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教类电视节目的特色及其发展战略

2021-12-19廖晨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8期

廖晨妍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社教类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存空间和契机。由央视综艺频道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青年文化沉浸式节目《一堂好课》似绵绵春雨从天而降, 润物细无声。“一堂”品质“好课”根基于文化自信基础,节目人物结构优配置和内容形式多元化革新的三大特色,打破了传统空间,创新了节目形态,为青年人营造了沉浸式文化学习氛围,为社教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社教类电视节目;《一堂好课》;文化沉浸式节目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8.09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培育精神文化、提高文明道德素质变得越来越迫切,这为社教类节目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一堂好课》作为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一档社教类综艺节目,邀请了12位“顶尖领路人”为当代青年答疑解惑、启迪心灵。节目录制地点大多选在大学校园,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繁复的仪式,只有主讲人热情而从容的演讲让人为之一振。节目将教学仪式与节目制作相结合,将录制场地从电视台扩展至露天课堂,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让青年学子感受了知识的无限魅力,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 央视社教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方向

央视在社教类节目的创作方向上始终坚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通过社教类综艺节目,展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与岁月沉淀。从主体选择创作方向着眼于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将社教類节目作为精神食粮,在为观众提供美味佳肴的同时,深度挖掘群众的审美意义。将精神需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社教类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升。

自舞台出现以来,节目制作水平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舞美技术更加强大,舞台制作的设计水平也变得更加精细。从现场内容的动态呈现到活动现场的可用性,都离不开活动现场背后强大的执行力和创意设计。就社教类节目而言,传播者就是节目本身,接受者是观众和听众,内容是节目的主体,效果就是观众的反应。大众传媒支持社教类节目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群体。也得源于主流文化和大众传播的支持,《一堂好课》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弘扬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彰显了当今大众艺术的审美韵味。

2. “一堂”品质“好课”的三大特色

2.1 根基于文化自信基础的特色

《一堂好课》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将娱乐与文化的元素相结合,从节目的选题和内容来看都比较集中,选题在形式和内容角度上都比较新颖,拓展了文化视角和相关领域,满足了观众对自身传统文化底蕴建设的需求。例如第五期的青春文学课,85岁的著名作家王蒙在作为主讲人时为青年们阐释文学对于人民的意义和价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读者群很大,人们读了一些有艺术性、通俗易懂的书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并获得新的思考。并提出:文学是一种对时间的存档,青春总会过去,如何让它永远长存,可以用文学。文学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对生活和文化的保持真实性才能真正用笔和文字来描绘一个时代。青年强则国家强,文学教育要扎根于青年。王蒙老师一席话点醒无数青年,将一颗颗爱文学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青年的心中。同时节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期主题,进一步扩大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2.2 节目人物结构优配置的特色

节目的每一位主讲人除了审核内容、精心准备外,都是社会推崇的领军人物,也都是名副其实的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深厚而独特的实践经验。他们深邃的思想、睿智而敏捷的思维,以及简洁、哲理、诙谐的语言,给年轻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浅处到深处,将自己的阅历和学识在课堂上直接传给年轻群体,为大家带来了精神上的文化滋补。就像一束光穿透雾,照亮许多人的生活。

《一堂好课》的节目人物角色上从班主任、主讲师、课代表、学生四个角度设定。由中央电视台新闻王牌康辉老师担任课堂“班主任”,完全掌控了班级节奏,尽到了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讲师、班级代表还是听众,在连接课堂方面都做得很好,是引导者,也是引导者:由作家王蒙、演员徐帆、导演陈凯歌等各个领域的12位大家担任“主讲师”,利用自己的爱好、专长、经验等完整地描述了时期主题:由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明星担任“课代表”,在每一期节目中与明星面对面讨论,是节目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因素之一。正能量明星同学的正面价值观在年轻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思想反响:最后由各高校大学生担任“学生”,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通过调动受众的听课热情,打造积极有趣的课堂氛围,在与受众的轻松交流中实现了高质量知识传播。

