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作者”与“小作者”

2021-12-24许宝亮周海玲

教育家 2021年48期
关键词:小鱼文本课堂

许宝亮 周海玲

“三年规划”检查小组来校视察,专家们突然要听课,老师们慌了神——这种临时“抓差”的课极具挑战性,对于教师限时备课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要求很高。最终,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中彩”了。他讲的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读不完的大书》,作者是朱维之先生。

课堂进行得很顺利,教师利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情境。过程中,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小作者在文中哪处描写最美?”孩子们读出了下述语句:“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教师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棕榈叶、小鱼、白云,整幅画面如在云中,如在天上,如在梦中,学生们进入情境动情朗读。显然,这是本堂课的亮点,可问题也出在这里。

在评课的时候,专家就此做了点评:“本文的作者朱维之先生,曾经留学日本,是大学教授,所以,他不是小作者而是大作者。”此言一出,我心里咯噔一下。

事后与上课教师谈起此事,他说:“我备课时查过资料,知道朱维之先生是学问家。上课时我是故意那样说的,为的是拉近文本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反之,如果点出本文的作者是大学教授,孩子们可能会觉得遥不可及,因而与文本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专家与教师各执一端:一个是从课堂语言严谨性出发,一个是蹲下身子立足于儿童视角,孰是孰非?

争议不怕,怕理不明。从课堂严谨性来看,这位老师说“小作者”的确不合适——朱维之先生是一代大家,中学时期就有多篇文章在上海《青年杂志》发表,是该刊的特约撰稿人。他一生致力于希伯来文化和宗教文学研究,翻译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作品,学贯中西,堪称一个“大”字。

可是轉念一想,如此大家,想必也不会介意一个“小”字。如果先生在世,听到称其为“小作者”,肯定会心一笑。《读不完的大书》写作背景中有介绍,朱维之出生于苍南县仙居乡朱家岛村,秀丽的江南水乡在童年的朱维之眼中是一幅永不磨灭的图画,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朱维之从小就对大自然有深刻的感悟力,万事万物都能引起他的好奇。晚年时候,他经常回忆起故乡的竹林、池塘边的棕榈树,还有河中的小鱼。

虽然《读不完的大书》是朱维之晚年之作,但他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述家乡趣景,从课文第一句话“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可见一斑。因此,朱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心态是“小”的。再者,为了贴合儿童视角权且称之为“小作者”也未为不可——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小朋友也能写出这样有趣的文章,可以激励他们去尝试观察自己的生活。这也应和了教材编者设计课后练习题“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都读到了什么?仿照课文写一写,和同学交流”的本意。

“法”贵在活,基于引导学习的法才能称为教法。笔者认为,孰是孰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贴合儿童视角创设出基于学法的教法。各位同仁,您怎么看?

猜你喜欢

小鱼文本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欢乐的课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鱼
小鱼
写字大课堂
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