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2021-12-22黄奕洲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摘 要】本文阐述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元素、“课程思政”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契机,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未能形成很好的育人合力、未能有效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较为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通过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在实践实训教学中挖掘思政案例、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思政要求等路径,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25-03

隨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的到来,我国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以来,工匠精神曾三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即针对专业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相关实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内心认同并践行工匠精神,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艺徒制,师傅在传授徒弟技能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传授徒弟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徒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与态度,培养其匠心。自春秋始,我国便有堪称“工匠鼻祖”的鲁班、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李春、玉雕技艺被称为“吴中绝技”的陆子冈等。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也有胡双钱、张如意等大国工匠在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技能的极致完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结合古今名匠,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内涵:(1)爱岗敬业。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具备源源不竭、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2)专注认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某一行业或领域,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与优势,成就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价值。(3)精益求精。技艺有如学问,须得用心去切磋琢磨,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对每道生产工序、每件出厂产品、每个服务细节都尽善尽美。(4)勇于创新。古今中外,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推动着世界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背景下,各行各业人员应具备科学的思维与优良的品质,勇于突破与革新。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渠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育人理念和实践。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课程思政”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思政教育不只是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教师都应坚持的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品质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

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保障机制中,高职学生、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对“实践训练中强调工匠精神培育”“校园环境具有工匠精神文化氛围”与“学生课程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三者的效果评价较高,体现出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加职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和认可度,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提到“要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可见,“课程思政”包含工匠精神的培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专业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职业院校教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专注认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在推行摸索阶段,工匠精神的培养也缺少可借鉴的优秀方案,面临着较多困难与问题。

(一)未能形成很好的育人合力

高职院校内不同程度上存在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两条轨道”的现象,未能形成较好的育人合力。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虽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但缺乏学科育人的意识,不能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难以发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通过言传身教,教师的品行、思想素质对学生产生着直接作用,影响着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课程思政”的效果。专业课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敬业乐业、专注认真、脚踏实地的工匠品格,才能将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元素有效提炼出来,以自身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其次,高职院校缺少专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的课程或是部门机构,使得学生未能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精神与态度。

(二)未能有效处理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处理工匠精神内容时普遍停留在认知层面,多数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解释工匠精神,甚至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没有从情感维度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增添新的内涵,是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举例来说,教师在教授学生某项操作技能时,仅仅告诫学生要专注严谨,并未从深刻层面教导学生,结合工匠精神的相关实例与热点,通过情感因素的调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布鲁纳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如若教师不能有效处理教学内容,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接受与内化。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较为单一

战国时期墨家将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其中最为强调“亲知”,即亲身实践所得的直接知识。皮亚杰也认为练习与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与重复,学生才能积累经验,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国内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大多只是开展宣传学习活动,主要依靠的是道德感化的作用,缺乏实践经历作为支撑,学生很难从内心上认同并主动践行工匠精神。此外,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多为企业投入金钱、设备,学校负责人才的培育,企业并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与指导中。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多采取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实习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较多中小企业将高职学生看作廉价的劳动力,将实习学生安排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使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技术与设备,并且在学生的实习期间也未给予详尽的规划与指导,导致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道路产生迷惘,对所从事职业无法产生兴趣,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教学只是最基本的任务,更重要的职责是育人。此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任务一般划归专职思政课教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以及教师也未形成所有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责的观念。“课程思政”提出后,由于顶层设计的不完善,一方面,高职院校难以统一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标准,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无法得到考核与评价,影响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也尚未健全,导致社会上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偏低,在收入与能力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将会打击高职学生的职业信心,使其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产生怀疑,难以对工匠精神抱有向往与敬仰之心。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着力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首先,针对在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督促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情感与价值目标的设定,把握所授课程的内容与本质特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根据学生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将精神培养与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而后反过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例如,语文课教师在教授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可以将文章中经营面馆多年的那对夫妇的勤劳、手艺好等特点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引导高职教师提升素质与能力,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职业教育,尊重并关爱每一名学生,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待工作专注认真,于自身所在领域勤奋钻研,树立积极的、正面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感化学生。如此,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崇拜和敬爱的心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这种职业精神,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其次,加强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部分高职专业课教师不具备企业工作经历,也就较少具有技术人员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与精神态度,对此,一方面可通过健全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引入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以其工作经历和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影响学生,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推动工匠精神的形成。高职院校可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邀请企业名匠、优秀毕业生来校,介绍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最新信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社会需求为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推动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二)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在课堂里,学生是同时具备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相对而言,理论知识稍显枯燥,此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高职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时,可以采取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的方法,如在教授桥梁设计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从赵州桥的故事着手,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以及观看图片、录像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从而促进有关教学内容的内化。在处理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以各专业的育人目标为依据,从课程所涉的专业、行业、国家、文化与历史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发掘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相关思想与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表情、语调、肢体动作,或是设置相关场景,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使课堂富有情感与表现力,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实现师生之间在情感与思想上的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发自内心地认同工匠精神。

(三)在实践实训教学中挖掘思政案例,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体验

技能训练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因此,实践实训在高职学生培养环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课堂上学生了解到的工匠精神多停留在认知层面,需要通过动手实践得到切身的经验与体会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学生只有亲历实际情境,进行实践操作,才能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有利于学生深化情感认知,对自己的角色身份形成具体认识。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操作示范时,可以结合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热点事件,介绍这个领域内的著名人物,以其成功经历为案例,总结其成功的原因,提炼出其中值得学习的品质与精神,并要求学生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学校可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深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緊密结合起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赞扬与表彰,体现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使学生在一个积极的校园氛围里,不断积累技术经验,加深对工匠精神的体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四)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思政要求,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高职院校需健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政内容与要求纳入其中,从理论成绩、思想素质、实操水平、职业精神、顶岗实习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档案袋”制度,收入学生在校期间的考核成绩、竞赛得奖情况、活动参与记录、社会实践等资料,交由学生自己管理,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强化内部学习动机。在对职业精神进行评价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依据操作规范以及职业精神的内涵,对学生每一次动手实操时的表现进行观察与评定,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的试卷中加入对工匠精神的考核,以得分作为参考依据。根据考核情况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通过外部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如此既能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又能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高職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抓手,而“课程思政”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此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也需要学校、企业共同努力,根据不同层次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塑造,促进学生了解、接受、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文化,形成有助于工匠精神形成与发展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许家烨.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论教育,2021(1).

[2]张宏,唐敏娟,赵红艳,于文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8).

[3]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答记者问[EB/OL].(2020-06-05)[2021-04-07].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271/202006/t20200604_462551.html.

[4]刘奕琳.推进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

[5]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2002(12).

[6]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A020)

【作者简介】黄奕洲(1998— ),女,回族,湖南隆回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