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融实施路径及融合策略研究

2021-12-19李龙海高晓慧孙玥郭华锋于萍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机械课程思政

李龙海 高晓慧 孙玥 郭华锋 于萍

摘 要:机械类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专业技术强、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本文提出将机械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同时探索其互融实施路径及融合策略研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优秀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育人 教育 机械

1 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 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机械类课程:指与机械专业相关的课程,它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所有行业中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等问题,均属于研究范围,素有工科“第一专业”之称。

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这类课程是高校對大学生全面、系统教育的主要方式。

课程思政:指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思政课程”涉及到教学环节之中,并且通过显示或者隐示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等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最终传递给受教主体,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的特点就是将“思政课程”核心元素融合到各个学科之中。

1.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区别

1.2.1 角色不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因此,思政课程是根基、主干与本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的选修课,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因此,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呈现方式,起到了渠道和载体的作用。

1.2.2 呈现方式不同

思政课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到学习者,注重在培养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根植理念。课程思政则是以专业课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主要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到学习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3 职能不同

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是“第一课程”、“铸魂课程”。思政课程的职能在于“铸魂育人”,重在主导价值观教育。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政课程职能较为单一,其职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就需要将“思政课程”中的核心元素和价值体系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从而使各学科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但就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相关课程来说,职能是不同的,有些课程重在技能教育,有些重在科学研究,有些重在素质教育。因此,“课程思政”存在多样性,是“应当”而非“本位”,是基于“思政课程”的衍生功效。

1.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

1.3.1 方向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两者都在于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二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1.3.2 使命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均要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使命。

1.3.3 教师品德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均要求教师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高尚。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高校教师是传道受业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排头兵、领头雁。因此,要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

2 省内、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比较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满足人才成长期待和需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应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同时,我校于2018年出台《徐州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和协同育人机制亟需解决。基于此,本项目以机械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式育人机制。对于机械类课程思政,很多高校和学者均作了尝试和探索,为今后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沈志煌等学者[1],对课程思政学生们的态度和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近42%的学生愿意在课上加入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23.8%的学生愿意让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且提出了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知识能力与政治素养之间的联系。闫建新等学者[2]提出要想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首先教师应该强化育人观念;其次要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将育人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沈建成等[3]分别从授课内容、考核方式、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四个方面进行机械类课程分析改进,在原有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升级数控工艺及夹具等相关内容;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学者王波[4]提出了在机械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素养。闫振杰等学者[5]的观点是如果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其次课程思政要因地制宜,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不同,在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时,要提炼蕴含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赵彦峻等学者[6]认为高校要强化教师专业知识与育人意识,加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和高度;同时高校可以建立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备课平台。石彩华学者[7]认为既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两者同向同行。

众多学者对机械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了研究,但仍面临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和大思政格局,仅局限于课堂和实践环节,且融合策略局限和教育教学考核标准不完善,专业技能知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硬化和教学过程单一化的问题,本项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机械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融实施路径,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以期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数据库。并且在“大思政”视野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注重顶层设计与我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运用多项举措完善机械类“课程思政”的考核督察机制,确保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协同效应。

3 机械类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融实施路径及融合策略

机械类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不是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课的简单融合,也不是想到哪讲到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规律、没有逻辑,而应该有科学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只有上层规划做的好,效果才会显著,以下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从四个方面进行开展:

3.1 高屋建瓴,跳出专业看专业

对于课程思政,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中一个点,要高屋建瓴,跳出专业看专业,立足于制高点,从世界、国家、企业、学校、个人角度审视本专业,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要使其了解世界的未来、国家的前景及个人的要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我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提高其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要跳出专业看专业,占据一个制高点,使学生有一个全局的大观,树立理想与信念,并不是简单地局限在专业本身。要让学生明白国家需要什么?社会又需要什么?面对企业我们如何去适应?在高校我们应该做什么?

3.2 运筹帷幄,先建立整体结构,再处理细部

就像讲一门课程一样,如果学生听完,连这本书的目录都记不住,这说明这门课的讲解是失败的。申请者在讲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这门课时,会讲解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三者的内涵,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个掌握之后,这门课的整体框架和学习思路已经掌握了百分之八十。做课程思政也是一样,只有掌握了整体结构,才能更有逻辑、更清晰的传达思想。因此,首先要分析所讲述的机械类课程特点,建立整体的思政逻辑结构,以章节为单元,树立思政主题,从学生生活和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效果。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为例,其整体思政结构就是要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同时,在树立思政框架之后,也要处理细节部分,达到潜移默化、自然、真实的效果。

3.3 重点突破,相互补充

对于涉及到明显的与思政课程原理相关的专业知识点,可以进行重点突破,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里面的成组技术为例:

成组技术的理论依据是批量法则,即大批量生产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现有问题: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和多变性的不断增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在各类机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已超过70%,且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思考: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一直按“全能工厂”模式建设,即“大而全”或“小而全”,但是这种生产模式会造成投资大、效率低、管理困难、经济效益差,其根本原因就是违背了“批量法则”。因此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更有效,而目前的趋势是多品种、中小批量,应如何解决?

解决方案:能否提供一种技术,可以将多品种、中小批量转变成大批量,即成组技术。成组技术则是利用相似性原理,把相似的问题进行分类成组,寻求解决这一组问题的相对统一的最优方案。因此,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零部件(即对立的),其实具有相关性(即统一的)。比如形状相似、尺寸相似、零件材质相似、工艺过程相似、加工方法相似、加工设备相似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相似性就可以把多品种、中小批量转化成了大批量的效果。

思政要素: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案例,重点突破,讲解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学生明白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同类型的事物都有其相似点,从13不同之中找取相同。树立学生科学看待问题的认识,要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

3.4 知行合一,主动学习,自我成长

知行合一,主动学习,自我成长是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终目的,这就要通过上述方法的不断提升和加深才能实现。课程思政设计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体验国家发展,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创新精神。

4 结语

机械类专业课程属于工科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强、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且课程内容庞杂,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关系分析得知,机械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区别,甚至说课程思政本质上属于跨学科课程,有一定难度。如果用不科学的方式如机械教条式的、讲大话、空话、或者为了加入思政而思政,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里,甚至会有“洗脑”之感。但是,如果专业元素用的好,挖掘出机械类课程中的特色元素,教学设计、融合手段科学,不仅可以发挥立德树人的目的,甚至可以达到思政课程没有达到的效果,同时也能让专业课更受学生的欢迎。

2020年度徐州工程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暨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YGJ-KC-2040)及徐州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流体力学与热工学。

参考文献:

[1] 沈志煌,许志龙,刘菊东,侯达盘,姜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15):201-203.

[2] 闫建新,张志鸿,常争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41-42.

[3] 沈建成,严慧萍,刘立美,易湘斌,贾海深,罗文翠.“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甘肃科技,2020,36(09):63-64.

[4] 王波.思政教育融入机械专业课程的方法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08):125.

[5] 闫振杰.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及实训”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121.

[6] 赵彦峻,赵国勇,葛文庆.机械工程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190-191.

[7] 石彩华.程思政在机械CAD软件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26-28.

作者簡介:

李龙海:(1988.09—),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研究方向:仿生结构与材料、机器人和高等教育,讲师。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机械课程思政
调试机械臂
简单机械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按摩机械臂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