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凉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与思考

2021-12-21臧雅丽

牡丹 2021年20期
关键词:灵台灯盏秦腔

臧雅丽

甘肃省平凉市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搭建起一個理想的平台。无论是商周时期的原始歌舞、秦汉魏晋的俳优百戏,还是唐宋盛世的大曲鼓词、金元明清的杂剧戏曲;无论是官厅豪宅的雅乐、民间传唱的俗曲,还是少数民族的奇技异戏、佛刹道观的法曲道情,都随着帝王将相的车辇、征战将士的军旅和往来穿行的商贾一齐涌向这里,为平凉市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汇聚了许多有利条件。

以秦腔、眉户、曲子戏、灵台灯盏头戏、崆峒笑谈为主要剧种的平凉地方戏曲发展历史悠久、个性鲜明,因受到现代娱乐形势的冲击,面临着剧团建设意识薄弱、剧目创新创作能力欠缺、民间戏曲剧目传承后继乏人等发展困境,应加大对地方戏曲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地方戏曲发展的文化氛围,走符合观众需求的市场化、商业化路线。

一、平凉地方戏曲剧种发展史

(一)秦腔

秦腔是平凉的第一大剧种。明正德年间(1506—1521)泾川等地就出现了以唱秦腔为主,并被征召入宫的“乐户”,1949年出现了许多秦腔戏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腔在平凉的发展、变化更为显著,原来的“班社”改成了“剧团”,并全部列入了国营建制,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保证了这些剧团健康、有序发展。平凉的秦腔拥有数百部传统剧目和大批改编、移植的剧目。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一支年轻创作队伍的迅速崛起,又有《钟馗择婿》《麦子黄了》《华佗》《美人鱼》《古道情》《皇甫谧》《荷屋梦》《金果人家》《梯田庄浪》等大量平凉独创的新剧目登上舞台,为平凉秦腔剧目增添了新鲜血液,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眉户

眉户又称“迷胡”,庄浪等地称作“唱故事”,是一种曲牌连缀体戏曲,产生于陕西,流入平凉的确切时间无从考证。随着陕甘宁革命老区新创剧目的大量流入,眉户逐渐盛行起来,成为在平凉流行最广、影响最大、普及程度最高的剧种之一。眉户剧主要有20世纪50年代的《群燕比翼》《送菜》,60年代的《崆峒风云》《心向集体》,70年代的《山村办学》《踏遍青山》《女会计》,80年代的《山里金》,90年代的《山外风》《梁九品》,21世纪的《知心玫瑰》《大学生村官》等。

(三)曲子戏

曲子戏是用许多民歌小调连缀起来演唱故事的一种民间小戏,一般是伴随着民间社火进行演出的,故又称小曲子、刨土坑、地摊子;又因为它是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所以还有“弦子腔”的称谓。曲子戏的发展速度很快,清朝初年就已相当成熟了。在其流传过程中,因各地语言不同而略有差异,名称也都冠以本地地名,如泾川小曲、华亭曲子、侯家老庄弦子腔、南湖老迷胡等,虽名称各异,但实为一体,都遵循着“越”起“越”落或者“背”起“背”落的套曲规律。2006年,平凉曲子戏以“华亭曲子戏”的名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底,仅华亭县的曲子戏社团就达一百多个。

(四)灵台灯盏头戏

灵台灯盏头戏又名锣鼓噪、灵台灯盏头碗碗腔,最初流行于灵台县新集、龙门、上良、星火、朝那等乡镇,后传至平凉、泾川、崇信、安口及陕西的千阳、陇县、麟游、凤翔等地。灵台灯盏头确切的生成年代已无法考证,按民间的说法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灵台灯盏头戏以皮影形式演出的剧目有四百多本(折),常演的有一百余本,其中大部分是从秦腔中移植过来的,少数是皮影艺人创作的,如《猴子碰头》《闹地狱》《火烧李儒》《刘木礼吃面》《玄人锄谷》。

二、平凉地方戏曲剧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的剧种因受到现代娱乐形势的冲击和自身落后、保守的现象的局限,面临衰退的现象。秦腔和眉户因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尚有部分观众和市场,但观众群多为农民和城区年长者,市场基本局限在乡村的庙会。而曲子戏、笑谈、灵台灯盏头戏,演出基本上是在逢年过节和农闲时在村头或农民家庭院落里自娱自乐。皮影、木偶已经基本消失或正在消失。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意识淡薄

目前平凉共87个剧团,都存在资金短缺、日常经营困难的问题,为了生存只能忙于奔波,很少能够顾及院团的建设发展,不重视培养人才,不注重创新剧目,不注重提高剧目的质量。曲子戏、灵台灯盏头戏等民间自发的戏曲团体,经费得不到保障,人才没有成长的土壤,因此,其剧种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这样长期下去,剧目质量只能越来越低,演员水平越来越不理想。

(二)创新能力不足

在剧目方面,和民国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演出剧目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剧团为了自身的生存,无力去排演新的剧目,就依现有的剧目勉强应付而已。由于忙于生存、不注重发展,所以也就不注重剧目的创作,老演老戏、老戏老演。剧目创作作者断代始终是制约地方戏曲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后继乏人

戏曲人才青黄不接乃至断层,特别是戏剧编导、音乐、舞美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专业演员也比较匮乏,年龄偏大。在娱乐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喜欢戏曲、热爱戏曲表演、主动学习戏曲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习戏曲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之收入偏低,导致人才难觅、演员难培养的局面。一些民间传统的剧种表演形式后继无人,市场萎靡,处境艰难。比如,华亭曲子戏、灵台灯盏头戏,日常戏班人员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只有过年期间返乡后才聚在一起排练、演出,但是收益完全达不到支持戏班购买服装、道具的要求。

三、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营造文化氛围

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传播戏曲,开辟专门栏目、频道等,加强对地方戏曲的宣传、介绍,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和扶持地方戏曲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定期举办地方剧种展演活动,加大剧目传承创新力度,着力培养青年一代的戏曲艺术爱好群体。

(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重视和引导民间演出社团,加快演艺人才的培养步伐。成立艺校、培训班等艺术培训机构,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戏曲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表演等艺术人才,加大对基层业余演出团体的培训和辅导力度。建立健全地方戏曲剧种演艺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地方戏曲剧种演艺人才倾斜,形成普通艺术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拔尖人才再造、领军人才推出机制,使人才教育与任用之间渠道畅通。

(三)迎合市场化需求

地方戏曲剧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缺失的特点就是娱乐性、欣赏性,故其发展必须迎合观众的需求,应该走进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来说,地方戏曲剧种的内容应立足于当下,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思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抓住当下社会关注热点的作品,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吸引和培养新的观众。目前最为迫切的是,尽快推进各类专业剧团的市场化改造,推进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将地方戏曲剧种推向市场,在竞争中发展,这样地方戏曲剧种在新时代才能获得新的活力,走向繁荣之路。

猜你喜欢

灵台灯盏秦腔
灯盏乙素对OX-LDL损伤的RAW264.7细胞中PKC和TNF-α表达的影响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灵台仙山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黑暗中的灯盏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HPLC法同时测定灯盏细辛注射液中10种成分
灵台穴渊源与临床应用探微
灵台风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