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合社会理想和现实差距的新住宅运动

2021-12-19林楠

设计 2021年22期
关键词:租房住宅空间

林楠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发布首个社会保障性住房——百子湾公租房(燕保·百湾家园)。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四环外广渠路,紧邻地铁7号线化工站,遥望CBD。项目占地9.39万平米,总建筑面积47.33万平方米,共有12栋住宅楼,总住户达4000户。项目于2019年建成后,屡次被媒体和网友称为“最美公租房”,目前入住率已经超过七成。

MAD建筑事务所从2014年开就始进行社会住宅研究,以“社会住宅的社会性”为议题,调研各国社会住宅的历史发展和设计。马岩松也曾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任教时,以此为课题发起讨论,鼓励年轻学生对理想居住展开想象。

同年,北京市保障房中心邀请MAD设计百子湾公租房。作为事务所的第一个社会住宅项目,MAD希望能够在具体实践中突破常规,用设计推动中国社会住宅创新,让空间和建筑服务于人,庞大的社区消融于城市和居民的生活,唤醒住宅的社会性,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关于居住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马岩松目睹了城市的巨大变革。随着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大部分人们搬到了高层住宅小区,近年也开始有了一些社会保障住房和公租房。这两种住房,从规划到房型,在全中国基本都是一个样子,千城一面,万户划一。商品住房中,有一些因价格而显得特殊,但除了地段更优、户型更大、材料更高级外,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模式——大批量标准化复制的工业产品。

和胡同四合院的丰富社区生活不同的是,中国城市住宅大多简单同质。住宅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居者有其屋”的“屋”,而忽略了“居”。并不是有了屋顶、床和沙发就是理想的居住啊!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问题:高密度城市中,理想的居住是什么?

针对目前中国住宅的问题,MAD列出了一些新目标:

一、与自然相伴。东方人自古把心灵寄托于自然,在天地之间寻求超越物质的、思想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城市中固然需要具有生态属性的自然,但也需要具备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自然。

二、开放社区融于城市。社区即城市,社区需引入社区服务、教育、共享、人文、商业等不同业态。各有特色的社区可以让城市更加丰富。

三、丰富的空间,宜人的尺度。聚落、缝隙、留白是社区里最迷人的个性。我们应该鼓励打破住宅千篇一律的兵营式布局,允许多样化的尺度和空间融合到社区中。

四、阳光权。阳光面前,人人平等。阳光是人居住的权利。

五、预留弹性发展空间。提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需提供足够空间供社区未来的更新和发展。

六、以个性理解社会性。社会由个人组成,因此社会本身就是多元、丰富、复杂的组成体。让空间服务于人性就必须意识到个体的丰富。

七、空间绿化率。高密度社区中,空间绿化应被鼓励、甚至被要求。

八、朴素美学。撕下身份标签,让居住回归生活。

中国的住宅,特别是社会住宅,不仅应该解决“居者有其屋”,更应该回答“理想的居住是什么”这个问题。如何让人们感到家的归属感?社区精神是什么?人们之间如何平等的相处?公共空间的自由和管理?……这都是可以通过设计去回答的问题。基于以上的思考,MAD提出的新住宅的设计规划。

开放街区

打开社区围墙,引入城市道路。12栋住宅楼分成六个组团,一个大地块被拆分成六个小街区。首层临街空间作为生活服务配套,将引入便利店、咖啡店、餐厅、幼儿园、便民诊所、书店、养老机构等一系列丰富的功能,社区生活融入城市,城市尺度更加宜人。

立体社区

首层功能还给城市后,MAD将二层留给社区居民内部使用,形成一系列立体的屋顶绿化,一条环形跑步道将六个街区再重新环抱成一个整体,变成一个巨大的公园,串联着健身房、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生态农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种面向住户的社区功能。

漂浮花园

除了二层“飘浮”公园外,MAD在首层、建筑各个错层、半开放灰空间以及屋顶都留有不同尺度的景观,在城市中心较高密度的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中,也保证绿化率达到47%,让在这里居住的人们能享受更舒适的生活,更加贴近自然。

阳光权

在较高容积率同时户型较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每个房间满足东西南各向的日照,设计采用三岔式的楼型,将走廊设置在北边,保证每家每户都有阳光照射,同时走廊也提供了保暖功能。

山形围合

建筑平面呈Y字形,且顶层退台式的设计让建筑群形成高低错落的“山”形。樓与楼的连接组成一团团半围合式空间,宜人的尺度为空间带来了家的亲切感及归属感。建筑简洁的白色立面、起伏的山形屋顶丰富了城市天际线。

户型设计

百子湾公租房主要有40平方米、50平方米、60平方米三种面积的六种装配式户型、四种超低能耗户型。室内采用轻质涂装板作为分隔墙体,便于检修,也为之后装修改造提供便利。

产业化 & 环保节能

百子湾公租房项目达到了80%以上的产业化生产,建筑结构单元、室内采用装配式装修体系,皆为工厂预制,高效环保。建筑模块都是工厂做好,再运输到项目基地安置,减少工地施工带来的污染。装配式建造可以降低造价,并提高住宅建设质量。

社区内有两栋示范性超低能耗建筑(又被称为“ 被动式住宅”)。此类住宅采暖制冷能耗低,建筑节能率达到90%以上。建筑室内温湿度适宜,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声效果;高效的热回收新风系统设计,同时提升室内的空气品质。

参与百子湾公租房的设计引发MAD更深入思考中国居住问题。马岩松认为,“无论是一个这样的住宅社区,还是城市中的大剧院、美术馆,项目的成功最后还是要落到对人的关怀。”

中国的现代住宅区规划始于5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受到了苏联“微型住区”的影响,尺度大且封闭的“单位大院”成为了中国城市居住的基本形式,大院的模式也延续到了今天。随着改革开放,90年代的住宅商品化浪潮推动,住宅成为了批量化生产的定制商品。

中国的住宅目前缺少创新的设计,而传统的保障房公租房设计更是不断加深了社会的撕裂。同时,中国的住宅,以其巨大的数量,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人们的生活。在欧美和日本的住房设计中,大量优秀的建筑师参与其中,很多大师的代表作便是社会住宅。很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新设计去改变这种现状。

中国最具有人文精神、最追求设计和个性的建筑师们都应该投身于这场新住宅运动,共同弥合社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挑战和完善现有的规范和制度,去塑造理想中的居住模式。

人,本应是居住的最核心。居住关乎生活尊严、社会公平。百子湾公租房提出保障房社区融入城市生活的理念,通过立体社区引入街道,同时最大化绿化空间和公共配套,并将朴素美学和人性化的社区空间作为住房精神的核心,是迈向理想居住的一种探索。

猜你喜欢

租房住宅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租房记(一)
租房客
9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7个月上涨
6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4个月上涨
5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3个月上涨
1月百城住宅均价环比连续第9个月上涨
住所
“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