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教育家齐清心生平事迹考

2021-12-28郑劲草吴昊天张宇钦

兰台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学院河北省医院

郑劲草 闫 寒 吴昊天 张宇钦

河北省立医学院的前身是李鸿章于1894 年创建的北洋医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官办西医教育之先河。当时的《教务杂志》评论说,“医学堂的开设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领域”[1],对中国近代西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齐清心曾先后掌校十七年,历经了抗日战争、战后复校等重要事件,是河北省立医学院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对学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截至目前,学界尚未对齐清心的生平事迹作出系统梳理,鉴于此,本文借助河北医科大学校史馆历史资料,对齐清心的相关事迹进行整理研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齐清心,字澄秋,1893 年出生于河北保定蠡县大曲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从小便深刻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艰难疾苦。1908 年9 月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校,1912 年12 月毕业。他自幼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得已报考保定直隶高等师范理化科,1916 年12 月毕业,并获得了良好的理化基础。1917 年1 月,齐清心任天津中法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员。同年5 月,考取了河北省公费留学机会,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18 年7 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预科毕业后于美国哲弗逊医学院学习①,1922 年7 月获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两年,齐清心在哲弗逊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并研究病理②。1924 年11 月归国,任职于河北大学。

一、任教河北大学医科

1924 年11 月至1925 年2 月,齐清心任河北大学医科病理学和物理诊断学教授,1926 年8 月至1927 年2 月任河北大学医科医学主任兼教授及物理诊断学教授。然而时局混乱,军阀乱战,党派复杂,政客兴风作浪,各自争权夺利。当时的河北大学是德日派医生的根据地之一,齐清心虽无党派,但因留学美国,被视作英美派的医务工作者而受到当权者排斥。他屡遭驱逐出校,又被学生数次召回,最终于1927 年2 月被逐出河北大学,遂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任教或承担医务工作。1928 年经人介绍到东北大学担任校医,并在沈阳行医兼办药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齐清心因与国联调查团谈话而遭日本人拘禁半年。1932 年夏,经河北省政府委任,到河北井陉矿务局任医务主任,直至1934 年初。留学归国后的十年,齐清心屡遭排挤,颠沛流离、辗转多地,但他坚持投身医务工作。面对人才缺乏、国弱民羸的情况,他在《普及卫生建设及卫生教育之重要》一文中指出:“普遍的卫生建设,为保护一般中国国民健康之唯一方法;国民健康,为复兴民族之基础、国民健康,为拯救经济破产之根本条件。卫生建设为今中华民国之第一要事。”[2]

民国时期,中国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非常低下,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广泛传播,死亡率高,期望寿命短[3]。究其原因,有经济、政治、科技等多方面因素,也包括民众卫生知识、保健意识和基本医疗技术的严重匮乏。当时的中国百姓,特别是底层农民“不谙疾病知识及卫生方法,婴孩生的多,死的也多”[4],“倘若遇到急性传染病来袭,民众既不知预防,又无法疗治,其极辗转苦状,惨不忍视”[5]。齐清心作为留美归国的医学博士,目睹百姓深受病痛折磨,他深刻明白增强国民卫生意识、普及卫生常识的重要性。

1925 年至1927 年,齐清心在《农民》报刊先后发表了9 篇卫生常识类科普短文[6],文字朴实、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其中多次提到了肺痨、疟疾、霍乱等肆虐全国、涂炭百姓的高发病。如讲述疟疾的病理和治疗:“这疟疾是怎样来的呢?乡下人都以为是疟疾鬼给他的,这种的疟疾鬼不是真正的鬼,就是我们常见那咬人的蚊子……杀死他(小虫)的药,最好是金鸡纳霜。”[7]再比如教导百姓夏季防蝇:“防备的方法,最好就是把食物器具盖好,不要叫蝇子到上边去。厨房要干净,食物做熟之后,不要剩留太多,或太久了。”[8]现在看来,这些科普性质的文章有其局限性,但为当时普遍缺乏卫生常识且严重缺乏保健意识的平民百姓,普及了一定的基础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知识,字里行间也流露着齐清心对底层人民的无尽关怀。

