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审美关系探究

2021-12-21尹黎娜高明伟

牡丹 2021年20期
关键词:情感艺术生活

尹黎娜 高明伟

万物皆艺术,善恶皆艺术,艺术是人们弥补自己内心缺憾和情感需求的一种文化现象,该现象与宗教的信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艺术从根本价值上来说,始终是一种人文关怀,既包含有限情感,也体现无限情感。而艺术水平的高低,终究在于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体悟、悟道两种,即艺术在书写自身精神诉求的同时,也在传唱自身超脱自然的思想。当代,艺术的不断变化也逐渐影响着审美文化的发展。苏珊·朗格曾提出艺术本质上代表的是一种情感符号,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与情感性,形成错综复杂的结构,中国画中的“超脱自然”在此得到深刻的体现。

“艺术”是什么?著名美术史论学家丁宁曾提出,艺术的世界是散发着光芒的,透过这个独特的世界,可以领略到常人所见识不到的“风景”,并以艺术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大千世界。在古希腊时期,艺术被众多研究学者定义为具有特殊的含义,并感慨艺术与人生是紧密相连的,即生命有限而艺术长存。随着西方艺术观念与艺术体系的不断变化与形成,艺术与生活也逐渐呈现出更深层次的融合和同一发展趋势。

一、艺术与境界的关联

对于什么是艺术,杜威曾提出“艺术即经验”的观点。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任何具有审美的条件和元素都有可能发展为艺术。但在信息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包含艺术理论的不足、中西方艺术评判标准的不同等,使中国艺术具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同时,在当代背景下,中国艺术作品也逐渐商品化,从而形成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好的艺术更注重的是人性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仅仅存在于当下社会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好的艺术在表达主体故事的同时,也在揭示着时代人物所要传达的某种思想和精神力量。例如列夫托尔斯泰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该作品以安娜的爱情故事和列文的改革为主线,安娜美丽动人的形象和强烈真挚的感情以及戏剧性的命运紧扣我们的心弦。列夫托尔斯泰以人物自传的性质将列文演绎为一个特别的角色,他与安娜的生活形成明显的对照,意在表达作者向精神革命的过渡。列夫托尔斯泰将安娜悲惨的人生穿插在列文革命中,使安娜的人生在具有人性意义的同时,也充满了时代的意义。

曾有文学家将艺术归为三种境界。第一种为艺术境界的最低层“俗”,指的是在当今社会中纯粹为了达到迎合市场的目的。第二种艺术境界为“雅”,对于“雅”,生活中极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它。对于优秀的艺术最高境界即第三种境界是雅俗共赏,忍不住让人回味。真正的艺术通常存在于思想超脱于自然、不谙世事的人身上,他们善于发现和挖掘艺术中深奥的情感表达。历史上的诗人往往都多愁善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便表达了诗人罗隐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著名诗人贺知章的诗篇《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该诗句不仅描述了浅显的客观事物,而且抓住了深层的知识层面,超越了柳树本身的立意,达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艺术境界。相比诗歌艺术而言,有些人宁愿花高价钱去买一幅画作,只为体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舒适和精神享受。故只有真正地体悟人文精神和悟道智慧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二、艺术境界与生活态度的联系

现在的人民生活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物质生活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精神生活构成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的来源也更加广阔。艺术境界指的是人在艺术层面的修为和修养,它不单单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对客观事物有一个深层的建构,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即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不同元素的结合,创作出令人精神享受的艺术作品,而这种艺术创作的结果实际上与生活态度息息相关。

艺术家的生活态度受艺术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即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经历、人物性格等都会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梵高出身贫寒,人生也是非常的坎坷与短暂,他在艺术生涯中幸运的是结交了塞尚等艺术家,获得了非常多的绘画技法与心得,但后期与高更出现了绘画创作思想上的差别,从此陷入了矛盾与煎熬,通过他的作品《向日葵》系列、《星月夜》也都可以体现出来。《向日葵》系列作品强调用强烈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整体画面采用金黄色来塑造向日葵的花瓣,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充斥着整个画面,給人一种温暖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上的刺激。由此梵高的作品直接促进和推动了表现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诞生,但并未被当时的普通群众所接受。

三、艺术与审美的相互作用

艺术与审美关系紧密,艺术现象体现审美意识,二者相互照应、相互关联。当今,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审美的不断变化,审美的变化也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是作为审美的传达活动,通常存在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通过人们的欣赏活动,使艺术功能得以实现。无论是杜尚的“小便池”还是安格尔的《泉》,都体现了审美的不断变革以及艺术与生活边界的逐渐淡化。以杜尚的“小便池”为例,杜尚在面对“喷泉”时抛开了以往传统的设计思路,打破了审美固定的思维模式,发现了艺术的另一个世界,也解放了艺术家的思想,使艺术真正有活力起来。张艺谋的电影《影》以战争为背景,融入了水墨色调,将色彩美学与电影场景结合了起来,给人们进行了视觉审美的建构。著名的《蒙娜丽莎》作品后期也被人们创作成《带胡子的蒙娜丽莎》,这种行为也打破了传统美学的观念,开拓了人们的思维。最终传达出艺术创作时不应拘泥于形式主义、艺术品没有“应该的样子”的思想和理念。

