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芜湖市湾沚区再生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1-12-22王继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3期
关键词:保障措施再生稻品牌

王继红

摘 要:通过对芜湖市再生稻生产模式的调查,提出了推进芜湖市湾沚区再生稻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再生稻;机械化;技术推广;品牌;订单;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3-0049-03

湾沚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芜湖市南部,北与芜湖市、当涂县接壤,西与南陵、繁昌两县连接,东与宣城市毗邻。境内土壤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及湖泊沉淀物构成,土层深厚肥沃;境内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资源充足,十分适合水稻生产。湾沚区主要的农作物有油菜、小麦、水稻,其种植模式为“早稻-双季晚稻”“油—稻”“麦—稻”。2021年统计,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2.13万hm2,其中,早稻播种面积4000hm2;一季稻播种面积1.2万hm2;双晚播种面积5.33万hm2;再生稻种植面积2000hm2,较上年增加800hm2。再生稻生产是在稳定粮食生产关键一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后期的温光资源,加强科学管理,再生季多产出一季稻谷,实现一种两收。

1 再生稻生产模式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效益,芜湖市湾沚区农业技术部门从优化种植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紫云英-中籼稻-再生稻”模式,做到用养地结合,在生产上推进全程机械化,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新技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产量稳步提高,效益增加明显。从2017年开始推广“紫云英—中籼稻—再生稻”模式,每年呈几何级数递增,据统计,2017年再生稻65.4hm2,2018年再生稻179hm2,2019年再生稻1000hm2,2020年再生稻1200hm2,2021年再生稻面积达到2000hm2。综合测算,2季单产突破13500kg/hm2,产值31032元/hm2,纯收益11832元/hm2,较“油—稻”、“麦—稻”模式纯收益9405元/hm2、7477.5元/hm2,增收2427元/hm2、4354.5元/hm2。

2 推进再生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推进再生稻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皖农办农〔2020〕24号)文件精神,结合湾沚区实际,对湾沚区再生稻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2.1 明确产量目标和种植模式 湾沚区土地流转率70%以上,在册家庭农场1600多个,其中从事粮油种植的家庭农场达800个以上,均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域内建有标准化育秧工厂72座,年服务面积达1.33万hm2以上。根据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国策,结合湾沚区之优势,推广“紫云英-中籼稻-再生稻”模式,做到用养结合,实现“一种两收”,既可实现总产提高,又能达到品质效益双提升,推廣再生稻是最佳途径。制定5年再生稻循序渐进产量和面积发展目标如下:2021年全区推广2700hm2,头季产量9000kg/hm2,再生季3900kg/hm2;2022年全区再生稻发展3400hm2,头季产量9150kg/hm2,再生季4200kg/hm2;2023年全区再生稻生产发展4700hm2,头季产量9300kg/hm2,再生季4500kg/hm2;2024年全区再生稻生产发展5400hm2,头季产量9375kg/hm2,再生季4650kg/hm2;2025年全区再生稻生产发展6700hm2,头季产量9450kg/hm2,再生季4800kg/hm2。

2.2 推广应用配套技术 围绕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品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在再生稻生产上主推以下关键技术:全面推广水稻绿色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水稻标准化大棚育秧和水肥一体技术;推广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技术;推广“绿肥-单季稻-再生稻”和“再生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单季稻-再生稻”2年制轮作生产模式;推广绿色公共植保与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推广优质、再生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水稻品种。

2.3 抓关键技术落实

2.3.1 建立核心示范引领区 建立“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科技支撑、主体参与、品牌与订单引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有成功再生稻生产经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高质量标准化再生稻生产核心示范区,每个镇建核心示范区3~5个,在水稻生产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培训,把感性与理性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本区再生稻生产大面积高质量发展。

2.3.2 不断完善技术措施,提高再生稻生产水平 在全区范围内选择条件好的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技、农机技术人员组成技术研发联合体,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全力攻关再生稻生产技术,不断完善适合湾沚区水稻生产特点的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高质量开展技术服务,使湾沚区再生稻生产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产量、效益双提升。

2.3.3 强化再生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奠定产业基础 将优质品种再生稻生产与实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专用品种进行有机结合,将优质高产与绿色健康栽培技术同步推广,将近年来得到广大种植户和市场高度认可的优质水稻专用品种丰两优香1号(再生能力强、米质优、香型、口味好、生育期适中(135d)作为我市当前再生稻生产指定应用品种,同时不断引进适合再生稻生产的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应湾沚区生态环境栽培、抗性好、高产优质的好品种,为后续品种更新提供支撑,丰富完善再生稻生产用种。

2.3.4 推进水稻集中育秧提质扩面 再生稻生产播种早、育秧期间温度低,要做到适期早播,必须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已建72多座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提升育秧水平,建设高标准的连栋温室大棚,开展集中育秧和代育秧服务,实施全程代管服务,采取恒温催芽,流水线播种,基质育秧,大棚育秧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施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在规模种植区域建立集中育秧示范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育秧安全、高质、高效。

