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绿城”的文化传统及其彰显路径

2021-12-20张经武

创新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绿城南宁

张经武

[摘 要] 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不仅要靠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来支撑,还需要挖掘和传承“绿城”的文化传统以彰显。“绿城”的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梳理。虽然物质层面的“绿城”建设成绩斐然,但是精神层面的“绿城”建设亟待加强。南宁“绿城”建设今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彰显和传播“绿城”的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国“绿城”,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增添“绿城”生活的情趣、诗意,提升城市品位,让“绿城”绿得更深沉。

[关键词] 南宁;绿城;文化传统;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1)06-0108-09

“绿城”是南宁市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据笔者所在课题组2020年底的调查,南宁市民对“绿城”品牌的认同率已经达到83.5%,外地游客的认同率也达到了72.8%。但是,在对南宁“绿城”特色品牌的历史文化渊源进行具体解读时,包括南宁本地人在内的86.6%的受访对象表示不清楚。另外,高达82.7%的受访对象表示,南宁“绿城”城市特色形象应该继续丰富其内涵,加大传播力度,扩大其影响。怎样丰富南宁“绿城”内涵,扩大其影响呢?说到底就是要彰显“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要让南宁之“绿”绿得深沉,不仅是表面的城市绿化率高,更要体现为一种“绿”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传统。

许多人认同南宁“绿城”或“中国绿城”的名号,是来自于对南宁这座城市游览后的主观感受。的确,南宁到处绿树婆娑,鲜花常开,瓜果飘香,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让市民和游客产生认同感和好感。尤其是近年来“百里秀美邕江”项目的打造和竣工,让南宁城市面貌更加生态宜居,让“绿城”名号叫得更加响亮。据南宁市林业局2020年7月发布的数据,2019年南宁市森林覆盖率高達48.75%[1],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市民和游客对“绿城”的现实感受,还有园林等相关部门不断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这些是支撑南宁“绿城”特色的基本依据。但是,在全国各地城市美化建设你追我赶的背景下,在生态宜居城市成为许多城市共同建设目标的潮流中,以上现实感受和绿化工作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甚至有不少城市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南宁市。由此,要更有力支撑南宁“绿城”特色品牌的竞争力,除了这些表面观感和森林覆盖率,更需要挖掘、传承和彰显南宁“绿城”特色品牌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南宁“绿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政府治理文化传统三个大的方面去挖掘、传承和彰显。

一、“绿城”的民族文化传统

世居南宁及其周边的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主要少数民族都有爱绿、敬绿和护绿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其著作《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提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苗族的树神崇拜,“在西南地区的苗族聚居区,每个村庄在村口都种着一棵神树,所有村里的居民都认为那里面住着祖先的灵魂,他们的命运由里面的祖先掌控”[2]。其实,像这样的树神崇拜,不仅存在于苗族的文化传统中,也广泛存在于壮族、瑶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敬畏自然,敬重绿色;相信树木都有生命和灵魂,将祖先精神寄托于大树和古树;爱护大树和古树上的一切,哪怕是枯枝败叶。这些是这些民族共通的民族文化传统。“自古至今,壮族民间普遍崇拜雷神、峒神、山神、水神、树神、花神、岩洞神等,并有相应的祭期和仪式。”[3]“《麽经布洛陀》中记述有对榕树、枫树、木棉树、樟树、茅草、青竹、蒿竹等的崇拜。”[4]“在壮侗民族地区,几乎每一个村寨中都有一棵枝繁叶茂、绿荫如伞的大树,大的村落还有二三棵,其中多数为榕树,也有的为木棉树、樟树、松树或杉树等。在人们的观念里,这些大树主干粗壮,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充溢着生机与活力,是一个村寨人丁繁衍、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象征。村寨中的居民对它敬若神明,奉之为神树,认为其树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是村寨的保护神。它能为村寨驱鬼辟邪,祛难禳灾,招祥纳福,更能保佑孩童无病无灾,健康成长。在这些大树之下,多建有社坛(或称‘社公‘社伯公,是一个村寨重要的保护神),绿荫如盖的大树被视为社王神之伞,更增添了大树的神秘性和神圣性,也使村民增添了对树的敬畏感,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爱护其树之俗,认为树的神灵就附在树体上,任何人不得砍伐或伤害。”[5]瑶族也有类似的文化传统,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绣,树纹是其传统图案。“树纹主要绣于背小孩的背带上,是一种树神崇拜的表现。瑶族有将小孩拜寄给大树,认树为父母的习俗,拜寄后即舍去原名而取名为‘木生‘木养‘木高‘木保等。护寨神庙也都安设在古树脚或古树丫上,村寨附近的古树都封为神树,严禁砍伐。”[6]在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视大树、古树为神,对其倍加爱护和敬重,不仅不能毁伤,而且还设置仪式、献上贡品进行祭拜。

