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助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

2021-12-28吴钊雄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岗村经验思维

□吴钊雄

(封开县教师发展中心,广东封开 5265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1]。我们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适切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阅读感悟”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供学生阅读、思考和感悟,但很多教师采取直接让学生阅读以验证正文知识的处理方式,甚至有时弃之不用,缺乏有效的激趣手段,导致学生与“阅读感悟”栏目的“面见”单调乏味、思维对话肤浅。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信赖”,提升阅读的亲和度和思想的感染力,让学生读得顺畅,悟得精彩。

一、媒质介入巧演绎,赋能阅读“感染力”

古人云:“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阅读感悟”大都采用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许多教师在运用时会按照语文的方式,采用文字阅读这一“常规操作”。这种单调的形式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意趣和品味。因此,我们要根据“阅读感悟”的类型,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打破常规;以“故事思维”为基调,灵动机智地演绎,以更具冲击力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与阅读素材“相看两不厌”,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具体的演绎方式有:对“人物类”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等进行艺术化展示,其生动直观、目标精准、信息量大,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整合,为建构更有效的理解感悟提供助力。如对于“热爱读书的毛泽东”这一“阅读感悟”,我们可以剪辑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和《青年毛泽东》中的读书学习片段,丰富人物形象,轮转学习场景,以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对学习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对“对话类”可以通过剧情表演或曲艺表现等形式,借助道具、人物肢体动作和语言等,在抑扬顿挫、诙谐幽默的语境下,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以体验阅读之妙和感悟之乐。如对“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这一“阅读感悟”,可以让学生以小品表演的方式展示故事的情节。学生在“抖包袱”中笑声不断,更易感悟不良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法治观念。对“诗歌散文类”可以通过配乐呈现,增强“阅读感悟”的艺术感染力。如对“我为少男少女歌唱”这一“阅读感悟”,我们则可配以轻音乐。在舒缓的乐曲中,学生品美文、赏语境、怀梦想,畅谈对少年有梦的激情,更易激发学生追梦圆梦的情怀。对“比较类”可通过图表和数据等展示,增强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眼缘”,纵横的“数轴感”、强烈的视觉冲击等以提升感悟的深刻性。如对“大数据的应用”这一“阅读感悟”,我们则可用流程图展示2020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数据传输、全球共享等,学生能更直观地感悟什么是大数据及价值。对“小岗村的改革”这一“阅读感悟”,我们的数据则展示了“大包干”前后村民的粮食产量变化,感悟改革对改善民生、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意义。

当然,我们还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叠加手段演绎,增加学生阅读的丰富性和感悟的多维度。如对“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的威胁”这一“阅读感悟”,可用图表比较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在世界的位置,用图片展示水资源的污染现象,用视频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浪费等情况,让学生体验和感悟,“零距离”感受水资源的严峻性,树立维护资源安全的意识并觉悟力行。

二、问题切入巧转化,提高学科“思维力”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阅读感悟”栏目选择了大量令人崇敬的典范人物、启迪心智的哲理故事、引人深思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深邃的短篇美文素材。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问题导向,触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明确思考方向,在追问中提升审辨能力,在感悟中蓄养思维智慧,在交流中提升思想境界。具体操作策略有:

一是设计聚合式问题,精准推送教学主题,有效统整教学目标,立体建构,培养思维的收敛性。如对于“闫肃在日本给老人让座”这一“阅读感悟”,我们可聚焦“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这一中心设计问题:1.为什么闫肃说“这才是真正的成全”?2.闫肃给老人让座的做法给我们关爱他人以怎样的启迪?3.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件关爱他人应该讲究策略的事例,从而以事例—理论—实证的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主题意义上的思维“内循环”,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二是设计串联式问题进行延伸扩展,纵横比较教学内容,开放生成,培育思维的逻辑性。如对于“小岗村的改革”这一“阅读感悟”,我们以小岗村村民的“18 个手印”的“契约”设问:1.结合历史知识,谈谈小岗村村民为什么要冒险“分田单干”。2.小岗村村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3.“小岗改革”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借助学生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分角切入,驰骋想象,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有序思维和高阶思维的“打开方式”。

