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的舞蹈化应用研究

2021-12-21杜悦

牡丹 2021年20期
关键词:舞姿石窟舞者

须弥山石窟造像雕刻是中西交流的重要文化遗产,属于濒危文明遗址,造像所展现的艺术文化急需发扬和传承。本文通过研究须弥山石窟造像的风格特色和魅力,对其舞蹈化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对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舞蹈化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若干具体方法,希望在丰富古典舞的创作素材库的同时,以舞蹈艺术的方式宣传和推广须弥山造像艺术。

一、须弥山石窟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北55千米处,固原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地带,在佛教艺术东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造像艺术。石窟平均海拔1 800米,经考古专家研究,认为始凿于北魏,历时一千五百多年,在北周、唐朝掀起了开凿高潮,至明清时渐渐合上了帷幕。须弥梵语意为宝山。石窟内现在有造像350余座,保存较为完好。石窟群由南向北呈扇形分布于须弥山东麓的崖面上,整个保护区面积近3平方千米。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是中国黄土高原上独特的风景线,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瑰宝。其中的北周石窟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数量、质量方面还是在开凿规模方面都十分突出。造像的造型元素十分丰富且风格独特,有些立佛雕工装饰精美,还有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舞蹈动作十分优美,展现了北朝的音乐舞蹈艺术。

二、须弥山石窟造像的风格特征及艺术魅力

须弥山石窟造像的特色是由其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这之前,中国的石头造像是泥塑的,且题材只有佛造像,故事情节也只有藏传佛教故事,在须弥山石窟之后出现了石雕造像和俗世题材,须弥山石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发展的过渡带上。由于须弥山本身山势并不像其他著名石窟地势平坦,造像都是随着山势起伏而或隐或现,上下左右迂回,佛像均匀且有层次地分布在山峰的崖面上,在山崖的下方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道路,熙熙攘攘的商旅队伍,步移景异,欣赏着时隐时现的精美佛像。

造像的特色包括了广泛的题材、多样的形式和起伏的地势。须弥山石窟多元化的雕刻手法、精细的雕工展现出造像衣纹织物的细腻柔软和装饰的富丽,同时还有其写实的艺术手法,写实的手法也得力于雕工的细腻。写实性体现在佛像的比例、造型和细节上,佛像比例协调、神态安详,但每座造像都有各自性格和造型特征,大多头部是低平肉髻,面部圆润,双肩宽厚,整个造像和雕饰显得非常生动。造像中运用了大量来自民间的乐器,如羯鼓、琵琶和竖箜篌等。

须弥山石窟艺术综合了多元文化,特别是在唐代造像中,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又保留了印度传统的服饰雕刻方法,在布局上讲究和谐有序,遵循儒释道的传统伦理。

三、须弥山造像艺术舞蹈化的可行性研究

相较于其他艺术,舞蹈更加接近形而上的状态,舞蹈和造像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具有体现主体肢体和精神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都以人为本表达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艺术文化。

造像为一个个静态的动作和凝固的表情,而舞蹈则是动态的,需要一系列动作情绪的转变,以舞蹈的形式再现须弥山造像艺术,就是要将造像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依靠编创者的编创精神和舞蹈演员的肢体来表达和描绘,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静态的造像也承载着舞蹈艺术本身的魅力。

中国古代舞蹈有“文舞”和“武舞”之分,须弥山石窟造像中的佛教乐舞也具有这两大类型,包括男性舞者的刚健雄武和女性舞者的婀娜轻柔,舞伎成对出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空间属性上分类,须弥山造像艺术的舞蹈形象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神佛造像的天国乐舞,这种类型表现的宗教题材能进行舞蹈化的范围较窄,这些展现在天国的佛教姿态,如飞升、倒挂等动作也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或道具进行舞蹈化的;另一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世俗乐舞,须弥山造像中出现了大量民俗乐器和舞伎,舞伎的舞姿和形态丰富多样。赏娱型乐舞可以通过静态肢解、舞姿动态延伸等方法进行舞蹈化。造像的肢体动作还有表情可以通过舞蹈技巧来再现或模仿。须弥山造像艺术的以上特征具有可复制性。总之,石窟艺术造型、姿态、美术、服饰等诸多方面具有的形式美和韵律感可以借鉴到古典舞的道具、服装和舞姿设计中去。须弥山造像艺术舞蹈化对于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对于增强艺术感染力、积淀元素、发扬舞蹈优势、传播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四、须弥山造像艺术舞蹈化的具体方法