随着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生活,这样一种共同的以树木为图腾圣物自然崇拜的文化内核得以传承,其形式有某些变异。得以传承的文化内核是指对树尤其是对大树和古树的爱护和敬重,住在南宁的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同样对大树、古树心怀敬畏,时有在古树下祭拜祈福。形式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原来的爱树、敬树和护树拓展为爱绿、敬绿和护绿,原来主要敬重村口的大树变为爱惜城市里的所有树木尤其是古树名木,原来大张旗鼓地仪式化、集体化拜树祭树变成相对个人化、私密化的树下祭拜和祈福。正因为南宁的少数民族市民相沿承袭了树木崇拜中爱绿、敬绿、护绿的优良传统,南宁市的良好生态环境才有了更自觉和更有效的维护和建设。

二、“绿城”的诗文文化传统

和南宁有关的许多古代诗文都对南宁美好的生态环境表达热爱和赞许之情。唐代文豪柳宗元在《邕州马退山茅亭记》中赞扬邕州马退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7]。宋代诗人王偁在《登月江楼(仙人槎浦也)》中强调邕城之特色在于到处是青山绿意,“望断钓槎人已远,青山点点是邕州”1。元代诗人陈孚在《邕州》一诗中写道,“两江合流抱邕管,暮冬气候三春暖。家家榕树青不凋,桃李乱开野花满”[8],这两句诗赞美了邕城四季如春、榕树满城、到处有花的美景。明代诗人张岳在《登马退山望邕州》一诗中描述邕城的特色是“元气远浮瀛海外,人家多在翠微中”[9],也就是说邕城人家都生活在一片绿色之中。明代诗人李孙宸的《送黄与东司理南宁》诗中有“土风粤徼犹乡语,山色苍梧似画看”之句,这句诗赞美邕城的青山绿意。明代诗人欧大任在《送黎民部允忠守南宁二首其一》中写道,“乡廪今余谷,山城半是榕”,这句诗提到邕城是山城,到处是榕树。明代诗人姚粦在《送郁文茂赴新宁州幕》一诗中称赞南宁“荔房摘供漙红露,榕树排衙染绿天”,这句诗将南宁特色水果荔枝的红和特色树种榕树的绿进行了对比描写。明代诗人姚镆在《过邕纪行》中写道,“林邑峰高云半湿,昆仑道险树偏稠”,提到南宁昆仑关附近的树多。清代诗人黎简《春泛词》中写道,“见柳犹思古朗宁,江边风絮搅离亭。天西昨夜昆仑雨,绿得牂牁几点萍”,赞美了邕城之绿。清代诗人刘神清在《邕江春泛》一诗中写道,“邕江添雨涨,绿绕万家春”,诗句中强调的关键词依然是绿。清代满族诗人鄂尔泰《归次南宁赋怀》诗中有“一骑因曾万里来,南宁小驻意徘徊。回塘白水吹还皱,夹岸青裳展不开”[10]之句,同样描绘了南宁之绿。以上诗文共同的特点就是礼赞南宁的绿色,称颂邕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之多不同年代的诗文都在赞美南宁之绿,这绝不是偶然,它们体现了南宁的生态之美自古而然,它们都构成南宁“绿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古人写诗撰文礼赞南宁之绿,今人同样如此,这一文化传统始终在延续。南宁本地诗人韦业莽作有《南宁绿城颂》一诗:“栽培不止几冬春,古老邕州面貌新。蔽道浓阴绿似海,沿街芳草碧如茵。好花长绽一城锦,清蕊时飘四季芬。翠树崇楼同绘画,园工应记卓功勋。”[11]南宁本地诗人张君南作有《南宁绿》一诗:“咫尺荧屏看北京,乘车北上逛南宁。都城古迹沾王气,首府新观染绿风。街树荫浓依路远,江桥水碧浣天青。邕人爱绿情难已,楼顶阳台春意盈。”[12]这两首当代诗作体现了南宁市民对“绿城”生态之美的礼赞。南宁本土作家潘琦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绿城”的热爱,他写道:“‘南国绿城的美称,南宁名副其实。她以亚热带特有的气候,一年四季展现着美丽动人的绿色风姿,广大市民有种绿爱绿护绿的优良传统,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你看,这里山是绿的,地是绿的,路是绿的,水是绿的。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浓浓的绿色之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那满目的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地舒展,如诗如画。山水如此亲近,壮美如此相依,于无声处,涤清尘埃,激润生命,人们卸去浮华,消除浮躁,回归生命的本色。”[13]南宁本土作家彭匈从独特的角度赞美南宁之绿:“南宁的女孩子有福。至少,她们一年里穿裙子的时间长达三百天。当然,花裙子要有一片葱绿做背景,那就最好看。南宁的女孩是知道这个审美理趣的,青秀山、南湖畔的草地上、大树下,穿花裙的女孩翩然而入,青山绿水便霎时活泛起来。”[14]