二、任河北省立医学院院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1931 年10 月,河北大学停办,河北大学医科独立成院。1932 年1 月,河北省立医学院成立,原河北大学医科主任马桂丹任首任院长。1934 年7 月,戈绍龙任河北省立医学院院长。1935 年1 月,齐清心任院长兼授内科[9]。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三年,齐清心励精图治,尽己所能,在推动学院和医院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彼时的中国“人民众多,大部分务农。旧医无足道、新医人才少,交通不便、经济困难,且人民因医学常识缺乏、生活不合卫生、迷信极深而导致急性、慢性传染病流行,医药需要之迫切,益形显著”[10]。齐清心深知国家急需大量医学人才,当他在1934 年接到院长聘书时“曾感到很高兴,本拟努力于提高医疗技术,钻研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工作”③。齐清心的医学教育理念首重实验,他认为医学生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熟练技能。就任期间,他在经费有限及各种困难下努力整顿学院,添建设备器材、新建医院等,尽可能创造优质的教学条件;同时主张勤俭办学,以身作则树立艰苦朴素之风,缩减开支,杜绝浪费。

1.开办助产、护士职校,新建附设医院。齐清心就任河北省立医学院院长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医学教育事业,于1935 年6 月开办附设高级助产、护士两职业学校,培养相关医疗人员,配合开展当地医疗工作。学制三年,先后招生66 人[11]。

河北省立医学院原附设医院,“因原接河北大学校舍,零散参差,诸不合用,且容量不敷甚巨”[12]。早在前任马桂丹院长任内,便有新建河北省立医学院附设医院的计划,然而“惜款不足,未能开工”[13]。建设附设医院的估计用款共计十万八千元,分为三期。第一期应领四万两千元,经教育厅核准两万元,然而“此款经两年之久,本院始终仅领到七千元,且以修理学生宿舍暨设置电机两事,请款未发,此已经领到之七千元,又经应急挪用”[12],使得医院建设始终未能着手。齐院长为筹集经费,不辞辛劳,“奔走平津,苦口交涉”[12]。于1935年4 月将剩余的一万三千元如数领到。之后的两笔费用,经过齐院长特向教育、民政两厅呼吁,得到了河北省银行的透支契约,“俟契约磋商就绪,即可于透支款中”[12]。最终,得以实现新建附设医院。

至于医院的选址,则是由齐清心偕同教职员等悉心斟酌,“如在本院院址正身之内,则地势逼仄,牵碍殊多。如离开院址,则只有河南操场一所,足供使用;但以附设医院,本部原在河北院址之内,今如分裂,不便实甚,且河南地远居民,尤必使就诊者闻而裹足。再三设计,最终决定于操场建筑男生宿舍,即以该生等移居后空出院址内之旧宿舍,改充医院病房。一转移间,上述困难,悉经解除;且较原计划,尚可多得若干房间之用”[12]。从落实经费到选址,齐清心时刻心系师生。

2.设立附设医院产科分院。齐清心看到生产和育婴的重要,“乡间旧式生产危险,而附设医院,偏在西关,与居民欠缺接近”[14]。面对当时医院设立偏僻、生育不便的困境,齐清心结合保定当地需要,“特在城内东街设立附设医院妇产科分院一所,并令本院助产班二年级同学在彼处实习,院址宏敞,设备完全,且对贫穷产妇定有优待办法,实为本地产妇曙光”[14]。在此基础上,齐清心尽可能降低医疗费,河北省立医学院附设医院妇产科分院简章第五条载:“本分院各种费用力求低廉”;第六条亦载:“凡地方贫苦农民经本地官署或警区给证送来诊治者,本分院得比照前条办法再行减费或免费。”[15]说明齐清心在努力保障底层百姓的医疗需求,尽可能使贫困百姓有病可医,努力践行医疗平民化。

3.重视解剖纪念日。齐清心到任前,河北省立医学院举办过两次解剖纪念日悼念活动,一般是由本校解剖教授带领实习学生举行仪式。齐清心上任后尤为重视解剖纪念日,亲自率领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前往悼念,柬邀军政及法院人员前往观礼,并特作《招魂歌》[16]以祈请。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每年的4 月25 日为我校解剖纪念日,在这一天举行解剖纪念活动,对供医学生解剖学习的大体老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三、保家卫国,支援抗战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侵占保定。河北省立医学院和附设助产、护士两职校及附属医院均被迫停办。当时在校的教职工和4 个班123 名学生,大部分南迁到贵阳医学院等单位就职或就读,部分师生奔赴解放区参加了革命[17]。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齐清心的抗日决心非常坚定,始终站在反侵略斗争的前列。

