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过教育的鸿沟

2021-12-24刘洁

教育家 2021年48期
关键词:志愿星星志愿者

刘洁

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张轶超眼中,教育应该不分阶层,让每个人,不论是穷孩子还是富孩子,都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去感受世界的丰富和美好,从而让内心充盈着愉悦和快乐。

为了这个信念,他努力了20年。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在繁华的城市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远离家乡,随父母在外游离,在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城市里,却只能在一些条件很差的学校就读,甚至,随时可能失学。2001年之前,张轶超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融入这群孩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张轶超,看到一则关于打工子弟学校关停的报道。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些孩子求学的艰难,并下决心为他们做些什么。课余时间,他开始在复旦周边寻找这样的学校。在江湾镇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他看到了一生难忘的景象:学校里没有黑板,墙上涂着的是黑颜色的漆;教室里没有一支完整的粉笔,只有学生从别的地方捡来的粉笔头;教师基本上都是初中或中专学历,高中生很少,更不用说大学生了……这是距离中国著名高校复旦大学仅一刻钟路程的地方,是繁华都市上海的一个角落,张轶超说,他无法想象身边会有这样的事情。

“破败、简陋、逼仄的环境,与那些孩子渴望了解新事物的眼神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深受触动的张轶超,回校后就组织了一批复旦大学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打工子弟学校上课。学校缺什么老师,他们就上什么课,有时是英语,有时是数学,有时是历史,有时是美术。课堂之外,他们也带孩子们去“玩”,跟他们做游戏、教他们弹古筝、带他们编报纸、和他们一起观星、去外滩拍夜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领孩子们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2002年,张轶超从复旦毕业,进入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任职。他进一步感受到了教育的巨大鸿沟:一边是家庭经济好的孩子,他们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毕业后直接出国读书;另一边是打工子弟,他们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去打工,考上大学的可谓凤毛麟角。鸿沟之下,两种孩子的命运轨道截然不同。这更加坚定了张轶超想要帮助這些打工子弟改变命运的决心。

最开始的几年,志愿服务在断断续续中进行。因为服务的打工子弟学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关闭,张轶超和志愿者们只能不停地在一所又一所学校之间辗转。直到2006年,上海根与芽组织找到张轶超,合作组建了一个打工子弟合唱团——“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团”。在成功举办一场慈善音乐会后,合唱团募得了近10万元。凭借这些钱,志愿服务活动有了固定的场地,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正式成立,并于2008年注册成为专业的志愿服务组织。

从事志愿服务20年,张轶超遇到过很多困难。从最开始被打工子弟学校拒绝、被学生家长质疑教学能力,到志愿服务过程中面临缺钱、缺人的窘境,再到家人、朋友的反对,只要稍有动摇,久牵就走不到今天。幸好,张轶超有足够坚定的信念。

“刚开始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你就是那支笔,但是握笔的人不是你,是命运。你不管怎么努力挣扎,最后还是会被命运掌控。你现在做志愿者陪孩子们,他们确实挺开心的,但十年之后,这些孩子还是会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在最底层挣扎打工。”但张轶超不信命,他并不觉得这些打工子弟比城里的孩子差,只要给他们机会,就可以打破阶层的壁垒。

他很喜欢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一首小诗《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对于张轶超来说,那些打工子弟就像蒙尘的星星,而他,要做那个擦亮星星的人。

为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

摆脱命运的束缚,为打工子弟寻找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是张轶超自始至终的追求。

受户籍限制,打工子弟在上海只能读到初中,之后,要么辍学打工,要么回老家就读。“很少有人去读高中,读大学的就更少了,可能只有不到10%。”如何打通这些孩子上升的路径,是张轶超一直在思考的事。

2010年,通过其他从事国际教育的朋友,张轶超了解到有一所名为UWC(世界联合学院)的国际学校,会择优选拔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青年,将他们汇聚在一起学习、生活两年,力求通过教育来消弭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而且,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

这对于久牵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张轶超鼓励他们积极申请。有家长表示质疑:“这不可能,我做梦都没想过,我家的孩子能去国外读书,能考上国内的高中、大学已经很好了。”并扔下一句话:“如果孩子能够考上UWC的话,我会给全上海的每条狗打一件毛衣。”她没想到,她的孩子真的成功了,成了久牵第一个入读UWC的学生。时至今日,已经有12个孩子从久牵前往UWC读书。

升学是一条路,但不是唯一的路。“有些孩子未必适合往学术方向发展,可能他对职业技能更感兴趣,我们就会鼓励他去读职业学校。”张轶超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和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去耕耘、去努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未来。“至于这个未来是世俗所认为的成功,还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冷板凳’,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得喜欢。因为你喜欢的东西,你一定会努力把它做好;而你做得好的话,一定能得到他人的认同。”久牵的孩子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有的学生学汽修,因为技术水平比较高,直接留校当了老师;有的学生在培训学校学西点,现在在五星级酒店做西点师;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写小说,发表了很多文章……