本地诗人作家纷纷礼赞“绿城”,外地诗人作家对“绿城”也颇多赞誉,而且对“绿城”的解读相当深刻。山东作家高明在其著作中写道:“南宁的绿色总是从远方一直延伸到人的脚下,深入到人的心底,直至让人的身心完全浸润到绿色的海洋里。身处绿城,我深切感受到南宁人对绿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独到的。在南宁人眼里,绿的概念不仅仅是青山环城、碧水绕城和绿树融城,更是一份人与自然、城市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怀和一份朴素的散发着幽幽草木芬芳的原生态信仰。我想,正是这份超脱了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情愫,成就了其绿城的根本所在吧。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南宁人渐渐形成了温润、亲和、包容的性格。这座城市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是这种人情味的升华。这种精神,在南宁热情质朴的水土中滋养,在开放包容氛围的熏陶里生长,在薪火相传中成就。”[15]这段话由表及里,由城市景观之绿到市民精神之绿,可谓道尽了南宁“绿城”的文化精髓,相当深刻。当代著名作家熊召政在其赋体文章《南宁赋》中也对“绿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千叠之绿,岂止在三春;四郊之美,更萃于一城。东山之上,奇花如簇;南湖之畔,嘉树成林。一千次凭栏,看一千重媚翠;一万次转身,看一万条画廊。美哉南宁,不愧是中国绿城。”[16]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对“绿城”大加赞美,他在1963年来到南宁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周年,留下了《南宁见闻》一诗:“南来又见英雄树,劲挺枝头已着花。慈竹参天笼雨露,桄榔拔地入云霞。摩崖壁画成专著,彻夜歌声听壮家。自治区成方五载,邕江灯火颂繁华。”[17]这首诗歌赞美了南宁绿树红花的自然景色和山歌壁画的人文景观。今天引用最多的一句赞美南宁“绿城”的当代诗句是“半城绿树半城楼”,据资深记者罗劲松考证,这句诗是陈毅元帅20世纪50年代在南宁考察时留下的。“陈毅副总理20世纪50年代来邕视察时,欣然以‘半城绿树半城楼赞誉南宁城市风貌。这一名言流传至今,却已经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最近,网络上有人撰文,竟错误地将这一名言的‘作者指认为郭沫若。”[18]如今,陈毅元帅赞誉南宁的诗句“半城绿树半城楼”已经成为“绿城”南宁使用最多的宣传语。

