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台记者如何采访名人

2021-12-19贾玉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8期
关键词:名人对象

贾玉全

【摘要】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因地域文化、经济欠发达的实际情况,很少采访到名人,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采访名人也逐步成为县级电视台记者的工作的重心,如何采访?在采访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则成了新闻采访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采访准备;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8.051

在新闻学中有一个公式叫:新闻=不平常的人+不平常的事件,这个不平常的人大概即指名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加,作为县级电视台的记者,也会采访到各个领域的名人,既然是名人,便会有一些不乐于被他人提及的话题,例如个人隐私、家庭生活。而受众对本次访谈的期待值也不同于其他人物访谈,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对访谈对象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如何平衡保护隐私和挖掘信息之间的关系,引导访谈对象乐意地向观众提及个人的问题,是名人访谈节目最为特殊的地方。而在这当中只有素质全面、具有良好反应能力的记者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引导访谈节目成功,采访名人时,记者在角色把握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

1. 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记者采访名人的困境

众所周知,多数记者也愿意结交一些名人,一为采访之需,二也是为了向名人学习。可是在来访名人过程中,往往有很多记者不是碰壁就是不欢而散。何故,这里如果剔除名人自身的因素外,往往反映了记者采访作风上的种种问题。

1.1 准备不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名人时间很宝贵,而且又是某方面的专家、能人,他没有很多时间与你闲聊。如果采访者掉以轻心,事前又无所准备,对采访的某方面又是外行,那么采访时势必会陷入僵局或冷场。因为名人、专家、学者与其给你大段地介绍他从事的专业的A B C,那还不如请你自己去看一遍呢?在此情况下,记者只有预先作了充分准备,对名人所从事的事业至少有所了解或知之较深,具备了一定的谈资,这样才能取悦于对方,将你作为朋友看待,进行侃侃而谈。这方面教训是很多的,有不少初出茅庐的记者,采访时仓促上阵,一无事前准备,二是外行,结果总以失败告终。如一位名为阿特兰塔的记者去采访名演员维婉.赖伊,而她连赖伊小姐在影片《飘》中扮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结果赖伊小姐干脆对她说,她无意同这样一个无知的人交谈。记者只得碰一鼻子灰而归。

1.2 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记者采访名人,总是预先把名人想象得很高大,完美。有的出自美好的愿望给名人脸上贴金。这种违背事实的不真实报道,往往无补于事,而且会给名人带来很多不该有的麻烦。笔者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文革前记者采访上海市劳动模范王林鹤,把他和群众一起搞成功的一些发明、创造,全部事迹都堆在他一人身此,以致文革初期他受到某些人的冲击。这种人为地制造先进入物与群众的矛盾,使得他在粉碎“四大幫”后仍心有余悸,当有人再来采访他时,他不得不表示谢绝。

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报道,一种是出自记者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如《著名漫面家张乐平电视机前猝死》就是属于记者采访作风不严肃,以误传误所致。还有的作风不正的记者,专门喜欢在名人身上造出一些奇闻或艳闻来吸引读者类似这种记者的所作所为已不是一般的采访作风问题,而实在是违背了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采访道德。

人们经常会说,同一个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有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其实,在采访名人的时候也同样是如此,单单从一个电视工作者的角度来对嘉宾进行访谈,所得到的结果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只有用大众的视角去观察和探求,才能够发现和捕捉到大众百姓所关注的热点、焦点,才能。急观众之所急,想观众之所想“,才能便整个节目更加深入人心,获得观众的认同

我们都知晓,名人多数是一些思想、业务上都比较好的专家、能人,他们深受群众的尊敬与喜爱,他们的一言一行在群众中影响又很大,所以记者在报道他们的成就、思想,行为甚至言谈举止都应实事求是,准确无误。这样才能不负众望,并符合我们新闻工作者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报道准则。

1.3 采访不考虑时机场合

有很多名人专心孜孜于自己的业务,无暇顾及外界的事物,特别是在他全速工作时,你贸然而来,往往会惹他不快。如有位记者去访问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从事革命活动的老作家李六如同志,一进门便被李老的家人婉言谢绝,说李老正在书房写作,最好不去打搅。经作者再三请求,李老才勉强出来,没等他明来意,就一口回绝了访问。这个记者失望地走出大门深感李六如同志脾气有点倔。殊不知他访问的时机不大适合。事隔不久,这个记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见到李老,想起那次登门访问遭到“冷遇”不免有些尴尬。可是,李老却非常热情,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谈起前些天访问未成之事,并抱歉地说:“那天,真对不起,我有个怪脾气,写东西的时候,就怕人家打乱我的构思”。其实,这也是很多名人、专家,学者的工作习惯、全属正常。难道这不值得我们记者反躬自问一下,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教训吗?

所以有人曾列出以下几种情况作为记者的不宜采访之机:

(1)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战斗。

(2)对象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

(3)对象的思想情绪出现严重波动。

我想,这不仅是对采访名人,就是采访一般的对象时也应考虑的因素。当然,在采访名人的工作中,也有不少记者做得很好,很得体的,他们不仅做到事前准备充分,而且还能为名人排忧解难,从而取得名人的信赖,以至名人对他们没齿不忘。如众所周知的新华社记者杨建业采访马寅初,为马寅初平反之事奔走呼吁,并向党中央作了反映,促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又如新华社记者顾迈南二十多年来与华罗庚同志交友,情谊深厚,成莫逆之交,以致华老放心地让顾迈南写他的传记。像这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名人的过程中,如果能遵循这样的方法,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名人的过程中遵循的方法

2.1 要通过提问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

被采访的名人千差万别,有的很容易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这时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要学会用委婉的技巧来探求一些敏感的故事,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说,记者的身份在采访名人时是格外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访谈过程是否包含足够的有效信息,也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

2.2 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

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经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

2.3 要善于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故事的细节

采访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被采访的名人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时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问下去。

2.4 采取迂回式提问的办法

比如,一个名模的成功受人注目,她成功背后的故事更引人關注。但这类问题她们是不会正面回答的,于是在采访时我们不去就事问事,而是从侧面了解、观察,从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中悟出她的处事之道。

人物采访中关于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采访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就要比较专业,那样才能和被采访对象拉近距离;当遇到被采访对象文化层次比较低、表达能力比较差时,记者要有耐心;当遇到被采访对象说话跑题时,记者要想办法引导他们回到正题等。总而言之,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素材,记者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

名人当然也有名士之气,我们应恰当、正确地对待,不能一概斥为傲气或娇气。有的名士之气是在受到冤屈而无人关心的情况下而发,我们当然应当同情,如上述马寅初一例。有的名士之气是他对自己某方面的独立见解,固执已见,这种情况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我们也不应多加干涉。当然也有的名士之气确是一种傲气或娇气,我想记者除了用不亢不卑的态度待之外,有时也应相信事实与时间会逐步告诉他们,使他们更加平和。

总之,记者离不开名人,名人也常得到记者的肯定,支持与宣传,这种关系如果建立在同志式的基础上,那么一切问题都容易解决,难就难在有时往往会节外生枝,生出一些事端来,如果我们记者多从自身方面去考虑,多做一些准备与弥补工作,那么这种采访关系同样可以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秋雅著《电视艺术思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邑《表现与创造的驰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猜你喜欢

名人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名人摔跤后
名人名画
书画名人汇
超级蚁穴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图说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