1.团结南下师生,支援抗日救护。齐清心努力把华北各医学院校迁出的医护人员们组织起来,会同世界红十字会成员共同推行医救工作。他特别关注南下师生的情况,积极与后方师生取得联系,尽力为颠沛流离的学生们提供帮助,将他们安顿在各个战区医院,为抗日救护提供支援。他曾给辗转第一重伤医院的河北省立医学院学生杨洁泉写信:“如果在第一重伤医院有困难,可到河南驻马店第25 后方医院找曹院长,他需要外科医生。”[18]抗战时期,在后方偏僻乡镇服务的河北省立医学院师生特别多,他们“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在学术方面成绩,亦久为各界所洞悉”④。贵阳卫生人员训练班的各种考试,只要有本校毕业生参加,大多名列前茅。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在齐清心看来,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科学的头脑与技术,还必须具备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危难、生死存亡之际,齐清心以身作则,深入贯彻了医疗之挽救性命、服务社会的作用。

2.筹组抗日救护队,率队驰援延安。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一个中立性的慈善组织,在正面和敌后战场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华北临时分会开始成立筹备会、议定章程草案等,并在1935 年初举行会议推选姜文熙为主席,齐清心为副主席,方石珊为秘书,林可胜为常务委员[19]。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与北平各界抗日团体开展了卢沟桥抗战的救护工作。为筹组救护队,1937 年7 月20 日,齐清心致信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方石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平方已否开始组织?保定方面刻以事急,亦当计划筹办。惟应如何组织及款项如何筹划?尚候指示。该队购备之器械设备等可否先行运来一部,以备应用。”[20]又于1937 年7 月24日致信方石珊,申请设备组织保定救护手术团。“现以时局,当非一时所能解决,上项设备及一切器械仍甚需要。近闻北平红十字会已有手术团之组织,务请费神筹划,开示一切,设法在保成立一团或数团,并将救护队设备运来一部,以备应用,□□企切。现万福恩、贾魁诸位皆在保待命,并及。”[20]

上海、南京沦陷后,在武汉成立了临时救护委员会,林可胜出任总干事[21]。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领导的部门,统筹安排全国各地的抗战救护工作。于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将各地医院及救护队集中于武汉的全部医护人员实施改编,共37 支医疗队,分南北中三路,为前线将士提供医疗救护。1938 年春,临时救护委员会改称救护总队部,林可胜任总队长,齐清心任北路医疗队大队长[22]。受林可胜之命,齐清心于1938 年初率领两个医疗队、一个医护队和一个X 光队到延安八路军战区服务[23]。两个医疗队分别安排在“中国最大之山洞医院——宝塔山边区医院、甘谷驿兵站医院工作,医护队分在市内门诊部服务,两架X 光机分别配备给两个医疗队”[24]。开展救护工作后,齐清心的队伍受到了延安军民的大力赞扬,据当时X 光队西北区的负责人姚浩然回忆:“自工作开展以后,医疗队的医师们无论手术及门诊均能与该院医师们共同研究,悉心诊治,对病员极度负责,做出了成绩。医护队的护士们在门诊部与医师们配合,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也得到医师们和病员们的好评。”[25]医疗队为边区带去了第一台X 光机,在那个年代颇为珍贵。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阶段,红会救护总队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了诸多医疗救援。随着战事的不断恶化,救护总队部先后迁往长沙、重庆、贵阳等地,但其救护工作依然在有序进行。据齐清心次子齐与轩先生回忆说:“解放后,我回到北京上学期间听我父亲说,朱总司令有一次还请他去吃饭,感谢当时他给八路军派医疗队看病。”⑤从侧面也可反映出当时齐清心率队奔赴延安,对提升八路军的医护工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3.退居后方,心系前线。1938 年秋,齐清心在贵阳接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任命,到重庆筹备市民医院,至次年夏季,医院正式开办后退职疗养肺病。1939 年至1940 年,齐清心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编审主任。

1940 年,齐清心因屡次听闻“医师牌头过大,自居清高,对于抗战多持冷凌态度……亦不积极参加工作。我国之胜败,似乎与医师毫无关系”之类的闲话,愤然写下《抗战时期我医界青年应以何努力》一文⑥。他认为全民抗战是“为拯救危机复兴民族继往开来”的大事,“凡大事之成就,皆本于研究之力与至诚之心”。即使身处大后方,齐清心仍然心系前线,更是对青年人寄予了厚望,认为青年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更应奋发自觉、努力自强,以打破被动环境,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回、至死不却之精神。

