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多阶段+多维度+多主体”体系研究

2021-12-22陶艳玲麦秋玲张淑芝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多维度大数据

陶艳玲 麦秋玲 张淑芝

【摘 要】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评价内容较为单一、评价方法亟须优化、评价主体尚未完善、评价工具有待改进等问题,基于大数据视域提出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多阶段+多维度+多主体”体系,论述实施措施: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多维度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235”素质工程,全过程监测学生在校成长质量;追踪毕业3年职业发展,多主体评价检验培养目标达成;依托大数据平台工具,全方位诊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 高职人才培养 多阶段 多维度 多主体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112-04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育人目标和正确发展方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社会人才需求匹配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高职院校必须以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时刻把握国家高职教育改革方向,围绕“评价什么”“谁来评价”“怎么评价”这条主线,构建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评价考核及监控管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全方位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形成质量闭环系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内容较为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对在校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习成绩方面,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单一,未能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反映人才培养质量,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脱节。对毕业生评价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特点、就业相关分析等短期就业质量评价,缺乏对毕业后职场中长期的职业行业竞争力、岗位职称晋升、薪资提升、能力达成等进行追踪评价,难以有效检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及其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

(二)评价方法亟须优化

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中,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以期中、期末考试考核等定期监测、结果性考核评价为主,缺乏课堂参与、课堂纪律及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等过程性考核评价。而针对毕业生仅限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调查评价,追踪评价时间短,未能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对毕业生的中长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进行持续追踪,难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课程结构、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等进行合理分析反馈。

(三)评价主体尚未完善

在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在校生评价主要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导,质量评价主体集监管、评价和决策于一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公信力。毕业生评价通常以毕业生自评为主,缺乏行业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未能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客观地评价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教学管理和毕业生质量,难以精准反馈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贡献情况,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四)评价工具有待改进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尚未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人才培养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由于高职院校现有业务信息化覆盖普遍不全且各系统间缺乏数据融合,人才培养各环节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控不到位,评价数据的挖掘应用、共享及分析不足,无法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数据画像,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为目标,多阶段、多维度和多主体追踪评价学生成长质量,构建学生入校3年学习成长和毕业后3年职场发展的“3+3”多阶段追踪评价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行“235”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工程,优化学生过程性评价方法。通过追踪毕业3年职业发展,依托“政企校”等多主体评价检验培养目标达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大数据技术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评价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形成全方位评价结果,运用评价结果反馈持续诊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阶段+多维度+多主体”质量评价体系见图1。

(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機制,多维度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德技并修”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书记校长百企行”、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需求调查等活动,结合大数据对海量招聘信息的筛选分析结果,精准掌握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校3年,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重点监测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等五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见表1),并将指标纳入学校循环诊改体系,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235”素质工程,全过程监测学生在校成长质量

1.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推行“235”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工程

通过第一课堂(教学课堂)、第二课堂(课外课堂)等两大课堂,从“思想品德、专业技能、身心健康、文化素养及实践能力”等5个维度,运用多种平台工具对学生在校3年进行综合培养和评价,形成学生在校3年成长过程多维度评价(见图2)。依托学校大数据中心平台,实时汇总评价指标数据,形成综合评价结果,生成在校成长画像。通过实施“235”评价工程,将单一教学课堂成绩评价转变为第一课堂(教学课堂)、第二课堂(课外课堂)共同评价,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维度评价,监测评价时间由期中、期末定期监测的结果性考核评价,转变为三年实时监测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综合评价,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创新“学训赛节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生技能培养综合质量评价

通过以岗导“学”,以“赛”导“训”,以技能“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以企业车间化考核“评”价学生综合技能(见图3),利用学校实习实训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三)追踪毕业3年职业发展,多主体评价检验培养目标达成

1.聚焦毕业3年职业发展评价,检验学生在校3年成长培养目标达成

围绕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等四个维度,通过对毕业生毕业3年职业发展进行追踪评价,对应反馈在校3年培养质量指标达成情况,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课程与教学质量、社会课堂综合素养培育等持续改进提供重要依据。职后3年评价指标(见表2)。

2.坚持“政、企、校、社”多元化质量评价,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推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学生成长质量评价,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依托学校牵头成立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年会,邀请政府、行业企业等成员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达成度等指标进行评价,掌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能力及社会认可度。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毕业1~3年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反馈各项监测指标评价情况。开展“校庆座谈会”“寻找柳铁骄子”等活动,调查反馈毕业生职场发展,挖掘各领域优秀校友典型案例,为在校生提供榜样示范(见图4)。通过采集评价指标反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比对,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持续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四)依托大数据平台工具,全方位诊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全方位监测评价

依托学生管理“到梦空间”“易班”等平台采集学生参与各类文体、社会实践活动数据,形成对学生综合素养监测评价;依托“青果系统”“职教云平台”采集学生课程成绩、综合测评成绩,结合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形成对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监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学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信息化平台,汇总分析学生“235”综合评价数据,形成在校生成长画像。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校友平台和麦可思公司数据采集平台,对毕业生短中长期的就业发展竞争力、职业发展潜力及能力达成指标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据此生成毕业生职场发展画像。以校本数据中心为载体,推进源数据治理,实现入校、成长、就业、职业发展等业务综合分析和专题挖掘,整合学生全方位数据,形成“数字画像”,实现大数据精准分析和支撑管理决策。

2.完善“3+3”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诊促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学生成长追踪评价结果,结合国家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职教诊改平台、高职质量年报等对标数据,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方案,聚焦“双高/提质培优”计划,调整学生成长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学校诊改平台持续开展学生成长质量过程性评价、诊断与改进。运用KPI卓越绩效考核工具,有效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的持续诊改(见图5)。

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经济不断涌现,社会人才需求将呈现新的变化。高职院校要紧跟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不断完善追踪评价指标、主体和追踪评价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常态化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多阶段评价、多维度评价、多主体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诊断和改进作用,循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佳清,姚文伟.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9(6).

[2]张冬冬,佟凤辉,梁永玲.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

[3]尹婷婷,尹连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质量评价体系探究[J].科教导刊,2020(7).

[4]程光胜.多元协同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2).

[5]姜泽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8(5).

[6]李永健,李夢玲,黄东显.“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诠释与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

[7]张亚军,赵萍,孔月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维度”评价诊断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

[8]范瑜.行业企业参与下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0(2).

[9]黄美灵.“工匠精神”下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10]卢闪闪.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19(1).

[11]孟凡华,张祺午.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维度:《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评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8(12).

注: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大数据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2021KY1379)

【作者简介】陶艳玲(1988—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麦秋玲(1969— ),女,汉族,广西宜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张淑芝(1983—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多维度大数据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