三、“绿城”的政府治理文化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宁市政府部门一直注重将南宁市的自然生态作为宣传重点和建设重点。“据说,南宁市在解放前全市只有二百棵树,集中两行排列起来,还不到半条街长。”[19]南宁市大规模的绿化运动,始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为了建设美丽壮乡首府,“那一年,在南宁市朝阳路灯光球场召开了有2500多人参加的全市绿化造林誓师大会,提出‘争取在5年内把南宁变为绿树成荫、果树成林、百花争妍城市的目标,倡导人人种树、户户栽花,并将每年4月定为植树造林绿化月。到1965年,南宁城区已经拥有园林绿地440公顷,绿化街道总长达65公里”[18]。至此基本奠定了南宁市良好的绿化基础。在此期间,南宁也经历了“大跃进”时期,乱砍乱伐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南宁及周边植被生态。但总体而言,被毁坏的植被主要集中于山林,城区街道的绿化一直在推进。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南宁城区的绿化效果已经相当可观;70年代到80年代,不少名人作家纷纷撰文赞美南宁的绿色之美,有些文章的标题中就有关键词“绿”,如翟汉球的散文《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漫话》、湖涌的散文《南宁的绿》、叶宗翰的散文《半城绿树半城楼》、凌雨的散文《绿城里的绿宝石》、梅光亮的散文《绿城里的一枚橄榄叶》等。南宁市政府从5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绿化运动,在60年代末期开始见到良好成效,这些文章就是南宁市良好绿化效果的见证。

南宁与“绿城”这一特色雅称联系起来,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整个七八十年代,南宁主要被称作“花果城”,“绿城”只是配角,被作家、诗人或记者偶尔提及,如新华社1978年12月14日发自南宁的新闻《多民族聚居的南宁市》报道:“今天的南宁,以亚热带花果城著称。它的十四条主要街道两旁,都种了四季常青的扁桃、芒果、菠罗蜜、橄榄等乔木果树。全城浓荫覆盖,市区居民平均每人有园林绿地二十平方米。”[20]这篇新闻稿就以“花果城”来定位南宁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建设委员会1978年编辑的图书《南天新图》同样以“花果城”来定位南宁特色风貌:“南宁这座四季长青的花果城,展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的新风貌。绿化祖国,叫大地铺满锦绣!园林工人们决心把南宁市装点得更美。”[21]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祖国名城》一书中提到南宁时也以“花果之城”[22]193相称。1984年翟汉球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的稿件《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漫话》中,仍称南宁为“花果城”:“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居住着五十四万壮族、汉族、苗族、瑶族等各族人民。唐朝的时候,这里叫邕州,所以南宁又叫邕城。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葱茏,四季长青,真是半城绿树半城楼,被人们赞为‘南疆花果城。”[23]1985年,谭汉林在《人民珠江》杂志发表的《邕州胜迹》一文中,將南宁第一次与“绿城”联系起来:“南宁,还是一座有名的绿城。大街小巷,到处翠荫如盖,繁花似锦。”[24]1987年,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名雅称选编》一书中,南宁第一次同时与“花果城”“绿色城市”两个雅称放在一起:“南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邕江北岸。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葱茏。市内多种植扁桃、人面果、菠萝、橄榄、荔枝等南方水果。绿色成荫、四季如春,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被人们誉为‘南疆花果城、‘绿色城市等。”[25]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城”雅称慢慢与南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花果城”慢慢被淡忘甚至弃用。在南宁市政府及媒体对南宁的宣传和介绍中,“绿城”成为常用词。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有另外一座省会城市——郑州的“绿城”名号早就流行开来。“根据过去大风一来,城市到处飞沙走石的特点,郑州人民采取了大搞绿化的办法,使郑州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绿城。”[22]139“郑州素有‘绿城的美名,因为这里的绿色环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享誉全国。尤其是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所在的行政区一带,盛夏林荫蔽日,绿意盎然。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对绿色环境的建设更加重视,全体城乡群众特别珍爱‘绿城的美名。”[26]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较于南宁,因为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实际弱势地位,郑州“绿城”的名号渐渐暗淡,南宁的“绿城”地位强势崛起。这种崛起除了受益于南宁本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还和南宁市政府的城市治理分不开。