四、深入西北,投身医教

1942 年1 月,齐清心在甘肃天水西北公路卫生站当站长。1942 年8 月,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在兰州正式成立,齐清心为校长[26]。这一时期,齐清心远赴甘肃,生活、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他密切关注前线战况,大力提倡青年学子的爱国救亡运动,同时为西北地区输送了大批医学人才。

1.任国立西北医专校长。当时正值抗战的第六个年头,由内地和沦陷区来兰州的人员较多,其中相聚而来的一批知识分子成为组建西北医专的人才资源,齐清心便是其中一员[27]。1942 至1945 年,位于兰州市西郊上西园的国立西北医专由于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可谓是举步维艰、缓慢行进。

据齐与轩回忆那段在兰州的日子:“我记得当时住的地方都是农村的田地,地中间盖的房子,是租的。当时西北医专离我们家大概有二三十分钟的路,需要步行。当时医专都是土房,一个大的土院,墙都是拿土堆起来的,土夯实的那种墙,我父亲一直在那儿工作到抗战胜利。”提起父亲对待工作的态度,他说:“这方面我父亲大概有点严格。他在兰州的西北医专的时候,我那会儿也就上四五年级,记得当时父亲和同事在这个家里面研究西北医专怎么招生。西北当时很贫困,有很多贫困地区,他们当时就研究怎么从各地的贫困地区和小乡村里招生,不光是兰州或甘肃的贫困地区。”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为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作出了极大贡献。据记载,当时西北地区的高级医护人员,多来自国立西北医专,“他们没有医师的资格,但受过足够的医药教育之后,就可去担任乡村临床初步手术之实施及公共卫生之照管。(国立西北医专)医科学生为四年毕业制以代六年制,授以乡村服务证书以代正式医师证书,其注重之点为实验知识甚于理论知识”[28]。

2.参加中训团训练班。1938 年6 月17 日,中训会议决成立中训团[29]。作为战时全国最高训练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干部、储备人才。受训人员为当时各地区、各部门中上级在职人员,中央各部会的科长、秘书以上人员,军事机关学校部队的少校以上人员。据统计,在1938—1944 年这7 年中,中训团累计培养干部达 35415 人[/30]。1940 年 3 月 1 日,中训团在重庆南温泉开办第一期党政训练班,后迁至重庆浮图关。齐清心于1943 年5 月参加了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的训练班。同一时期与齐清心在训练班的还有浙大校长竺可桢、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中山大学校长金澄曾以及各大专科学校的校长[31]。不可否认的是,中训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干部轮训,该团自成立至抗战胜利,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宗旨,先后为抗日战争输送了数万名干部[,32]。

3.响应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后期一场遍及全国的学生参军运动。运动发起后,全国知识青年纷纷响应,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1944 年11 月,时任西北医专校长的齐清心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基、甘肃学院院长宋恪、西北技术专科学校校长曾济宽,联合电呈蒋介石,陈明兰州教育界响应从军运动。各学校校长的倡导,激励着学生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特别是自沦陷区来到甘肃的学生,虽可以暂时安心读书,但在抗战形势日益紧迫之时,都希望尽自己一份力量报效国家。1944 年12 月,日军长驱入侵占领贵州独山,直逼贵阳,大后方为之震动。许多爱国心切的青年学生眼看着祖国危急形势严峻,纷纷报名从军。甘肃省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也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一口号下发动了起来[33],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五、抗战胜利,成功复校

1945 年9 月,抗战胜利,百废待兴。国立西北医专更名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同年10 月,齐清心离开兰州前往北平,开始筹备复校事宜。他曾在《抗战时期我医界青年应做何努力》一文中写道:“我国近十数年来诸事皆见进步,惜自七七事变以来,经一群自私自利之暴徒用蛮横之武力侵入我国领土,抢掠我国财源……但吾人受过此等打击之后更应奋发自觉更加努力自强,以打破此被动环境,表现我百折不回、至死不却之精神。建设我中华,复兴我民族性,此种精神方可达到成功之目的也。”可见其对侵略战争之厌恶、对抗战必胜之决心、对振兴民族之信念。