艺术家是美术创作的主体,美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必须要有敏锐的感受、足够的绘画技法以及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通过对美的理解,创作出完整的艺术形象传递给观众。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主体的主观情感,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这个过程可以不拘泥于具象色彩、线条等形式创造的具象美术,也包括运用变形、夸张等多种手段呈现的抽象性表现风格。同样如此的还有抽象派蒙德里安,他直接放弃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是用色、形、线条等元素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抽象主义代表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模式,仿佛令人们走进了一个新的绘画世界,每一个色块之间的碰撞、每一个线条的交织都向人们传达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内心深层的意蕴与情感。然而,艺术活动与一般的审美活动是有区别的,前者要求视觉传达效果更多一些,后者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超越性的精神追求有相似和共性之处。艺术与审美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汉代就已有研究,现已成为一个跨文化的共同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层次地探索与研究。

四、审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日常生活是人类基础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经历了从逐渐融合到慢慢剥离最终再次融合的过程。审美艺术向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原始社会阶段,审美艺术是为日常生活或宗教服务的,艺术之间并未产生什么分歧。到了古典社会时期,审美文化不再单独服务于宗教组织,而是从中衍化了几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由此形成了两种文化,即民间文化与贵族文化,在该时代并未因为各自的差异性产生矛盾,而是同异共存。到了现代文明时期,审美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雅与俗、好与坏并没有具体的区分,通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形态,审美艺术也开始变得平面化、表面化,于是解读艺术的意义、经验已成为不断探索、不断阐释的过程。

对于日常的审美化的情感体验,应该让广大群众了解日常审美化不仅仅停留在“虚无缥缈”的文学世界中,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审美的生活化。同时也要遏制审美市井化的倾向,及时地规范和遏制审美的精英化风气,引导日常的审美化走上健康、正确的道路。除此之外,身体美学和生态美学也属于美学的分支,对于生态美学而言,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自然社会是人们日常审美生活化的前提;身体美学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性层面两个内容,不能仅仅注重一个人的外在面貌,还要注意到精神层次的方面,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五、艺术的符号性特征

在符号学的视角下,艺术还与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情绪与心理、符号与心理等的关系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对于“艺术是不是符号”的问题,各大学派对“符号”定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并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学者索绪尔曾将“符号”与“能指”“所指”联系起来,“能指”为本身人们能够加以辨别的颜色、声音等外在的形象,“所指”为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比如在交通规则上,红色代表禁止通行,黄色代表慢行,取而代之的是,交警可以采用具体的手势“能指”来表示慢行、通行等“所指”的意义。在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中,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只要按照约定的原则和规则来就可以。但对于艺术而言,艺术的“所指”是复杂且不固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我们在欣赏一部电影、欣赏一件作品或品尝一杯美酒的时候,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其实这就是艺术特点的独到之处。梵高的《向日葵》与高更的《向日葵》并不能说谁比谁的更优秀,每个人所展现的艺术理念和风格是不尽相同的;莫扎特的《小夜曲》每个系列的风格也不相同。对于《向日葵》与《小夜曲》的“能指”意义,所传递的情感内涵没有人能够用具体的文字来表达出来,利用逆向思维,假若每幅作品都能用语言解释清楚,那么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优秀的艺术。

苏珊·朗格曾提出艺术属于符号,并属于呈现性的符号,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符号,具有超脱自然和现实的精神意義。苏珊朗格也曾强调单纯的语言并不能很好地传递艺术的内在情感,只有艺术所呈现的情感才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且是独一无二的,即艺术是情感的基本语言。著名艺术史论学家贡布里希曾提出艺术是源于功能的,只有在功能的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方可成为艺术,即艺术的符号性是抛开实用主义去寻求更高精神层次的共鸣。艺术符号是一种特别的、有意味的形式,该意味指的是人具有自身的情绪与情感表达,比如中国画中表达的超逸之情就是此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等句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批判,以及对没有战争、没有动乱的安逸生活世界的向往。所以,对艺术而言,思想情感能让艺术变得更加伟大和有灵性,探究艺术,实际上也是探究情绪。在符号学的角度,艺术与心理、艺术与情绪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六、结语

在今天消费化、商品经济的时代,艺术本身也逐渐商品化,改变了审美方式与存在的方式。众多新型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流派涌现,如大地艺术、波普艺术、写实艺术等采用新型的物质材料诠释着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因此,如何改变艺术边缘化的现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艺术源于生活,最终也归于生活,它是有温度的,是能触碰人的心灵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艺术家保持自身的情怀和广阔的思维,切勿为了名利而失去艺术家应有的态度和情怀。

作者简介:尹黎娜(1997-),女,山东东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情感艺术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的艺术
生活感悟
情感移植
无厘头生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