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允明草书风格成因探究

2021-12-21李国睿

牡丹 2021年20期
关键词:祝允明米芾章法

明代以前,书法作品的形式多以手札尺牍、手卷的形式呈现,这种案头把玩形式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远非以往精致把玩尺牍式的书写形式可比拟。自唐代以张旭、怀素等人为代表的狂草手卷诞生以来,经过“宋四家”(北宋时期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特别是黄庭坚的改革与创新,至明代祝允明时已臻成熟,书法作品继续强化点、线、面三要素的组合统一及变化形式。

古人在书论中一般将章法称为“布白”,即“计白当黑”。至于现在常说的“空间”,基本是西方艺术理论的舶来品,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章法始于文事,应用于艺术创作是后来的事,其以点画为基础建构,加之用笔及结字,最终以各个元素的有序结合与整体呼应形成面貌。较之楷书、隶书等静态书体,行书、草书的章法更加注重全貌式设计,也更注重创作者的内在意图得到全面展现。

祝允明,字希哲,因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再加上他的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之为“祝京兆”。祝允明的草书师从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从点画用笔到结字造型,都包含着一以贯之的整体意识,基于日常对古人反复的摹写研究,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手卷作品最具有代表性。

一、社会文化背景

清代王澍对祝允明的作品评价颇高:“有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祝京兆书变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祝允明和文征明作为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对明代中期书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的领导下,吴门书派在明清书法史这一阶段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在整个书法史上也享有重要地位。

古人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观念的影响,明清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严苛的时期,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得到健康的发展。吴中地区地域文化突出,文人阶层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崇尚审美、感性而疏离政治,并批判科举时文。可见,这一时期吴中文人主要的人生困境便是在仕与隐、进与退之间的徘徊。文化观念等内部因素为其矛盾心态之主因,导致他们对科举既执着又批判,仕途上也常浅尝辄止。而基于吴中地域文化的自守性,文人交游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提供了相当的退守空间。

除了祝允明的著作较富有思想性外,吴中文人这个群体总体上无心政事,缺乏政治热情,也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思想、哲学领域无卓越成就,因此祝允明的艺术创作能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留名青史。

二、书体特性优势

相较于其他书体,行书、草书这两种书体属于动态书体,且草书是最能表现情感的,在字体结构上变化丰富,且章法的伸缩性、自由性最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草书的实用性逐渐被摒弃了,这种把玩的审美需求也对章法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祝允明在《评书》中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得形体不若得笔法。学字如女子梳掠,惟性虚者尤能作态度也……盖师法古而结体密,源流远而意象深,乃为法书。”他认为书学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性”“功”并重。

一般来说,“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明中期,吴门地区的前代草书遗迹极为丰富,祝允明对于经典“无所不学”,书法是他传奇一生的重要精神寄托,而草书代表了他書法艺术创作生涯中的最高成就。祝允明以书学思想中“性”“功”并重的观念作指导,使自己的草书风格在前后期对比鲜明。

三、取法分析

祝允明也曾在《书述》中论述其学习脉络,大致为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并且认为后人遵循学习前人,虽小有异处,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之后他又长期临摹黄庭坚书法,强调在回归晋唐法度的基础上追求宋人尚意之精神。从整体风格对比,祝允明的草书取法主要源自黄庭坚,他具体继承了黄庭坚草书的哪些元素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用笔

1.取法魏晋

图1为祝允明草书《后赤壁赋》中选字,图2、图3分别取自王羲之《奉橘帖》和《寒切帖》。笔者认为,图1中“撇”笔是对图2的夸张处理,行笔轨迹本质是相同的;如图1中左侧竖线为图3中竖线的变形处理,这样的例子在祝允明晚期作品《曹植诗》(如图4)中表现更加明显。

该作品将“二王”(王羲之与他儿子王献之)为代表的魏晋时期侧锋技巧发挥到极致,从线条中不难发现,由于侧锋运笔过于迅疾,线条中段频频出现枯笔效果,尤其是入笔处尖锐凌厉的处理方式,露锋、斜切与王羲之的尺牍笔法一脉相承。

2.黄式点法

祝允明的草书创作,最具特点的便是其用点之法,也是他从黄庭坚的草书技巧中承继最显著的一处。他在运用过程中丰富了黄庭坚的点画形态,使之姿态更多姿,这一点从图5即可看出。点的形态为不规则多边形,而黄庭坚的点(如图6)则以椭圆形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次为三角形,偶有多边形。相对于黄庭坚点的含蓄,祝允明的点更加注重性情发挥,且更加饱满厚重,当然这也与其大量学习“二王”的笔法是分不开的。

(二)体势

以祝允明草书《赤壁赋》为例(如图7),其字形体势扁斜,结构方面左低右高,尤其是行书部分,竖钩类笔画也纯用米芾之法,整体取势与米芾作品中的(如图8)体势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一部分字法的处理方式几乎一样。

(三)章法

章法方面,祝允明的作品基本是以黄庭坚的草书章法为基调,只是弱化了行距处理,使得空间关系更加满密。至于这种章法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祝允明是日常书写偏好。祝允明的作品单字结构整体压扁,此种章法更具特点且并未广泛应用,因为此类型章法并非祝允明首创,前代或已有之,较为具明显的首推高闲(如图9)与白玉蟾(如图10),只能说在前人处并未成熟,祝允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此种章法达到完善。

四、结语

笔者推测祝允明的草书风格的形成,首先基于其书学思想的理论指导,也就是“性功”论;其次才是技巧方面的大胆创新,不落古人窠臼。而关键的技巧部分则分为三方面:一是魏晋笔法的继承,特别是对“二王”笔法的夸张处理,并与黄庭坚笔法有机结合;二是在结构上对宋人的继承,以苏轼、米芾为最;三是章法上对黄庭坚式连接的运用,以及高闲、白玉蟾等人章法的发挥完善。

作者简介:李国睿(1989-),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书法)。

猜你喜欢

祝允明米芾章法
明 李应祯 行书致祝允明请来札
明 祝允明 行草书春雷札
北宋·米芾《白帖》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祝允明的“玩”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