张轶超一直坚信:“教育乃是为了给人各种各样的可能。”为了帮助学生们开阔视野、挖掘天赋、培养兴趣,久牵构建了一套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一是艺术类课程,包括音乐、美术、手工、戏剧、绘画等;二是学科类课程,包括英语戏剧课、英语口语课、语文拓展课、助学辅导课等;三是人文历史类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史、绘本阅读、知识理论课等;四是生活技能类课程,包括烹饪课、计算机课、缝纫课等。“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三门不同类别的课。一个孩子在久牵待个两三年的话,其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张轶超介绍,单艺术类课程,这些年就成就了不少孩子:有个学生钢琴弹得好,考到合肥师范学院钢琴专业,现在是钢琴老师;有个学生歌唱得好,现在在读声乐方面的研究生;还有个学生绘画很好,现在在伦敦艺术学院学美术……

“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去选择自己的命运”,这是张轶超和志愿者们努力根植在久牵孩子们心中的信念。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没有人可以定义成功。而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为不同的梦想插上彩色的翅膀。

来吧,谈论“白菜”与“国王”

时候到了,

让我们来谈论一切吧。

鞋子 船舶 火漆,

还有白菜与国王。

美国作家欧·亨利写在短篇小说《白菜与国王》里的这段话,一直深深刻在张轶超的心里。“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张轶超常常跟久牵的学生讲,“你们要相信自己,你们跟上海人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为了帮孩子们建立自信,张轶超和久牵的志愿者们花了很多心思。一方面,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想要追求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在学习過程中的变化和进步,让学生不断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这给了我们自信心,让我们相信自己是个优秀的人,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活得很好。”回顾过往,在久牵长大的林兰兰感慨万千。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感受到了太多歧视和忽视。“读初中的时候,一个年级有四个班级。学校将我们这些外地的孩子都分在五班,和前面三个班的本地孩子隔着一个不存在的四班,泾渭分明。”所幸,久牵给他们创造了一个不同的环境,让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自信地生活。后来,林兰兰一路从中职考到UWC英国分校,又从UWC考到加拿大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她说,“没有久牵,就没有现在的我”。

自信之外,哲学专业出身的张轶超,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意识和独立精神。在知识理论课上,他常常带领孩子们去讨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如男尊女卑、同性恋等,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迷信权威。另外,在关乎人生选择的重要问题上,他也希望孩子们能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听从父母的决定。例如:初中毕业后,你是回老家还是留在上海?你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回老家后你会遇到哪些问题和机遇?留在上海你又能得到什么?林兰兰记得,在他们初中毕业要读职校的时候,张轶超专门安排了两天时间,带他们去了解上海有哪些中专和技校。并在他们做出选择后,带他们挨个学校跑了一遍,去和老师们交流,让他们真正了解那些学校到底什么样,据此判断他们的选择是否适合。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久牵的孩子大多能清醒地做出人生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

谈到对于久牵孩子的期待,张轶超表示,希望他们能热爱学习,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而除了个人发展,张轶超还特别看重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他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去回报社会。为此,久牵在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了一个“社会服务”版块,要求学生们日常做一些志愿服务工作,如打扫卫生、给老师做助教、收发作业、去农村支教等,每一项都有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会成为评估、量化每个人的志愿服务的标准。同时,孩子们也可以用积分去换一些企业捐赠的礼物。”张轶超说,久牵从不会直接将礼物发给学生,而是给每个礼物都标上积分的价格,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赚得的积分去换取。课程的驱动,加上志愿者的耳濡目染,久牵的孩子大都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志愿心态。用林兰兰的话来说,志愿服务于他们而言是根深蒂固、融于血液的东西:“从小长在一个受人家帮助的环境里,就会很自主地想要去帮助别人,而且会觉得这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做的事情。”那些从久牵走出的孩子,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基本每年都会回到久牵帮忙,或者去参与各个地方的支教项目。

久牵,意为“久久牵手”。二十年弹指一瞬,当年稚嫩喊着“张老师”的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对于张轶超的称谓也变成了“老张”。但他们之间的情谊没有变,张轶超从事公益的初心也没有在时光中褪色。未来,张轶超希望,久牵的规模可以越做越大,能够把一些课程和经验辐射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可以拥有安放心灵的归属、自主自立的信心以及源于内心的梦想。

猜你喜欢

志愿星星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串星星
星星洗澡
来自星星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