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软件测试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25王士信过飞洋

南方农机 2021年21期
关键词:测试工具软件测试工科

王士信 , 熊 蕾 , 过飞洋

(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2]。大学新工科的目标是培养伟大的工程师[3]。为了适应这种教育新形式的变化,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软件测试课程也要顺势而为,进行相应的变革。按照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行业发展要求,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软件测试工程师,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具备适应企业要求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1 软件测试技术发展及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软件产品越来越多,软件产品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于软件质量来说,软件测试是提高软件质量最实际、最彻底的方法之一。为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测试工作越来越重要。软件质量控制和保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软件测试在软件行业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据中华英才网统计,2019年软件测试人才缺口竟然超过20万,IT行业巨头也都在加紧争夺软件测试人才[4]。企业招聘一般都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具有全面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技能并能熟练应用常见的测试工具。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软件测试作为一门具有浓厚工科背景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已在大部分高校开设。但是在课堂上的教学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1 现行教材注重基础理论知识,鲜有实际测试项目作为案例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软件测试教材,但这些教材很多只是纯理论讲解,内容冗余烦琐,很多学生学习之后还是很茫然。有些培训辅导教材虽然有根据理论的案例分析,但都是纯知识点的利用。有些纯粹为了增加案例而导致理论不衔接,没有办法根据鲜活案例系统串联理论知识,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如果有实际的项目贯穿教材始终,各种测试技术方法都在项目中进行应用,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老师讲起来也更生动具体。

1.2 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

教师上课时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虽然教材内容都是经典理论,但是其中的个别方法和技术已经落后了。有些手工的测试技术早就被现代企业淘汰了或者被现有的测试工具取代了。这就出现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不匹配的情况。这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及时进行技术更新,让毕业的学生能够跟上时代,上岗即可上手。

1.3 教学内容的碎片化

教材内容按照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安排,而没有考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有时课堂没有一个主题来贯穿各个知识点,无法形成知识链条。软件测试课程是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的课程相互关联的,教师不能片面地讲解软件测试相关理论和方法,应该和相关课程如软件工程等交叉融合,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

1.4 缺少实训平台

实训平台实际上包含几个层次:一是实训师资团队、教学硬件设施以及测试工具;二是测试环境,即部署测试软件的环境及测试软件;三是如何实施和管理实训平台,如何评价教学师生的能力;四是实训资源,主要是培训教学课件及实训案例等。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具备专业教师以及相应的必备教材,根本谈不上实施管理及评价,更没有形成专业的实训平台。这就对教学实操造成一定的阻碍。

1.5 师资队伍缺乏实战经验

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很多任课教师都是从其他方面转行而来。虽然其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但由于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和真实的软件测试案例,对于课程知识点理解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导致课程教学中对软件测试行业存在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的信任危机。

1.6 学生不够重视

由于部分学生选择软件专业就是冲着软件开发去的,根本就没有做软件测试的想法。这种“重开发,轻测试”的想法导致学生们普遍在软件测试课堂上不认真,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软件测试的意义,转变观念,真正理解开发和测试的关系。

1.7 文档撰写不规范

有些学生认为软件测试就是要学习软件测试的技术和方法,没有必要去学习文档的撰写。但他们却不知道,在软件测试中软件测试项目问题频出却无法有效控制,就是由于测试文档的撰写或者文档的有效管理不到位所导致的。

1.8 软件测试课程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软件产品,其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原来教材中的一些技术方法也就跟不上要求,必须结合当前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的专业要求,制定一套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人才的课程知识体系[5]。

2 教学理念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改革教学理念,从教学思想上彻底进行变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丰富实战案例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环节中,设计适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项目,由项目引导出与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6]。同时,还可以利用真实的项目作为案例来丰富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整个项目贯穿软件测试的学习过程,以实践操作串联理论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条,加强学生记忆和实践能力。

2.2 避免灌输和填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前要求教师拼命向学生灌输知识,现在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当知识的搬运工。在网络普及的当今时代,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有效地选择学习资源;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2.3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活动围绕教师而展开,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3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科技学院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结合自身课程教育的发展实际,分析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总结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方法和实践要求。

3.1 课程教学与证书获取双轨模式[7],优化教学大纲

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软件评测师证书考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查找答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按照软件评测师的考试内容设计学习内容,课程成绩以平时学习成绩和考证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认定学分,并相应地优化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和考证大纲相一致。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又可以拿到职业证书,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3.2 校企合作,获取实践经验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教育一般注重理论知识教授,但是在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则较为不足。这就导致毕业生会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影响他们就业。所以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8]。江西科技学院有意识地与相关行业中的一些佼佼者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学生在大四就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大约有一半的学生成功留在企业正式入职。

3.3 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实践,获取实战经验

同时,为了弥补学校教师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的弊端,江西科技学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实践锻炼的通知》,让教师利用假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实践,获取项目实战经验,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言之有物,避免照本宣科。据近3年的统计数据,基本上90%的教师都至少有一次参加暑期实践锻炼的机会,得到了项目实战经验,有力地加强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底蕴。

3.4 构建测试工具库,搭建专业实验平台

根据企业的实践经验,参照培养方案和专业方向,对各种测试工具进行对比和筛选,选择符合课程实际情况并能够与企业应用接轨的工具,构建测试工具库。同时,制定操作管理规程,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搭建起来专业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实验的热情,同时,学生软件测试课程的成绩逐步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也逐渐提高。

4 结语

江西科技学院按照新工科的要求对软件测试课程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江西科技学院还要继续深入系统地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从理论上创新、从政策上完善、在实践中推进和落实,逐步对软件测试课程进行优化完善,力争培养出尽可能多的适应社会、满足产业发展的软件测试人才。通过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江西科技学院也会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使软件测试课程按照新工科的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满足社会需求。

猜你喜欢

测试工具软件测试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1+X”融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航天软件测试模型构建与应用
基于移动平台APP测试
手车式真空断路器回路电阻测试电流线接头研究
关于 Web 应用系统的软件测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