为了让须弥山造像的舞蹈化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规范程式化,要从舞蹈动作、舞蹈情感和艺术元素等方面分析具体方法。舞蹈动作、服饰和装饰艺术元素具有盛唐经西域流传下来的舞蹈特征,进行舞蹈化的动作设计时,在参考其动作的同时应多考虑盛唐和西域的舞蹈特色。

须弥山石窟中舞者的舞姿和形态不尽相同,女舞伎屈臂弯肘,耸肩歪头,有飞翔状和站立状,女性的手臂动作都是向外展开去,而某些造像动作突出了舞者腰部的柔韧性,腰部弯曲成“U”形;男性舞者,上肢动作形态表现男性威猛的体态,左右腿半蹲向内弯曲,右脚尖向下着地,舞姿动作幅度较大。也有一腿跪地,另一腿向外伸出,屈膝勾脚,重心向伸出腿的一方靠去,形成俯身探望的身姿,还有弓箭步、扑步等腿部夸张姿态。这些舞蹈动作设计都是从石窟造像造型的基本形态上而来的,还可以加入丰富夸张又适合于人体运动习惯的动作姿态。在手部造型方面,须弥山石窟造像中手部的造型也十分丰富,包括演奏乐器时不同的手部造型,乐器的演奏手势包括反弹式、弹拨式、吹奏式、抱笙式,还包括佛像的主要手势合掌式、礼佛式和莲花手等。

在舞蹈情感方面,神佛造像的动作具有庄严古朴的风格,情绪也是祥和安定的,围绕佛塔柱四周的“伎乐”或“护法”则更具有情绪塑造力,感情也会更加丰富。具體编排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现而转变,亦可以表现底层人们的心声、对命运的不满与反抗等。情感可以通过身体状态、面部表情和眼睛注视的角度来展现。

在包括外部造型、服装和饰品等在内的艺术元素方面,女性体态丰满、面部圆润,所执长巾随舞绕臂飘逸;男性面相方颐、络腮胡须,但都是发式造型相似的高挽发髻。女性飞天伎突出体现仙女的轻柔和裙带舞袖的飘逸之感,可以通过腰部弯折动作和鼓风道具、丝质的长袖来展现。借助道具展现造像的姿态,将飘带挂在肩上,让飘带随着身体姿态自由摆动,通过手臂舞蹈动作使飘带或舞袖轻盈地呈现各种运动轨迹,可以是八字形、“S”形、“缠身绕圈”“连圈筒花”和“旋转波浪花”等,凸显空中飞舞时的动态美感,表现出飞在空中急速旋转或欢腾的形象。

通过编舞者的创作技巧,类似千手观音一样的编排方式,竖排对齐排列,手持乐器,表现伎乐的原型,融入情感和理解,塑造作品主题意境。除了不同动作的连接,舞姿动作速度变化也要根据音乐的节奏而变化,还可以利用舞台的高科技升降手段展现不同空间,使舞蹈结构完整、清晰合理,注重舞台的整体画面感。

基金项目:2021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的舞蹈化应用研究”(NXSFYB2177)。

作者简介:杜悦(1991-),女,宁夏固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舞蹈学。

猜你喜欢

舞姿石窟舞者
舞者
舞者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舞者
梦幻舞姿
夜宿石窟
舞姿翩跹
舞姿
夜宿石窟
美丽舞者再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