在20世纪90年代,南宁市政府相关部门未雨绸缪,一方面继续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巩固和扩大“绿城”生态基础;另一方面积极以“绿城”之名对南宁进行主动宣传,让“绿城”这一雅称具备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2000年8月,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将“中国绿城”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目标。“2001年5月起至2002年2月,南宁市邀请了包括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专家作为高级顾问,经过多次的现场勘测、调研和座谈,最终拿出了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规划研究方案。”[27]接下来,南宁市政府针对“中国绿城”建设,着重实施了两大工程。一是“136工程”,即“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二是“12369工程”:“1”代表创建一个市级全国生态示范区;“2”代表南宁市城区要建设“两城”——“环保模范城”和“中国绿城”;“3”是指实施三个经济生态功能区域发展格局,即城镇生态经济功能区实施积极性保护与建设、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和恢复性生态建设、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与建设;“6”是指生态示范区建设要着重于六大重点建设领域,即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脆弱和破坏区恢复重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9”是指实施九大系列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即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生态林业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型工业建设工程、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态破坏区恢复重建工程、生态城镇建设工程、生态文明村建设工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工程。

通过实施“136工程”和“12369工程”这两大工程,南宁市的“中国绿城”建设不断提质增效,更上一层楼。凭借良好的“中国绿城”形象,南宁接连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和重要奖项。2007年开始,南宁市政府开始实施18条城市内河整治工程;2011年起,在“中国绿城”的基础上,又提出建设“中国水城”的规划,希望通过“中国水城”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绿城”南宁的生态之美。2012年,南宁市政府斥资220亿元,开始实施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项目,打造“百里秀美邕江”。2016年,南宁市实施“六大升级工程”,推动绿城品质升级,打造“中国绿城”升级版。2018年11月,“百里秀美邕江”工程竣工,正式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这标志着南宁“中国绿城”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四、南宁“绿城”文化传统的彰显策略

建设南宁“绿城”,不僅要继续推进城市绿化和美化,还应从精神层面彰显“绿城”文化传统,尤其是要弘扬上文梳理的“绿城”民族文化传统、诗文文化传统和政府治理文化传统。具体来说,可着重从以下三个维度去做一些工作。

一是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可以设立“爱绿节”,在节日当天举办庆典活动,通过礼敬树神、护绿宣誓、栽种新绿等仪式化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敬绿、爱绿、护绿传统。同时,利用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南宁“绿城”民族文化传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广西“三月三”等重要民族节日期间,也可适当进行与“绿城”民族文化传统有关的仪式化活动。

二是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珍惜南宁历史上留下来的每一篇与“绿城”生态主题有关的经典诗文,不仅将它们进行发掘、整理和出版,还应通过铭牌、石刻、墙画、广播、灯箱、门票、地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这些优美诗文广泛传播,让身在南宁的市民和游客能够在无意和有意之间领略到“绿城”的诗意弥漫,能够体悟到“绿城”是“有诗为证”的。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在青秀山、“百里秀美邕江”、南湖、人民公园等重点景区,以及机场、广场、车站、地铁站、公交站等关键公共空间去传播这些一直被忽视的诗文。