1.心系学院,重返北平。抗战胜利后,远在兰州的齐清心在各方支持下重返河北,开始积极筹备复校事宜。据齐与轩回忆:“抗战胜利之后,许多过去河北省立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来到我们家,鼓励我父亲回去恢复河北省立医学院。我记得当时有些学生还送钱来当路费。”当时齐清心一家住在兰州郊区的乡下,生活困难,学生们考虑到路费问题,就从工资里攒下一部分,“来一个学生放一点儿钱,来一个学生放一点儿钱,钱的数量都不大,都是他们工资的一部分,从工资里存下的钱也不可能太多。那时候大家是让他赶快回到河北复校。在同学们的支持下,他也愿意尽早赶回来”。

2.多方奔走,积极复校。1945 年至1947 年,齐清心任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卫生组主任。据河北医科大学校史馆资料记载:“(齐清心)在救济总署索得相当医药卫生器材及药品,而本学校所以能复学者亦特此耳。”1946 年1 月,齐清心和原河北省立医学院精神科教授张俊卿等主持在北平成立复校筹备处。经过多方奔走,不断召集抗战时期散落在外的师生,1946年3 月终于成功恢复河北省立医学院,齐清心任院长。1946 年4 月,他所撰写的《河北省立医学院复原计划书》记载:“本校在七七事变前关于教学人员之聘书及对医事人员之培植,以及医疗器械药品书籍教学用具等各种必要设备之添建,在有限经费及各种困难情形之下努力整顿,已具相当规模,自保定沦陷后,因校址被敌军医院占用,除医院内诊疗设备略有保存者外,余均摧毁殆尽,仅各项建筑骨概尚在,稍加修葺,恢复旧观,尚非难事。”齐清心还详细阐述了学院的历史沿革、设立目的、毕业生服务社会之成绩、卫生人员之需要以及复原实施之办法,足见他的良苦用心和对复校的决心。

3.迁校天津。1946 年,河北省立医学院在保定原校址招生开课,讲课人员大都从北平聘请而来。因原有校舍大部分被占用或拆毁,且教学条件落后,学校于1947年秋全部迁往天津。原校万福恩、朱世英、林久明、马振玉、吕钟珣等21 位教授留校任教,并新聘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包括细菌学教授杨俊阶、公共卫生学教授陆涤寰等,他们成为河北医学院复兴的火种。为解决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缺如等问题,学校先与天津中央医院合作,使部分学生先开课和实习。天津解放前,齐清心多次向教育部呈请,设法筹集资金扩建校舍,均未果。为配合地方情况,创建良好教学环境,他大力支持筹建天津医事文化中心区;为保障乡村卫生和妇婴健康,他于1947 年6 月开设妇婴卫生站,并于1949 年8月开设河北省立医学院专科部护士班。

4.学院更名。1949 年天津解放后,河北省立医学院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4 月改为由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领导,更名为河北医学院,齐清心任院长。9 月,学校改由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

5.迁校保定。1951 年,河北医学院由天津迁回保定,1952 年,搬迁完毕,其中 1951 年 4 月,部分医教人员参与了抗美援朝的医疗队[34]。1952 年“中医学会保定分会”成立,齐清心任理事长,副院长刘璞任副理事长[36]。

1953 年,齐清心调到北京,参与组建人民卫生出版社,任总编审,直至退休。1981 年,齐清心于北京逝世,享年88 岁[36]。齐清心的一生与河北省立医学院的历史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齐清心,就没有如今的河北医科大学。他带领学校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见证了学校从河北大学医科独立成为河北省立医学院,及复校、更名为河北医学院的风雨十七年。在这一过程中,齐清心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医学教育看作振兴中华的长远事业,积极吸收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不断革新办学理念,满足学校发展需求。齐清心作为一名中国近代医学教育家,为国家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值得后人铭记。

注释

①现托马斯杰斐逊大学Sidney Kimmel 医学院。

②现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s)。

③详见齐清心《我的简历》,现藏于河北医科大学校史馆。

④详见齐清心《河北省立医学院复原计划书》,原件现存于河北省档案馆。

⑤2019 年8 月20 日,河北医科大学张冶书记于北京采访齐清心之子齐与枢、齐与轩,“齐清心之子采访录”现藏于河北医科大学校史馆。

⑥详见齐清心1940 年手稿《抗战时期我医界青年应以何努力》,现藏于河北医科大学校史馆。

猜你喜欢

医学院河北省医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幼儿园
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简介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