2.3.5 抓关键技术运用 (1)适期早播。再生稻头季播期安排在3月5—15日播种,头季8月10日前成熟收割,再生季10月底收割;推广机插秧。插足基本苗,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实行14cm×25cm规格栽插,插足25.5万~27万穴/hm2,基本苗67.5~75.0万苗/hm2,争取头季稻有效穗数达270万~300万穗/hm2;(2)合理肥料运筹。施肥原则是施好基肥,增施有机肥,早施追肥,除在烤田结束复水时增施钾肥外,所有肥料施用均在栽插结束15d内完成;科学水浆管理。栽培中实行浅水管理促早发,在搭好丰产苗架前提下,及时烤田,一次把田烤硬,田间以开细裂痕为准,条件允许时可进行2次烤田,第1次轻烤,第2次重烤。头季稻孕穗期保持浅水、灌浆期干湿交替、黄熟期田干、收割前7~10d断水(条件允许时在收获前5~7d追施配方肥150~187.5kg/hm2),以收割时机械履带不陷为宜,以减轻稻株碾压受损程度;(3)综合防控病虫害。加强病虫害预测预警,适时防控,确保再生稻收割时无病虫危害;适时收割。大田90%稻穗成熟时即可收割,确保收获时秆青籽黄;减少减轻碾压。严格规划收割路线,避免收割机过多与重复碾压。(4)适时复水追肥。收割前7d追施复合肥112.5~150kg/hm2,促进收割后水稻腋芽萌发,收割留茬高度25~30cm,收获当天复水,及时追尿素、复合肥各112.5kg/hm2。

2.4 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再生稻生产安全

2.4.1 发挥已建育秧工厂的作用 充分发挥全区已建72座标准化育秧工厂作用,对没有或育秧工厂较少的镇,区政府要列出专项农业发展资金支持育秧工厂及高标准大棚建设。在每个育秧季节,对全区域内育秧工厂及大棚要进行全面检查与维护,所有育秧工厂都要架设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配备水稻催芽箱(机),确保再生稻生产育秧安全。

2.4.2 提升育秧质量,建高标准水稻智能化综合育秧中心 为确保再生稻生产的育秧安全和质量,市财政列专项,从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200~300万元新建10~30个智能化综合育秧中心,大棚建设要达到集智能化温湿监控,全面提升再生稻生产早春育苗能力与秧苗素质。到2025年全区目标建成100座高标准的水稻智能化综合育秧中心,连栋大棚建设面积达45~50万m2,一次性可保障早春0.67万hm2以上大田再生稻机插育秧。

2.4.3 争取政策扶持,整合项目,全力推动再生稻生产模式健康发展 整合省市粮食发展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再生稻生产。将再生稻生产模式按两季水稻纳入稻谷补贴和农业政策保险,同时将再生季纳入稻谷补贴种植结构调整板块给予补贴。争取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省级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整合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省市区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省部级土肥植保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科技措施(粮食生产)等项目资金,对开展再生稻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专用品种应用、配方肥、绿肥种植和绿色防控等生产环节予以支持,同时争取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2.4.4 建设再生稻高质量示范基地 依托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综合栽培示范和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粮食生产等项目实施,围绕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每年创建再生稻生产高质量示范基地各700hm2,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单品种种植,做到每镇均有示范基地,以辐射带动全区再生稻生产。

2.4.5 注重特色典型培植,推进产业开发与增效 谋划创建再生稻生产县区之乡,打造品牌。创建再生稻米品牌,提高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推进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全面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区农业部门密切关注开展优质粮油规模化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动向与需求,从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帮助制定发展规划、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延伸,打造出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发展水平高的先进典型,带动我市再生稻高质量发展。每年扶持20个以上规模种植户注册大米品牌,开展自主营销,到2025年扶持注册大米品牌的家庭农场或规模户达500家以上,有实力的企业5~10家,每年表彰再生稻米营销大户(企业)10家以上。

2.4.6 加大区域品牌创建,实行订单生产 加强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制定激励政策,推动粮食加工企业与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收购,实现优质优价。加大区域品牌创建力度,延伸产业链。加强再生稻米优势宣传,挖掘再生稻米内在品质,将优势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借助安徽省稻谷补贴种植业结构调整板块支持品牌创建,芜湖市“芜湖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工程建设,“芜湖大米”再生稻公共品牌效应,鼓励和引导大户广泛参与再生稻加工开发,积极参加各类稻米品牌评选、展销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3 保障措施

3.1 提高再生稻生产区耕地质量 以耕地质量提升、土壤酸化治理项目实施为契机,改善再生稻生产区土壤肥力状况。以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工作(冬闲田扩种油菜)、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等项目与再生稻生产进行有机结合,提升耕地质量,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确保再生稻生产健康发展。

3.2 强化培训与服务指导 农技推广部门应及时总结再生稻生产中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有关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与技术培训方案。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组织再生稻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项培训,向好的典型地区学习,提高技术指导的精准性、服务的高效性。加大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联系力度,搭建种植业技术交流QQ群和微信群交流平台,建立技术人员与种植大户互动机制,通过电話、信息、入户、到田指导等方式,多渠道开展技术指导,点对点精准服务,实时交流再生稻生产信息与举措。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深入田间现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解答农户农业生产中的疑问,确保关键措施落实到位。

3.3 培育加工企业,实现优质优价 再生季稻米品质与口感比上季更好,再生稻生产过程中一般不需要施农药,所生产稻谷绝对是绿色安全的,其如丰两优香1号,米的清香味更浓,蒸煮品质与外观均较好。从结构调整出发,确保品种、品质、稳粮增效、环保、品牌创建等方面要给予足够的扶持。创建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烘干与加工,自主销售。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再生稻知名度 充分利用培育的示范典型和基地,在水稻生长关键期,组织种粮大户、专业化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粮食加工企业参加示范观摩,开展现场观摩交流,鼓励自主创建再生稻米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展,通过成果展示、操作讲解、现场体验等方式提高宣传推广效能。在成熟季节,邀请有关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到再生稻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利用种植业技术交流微信、QQ群和区融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保障措施再生稻品牌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恩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