地理研学旅行的成果,从而深化区域认知,提升地理思维。

(二)落实研学旅行评价,提炼研学旅行经验

“余姚四明山研学旅行”课程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部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实践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活动参与态度、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发展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研学作业、研学报告、研学获奖等情况等进行终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总结反馈,反思此次研学活动得失,学校形成今后实施该研学旅行课程的安排建议,具体如下:

1.研学旅行的安排与调整

“余姚四明山研学旅行”的线路适合开展对比性研学活动,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这一课程的实施可选择在夏季和冬季开展2 次研学旅行活动。此次研学旅行采用2天1夜的时长,时间紧任务重,且忽略了梁弄的红色文化、四明山的丹山赤水等研学资源,因此,建议用3天2夜来开展一次研学旅行活动。

2.前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

“余姚四明山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几乎涉及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全部内容。以乡土野外实践创造真实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大量的人文地理研学内容和素材资源,也为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提供了条件。在学生完成冬季研学旅行后,教师可利用地理课堂,以乡土研学资源串联为基础,对教材必修二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线索化、真实情境化的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研学乡土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乡土中国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