三是设计思辨性问题进行价值澄清,思考辨析基本观点,理性批判,培植思维的深刻性。如对于“小岗村民的故事”这一“阅读感悟”,我们结合新世纪小岗村开启的二次“土地革命”——“一夜跨过温饱线,三十年没进富裕门;土地流转大集体,再为人先弄潮行”,设问:1.从所有制角度看,昨天的大包干和今天的土地二次流传有什么异同?2.小岗村村民为什么要“再为人先弄潮行”?一方面,思辨小岗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意蕴,另一方面,思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为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好铺垫,从而以“系统思维”构成了学生多个阅读维度下的叙述纵横。

三、经验融入巧扩展,打造感悟“空间力”

阅读唤醒经验,感悟扩展时空。教师对“阅读感悟”的设计要从“教程”转向“学程”[2],引导学生从经验世界中走向现实世界,通过融入学生经验设置一连串有水平、有关联、有梯度的问题情境,拓展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经验多飞一会”,凸显“学生在场”,从个体化欣赏、多元化表现和群体化感悟角度深度剖析,传递教学“激趣、赋能、融情”的理念,在挖掘阅读文本的多元价值和多维感悟上,拓展更大的魅力空间。具体实践如下:

(一)坚持生活为基,联系社会实际,提炼共性经验,彰显生活空间

经验原则需要学习者认识到原生经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只有学生觉察到阅读内容与生活经验高度关联时,有意义的阅读和感悟才会生机勃发。如对于“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这一“阅读感悟”,我们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本、老年人公交免费卡和学生的免费书本等“真真切切”鲜活的教具,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亲密接触”,拉近他们与阅读材料的亲近感,激发阅读情趣,感受公平正义的“实实在在”。

(二)坚持问题为要,开辟探究路径,提升思维经验,拓展探究空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之乐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很确定的问题情境,从而产生一种困顿、质疑、诧异和矛盾等能引发学生的求知驱动力,让学生以读促思、辩论、求证,形成其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也是学生“阅读感悟”的自修之道。如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替换成“我国民法典修订”,让学生探究:1.为什么在编撰民法典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民意?2.从民法典的表决结果看,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什么原则?以问题载体,为学生提供愿探究和能探究的支架与路径,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三)坚持方法为桥,积累阅读技能,提高合作经验,凸显分享空间

皮亚杰指出,认识起源于活动,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已有经验,呵护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引导其结合自身经历,以读、想、说、议、评等活动,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的“理”与“情”,合作交流,展开联想,扬弃“经验”,合理吸纳,拓展思维,活跃思想,并转化为自己的成长养分。如对“热爱读书的毛泽东”这一“阅读感悟”,可以让学生课前合作收集其他名人有关学习点亮生命的事迹。课上集体展示,形成连环实证,有利于学生在个性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其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表达不同见解,求同存异,获得理性共见。

四、思想文化巧植入,提升价值“引领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阅读的背后当有思想文化的输出和意识形态的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或价值取向,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学科素养,以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阅读感悟”栏目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引导学生感受思想内容的熏染,汲取思想文化的智慧,进行思想观念的改造,自觉德性养育,寓价值引领于知识掌握和素养培育之中。具体实践如下:

从目标指向看,“阅读感悟”不止于关注教材知能目标的扎实落地,还应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渗透。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阅读信息的思想意涵,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从“有知识”走向“有情怀”,“有立论”走向“有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对于“小岗村的改革”这一“阅读感悟”,我们既要借助历史知识的记忆、再现和数据分析,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等知识,又要引导学生体验小岗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感悟改革开放是破局之招、关键之招,以“改革不停、开放不止”的信念破局,坚定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从品格浸润看,“阅读感悟”不止于帮助学生扩展良好的道德知识,还应贯通品格与践行之间的价值合一。要积极解决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精彩读”走向“深度悟”,从“课堂悟”走向“参与行”。如对“微尘”这一“阅读感悟”,我们引入学生参与的“义工联盟”活动中的得与失,扩展学生理解“善”的德性,引导学生践行小善,以“追求至善,成就品格”的大爱境界,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感召大家共同行动,大行德广,润泽人性。

从素养培育看,“阅读感悟”不止于引导学生积淀丰富的人文底蕴,还应彰显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机统协。要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合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纸上读”走向“实践悟”,从“育知识”走向“培素养”,如对于《朱子家训(摘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一“阅读感悟”,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美德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的追根溯源”,还要基于素养立意,促进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之、践行之,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养正天地浩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

总之,对于教材的“阅读感悟”栏目,我们要以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的理念,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素材立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设问、媒介等手段将其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思考的活动,以获得更为深刻的生命感悟,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猜你喜欢

小岗村经验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小岗村:农村改革再争先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