2.3 内容形式多元化革新的特色

不同于荧屏上刻板的综艺节目,《一堂好课》巧妙地把艺术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相互联系,把课堂搬进了屏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节目一共开设了12堂课来对应12个不同的领域,每节课针对不同的课题搬到了不同的地方,这种节目模式的创意是央视对新文化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改革创新。

近年来同类型的节目有很多,但《一堂好课》开创的这个多主题的酷炫概念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大多都是在高校校园举办且以当代大学为主导的,每节课前还倡导该校学生们大声喊出学校的座右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激发了观众朋友们的兴趣。同时,选择学校作为节目举办地也强调了“课堂”的呈现。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全社会征集创新提案,经过多层次审议和规划,向社会开放了一堂“好课”。

3. 对社教类综艺节目创新发展的思考

3.1 精确对焦节目受众,深入挖掘青年市场

《一堂好课》采用了市场细分法,包括与听众交流的内容,从央视对现代青年的真实理解,以公开课的形式吸引观众。现代青年致力于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但作为九零后和零零后的他们,也有迷茫的时候。他们需要指引人,需要榜样的力量来为他们指明方向并鼓励自己。央视敏锐地嗅到了当代青年的需求,由此对此档社教类节目的受众设定了精准定位,并寓教于乐深入挖掘了青年市场。

一些文化类节目味同嚼蜡,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考虑收视对象,缺乏针对性,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文化方案应达到普及的目标。我们应该改进观众的分类,把重点放在节目的方向上,变“广播”为“窄播”。

3.2 去“单一化”产业发展 趋多产业链“齐头并进”

全民文化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无论是男女老少,文化娱乐节目不仅将观众的喜爱度提升起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文化启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支撑,需要民族文化和高等教育质量为前提,电视媒体作为文明、文化的传播载体,承担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社会责任,应该认真对待

随着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建设需寻求新的出路,例如把社教类电视节目变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一堂好课》通过央视官网、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多渠道网络平台播出,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拓宽了节目渠道。此外,央视新闻还截取一些节目相关的精选短视频上传到微信、微博、抖音等大众社交平台,进一步增加了节目曝光量。在坐拥高流量的同时,《一堂好课》选择采用传统的文本传播方式。在当今的电子阅读时代,将每一期讲师的手稿编辑成书,这不仅为《一堂好课》节目提供了信息储存和文献依据,还促进了书籍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多产业链“齐头并进”发展,促使受众对该节目进行持续性消费。

3.3 顺应社会文化建设趋势 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过度娱乐化综艺席卷屏幕,越来越多的综艺惯于用肤浅的娱乐形式来刺激和吸引观众。反观当下,观众需要具有深刻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质量电视节目以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尤其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观众素质的提高,只以绚丽夺目的形式吸引眼球和以邀请娱乐明星来参与的纯娱乐化电视时代已经结束。

在此背景下,由央视综合频道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社教类电视节目《一堂好课》,聚焦当下青年,精心挑选“中国青年心灵榜样”作为主讲师。针对青年受众围绕时代问题和人生谜题展开“课堂”。特别从青年流行的“饭圈文化”着手,重新定义了年轻人心中的“偶像”。例如,国防大学的金一南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青年学生中普及国防知识,相关演讲视频在社交网络上也颇受欢迎,还有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复旦大学张维教授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他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满怀热忱,多年如一日地奋斗在自己的岗位和领域。他们用生活化的语言,回答和普及各自领域内的各种含糊不清的知识问题,用他们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为年轻人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听众提供心灵的滋养和鼓舞。

4. 结论

央视社教类综艺节目《一堂好课》将课堂教学严肃严谨的特点与文化节目娱乐开放的特点独特地结合起来,以娱乐的形式体现文化内涵,传播文化知识。在社教类综艺节目的制作上一直不断寻求新的制作模式,摒弃传统的输出形式,传播正能量,起到劝导和教育的作用。节目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的潮流,符合大众审美,在情感认知层面激发了社会大众新的思考和持續的讨论。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的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郝达瑞.央视电视文化节目的坚守与理念创新[J].当代电视,2019,(08):61-64.

[2]毛腾飞.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3]于新辉.文化记忆、话语策略、文本背后——对文化类综艺“热”现象的“冷”思考[J].东方艺术,2020,(02):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