三是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一方面,传承和弘扬“绿城”政府治理文化传统,让“绿城”建设成为南宁市政府工作的一大重点,让政府各部门都能协力推进“绿城”各层面建设,让政府工作人员认识到“绿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另一方面,应该努力搭建专家、市民和游客共同参与“绿城”建设的各类平台,如“绿城”建设金点子征集平台、“绿城”破坏行为监督平台等,让这些平台成为推进“绿城”建设的强大力量,让市民以参与“绿城”建设为骄傲。

五、结语

经过多年的积极建设和努力打造,“绿城”无疑已经成为南宁城市形象的响亮名片。但据调查采访,市民和游客普遍觉得南宁“绿城”建设还是停留于物质层面,还绿得不够深沉。这主要体现为,南宁是“绿城”,但国内还有郑州、合肥等城市也被称作“绿城”,南宁“绿城”的区别性优势还不是特别突出;南宁有出彩的绿色景观,但缺乏绿色文化;南宁是“绿城”,但“绿城”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不为人知,缺乏彰显和传播;南宁在物质层面已经将“绿城”建设得很好,但在精神层面的“绿城”建设需要加强。由此,为了让“绿城”成为真正的南宁城市文化特色,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今后的重要目标就是彰显和传播南宁“绿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从精神层面建设“中国绿城”,建设有民族文化仪式感的“绿城”,建设诗意弥漫的“绿城”,建设政府与市民和谐共建的“绿城”,增添“绿城”生活的情趣和诗意,提升城市品位,让“绿城”更有区别性,让“绿城”绿得更深沉,让“绿城”成为嵌入人们灵魂深处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 南宁市林业局.南宁市林业局召开南宁市造林绿化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0-07-03)[2021-06-13].http://lyj.nanning.gov.cn/xxgk/zwdt/t4423985.html.

[2] 弗雷泽.金枝:上册[M].赵昍,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46.

[3] 黄桂秋.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37.

[4]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8.

[5] 黄恩厚.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250.

[6] 黄智慧,郭黄婷,黄海.长鼓舞盘王[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53.

[7] 柳宗元.柳宗元文[M].北京:崇文书局,2017:100.

[8] 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元诗别裁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50.

[9] 张岳.小山类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393.

[10] 赵志辉.满族文学史:第2卷[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166.

[11] 甘祥梦.南宁风光诗词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15.

[12] 张君南.南宁绿[J].八桂诗词,2007(2):9.

[13] 潘琦.踏实人生路:杂感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22.

[14] 彭匈.南宁有嘉木[M]//林万里,常海军.印象南宁:百名作家绿城走笔.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29.

[15] 高明.那年,看电影[M].濟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25.

[16] 熊召政.南宁赋[M]//林万里,常海军.印象南宁:百名作家绿城走笔.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18.

[17] 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宁市志:文化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772.

[18] 罗劲松.一座绿城的“凤凰涅槃”[N].广西日报,2019-03-26(11).

[19] 叶宗翰.半城绿树半城楼[M]//陈仲良.南宁,您好.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14.

[20] 多民族聚居的南宁市[J].新华社新闻稿,1978(3242):39.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建设委员会.南天新图[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8:134.

[22] 黎国荣.祖国名城[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23] 翟汉球.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漫话[M]//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组.祖国各地:第4集.北京:广播出版社,1984:319.

[24] 谭汉林.邕州胜迹[J].人民珠江,1985(6):45.

[25] 贾文毓.世界地名雅称选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164.

[26] 张建州.壮美中原河南:1[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12.

[27] 周刚刚.锦绣壮乡广西:1[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7.

[责任编辑:杨  彧]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绿城南宁
眷恋南宁
“终破千亿,实现夙愿”的绿城中国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小小书画廊
南宁博物馆开馆啦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
关于南宁城市雕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