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后教育行业发展的四个转向

2021-12-18郅庭瑾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减职业培训

郅庭瑾

“双减”政策即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于2021年7月发布实施以来,全国1.56亿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教育生活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双减”,表面看是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两个负担,深远的目标则是要遵循教育应有的规律,优化教育的整体生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減”政策通过打开“小切口”,意在实现“大改革”,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根本重塑。后“双减”时代的教育行业发展必将随之面临深刻的转型或全面转向。

由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加之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机会和回报成效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成长和成才、就业与人生,甚至被认为是决定个体成功和家庭幸福的最关键方面,因而极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愈演愈烈,导致许多人才培养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受到异化扭曲,教育发展的基本制度、基本规范难以遵守和执行。由此带来教育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剧场效应无限放大,教育焦虑不断蔓延,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与之同时,这种被全面污染了的教育生态,反过来进一步为应试教育顽瘴痼疾加码助推,导致教育事业深陷功利化、短视化积弊久治不愈。

“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是“双减”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教育理论和战略问题,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短视化、功利性问题导致的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由此引发的学生成长异化、家长教育焦虑、人才培养扭曲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消耗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已有成果和事实成效,而且有可能给创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未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针对这种状况,中央果断决策强势出手,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势能重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是“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的源头之一,唯有全面叫停才能够起到釜底抽薪破解难题的实效。

“双减”后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机构,都应从以往过分关注分数和升学,转向关注人的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回归教书育人该有的常识和立德树人应有的常态。

对学校教育而言,要让教学生活基于人、围绕人、指向人而发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围绕人这一主体展开的。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知识层面的互动,在课堂外自主学习知识,和老师、同学建立人格与情感的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深刻且重要的影响。而当校园里仅有被急促铃声分割的课堂教学,仅有充斥课堂的知识授受与题目演练,人作为教育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被忽略,必将导致教育被工具化和功利化,随之带来竞争加剧、学习乐趣消弭、师生关系异化等各种问题。“双减”后的学校教育,应彰显教育该有的从容和优雅,释放学校该有的愉快与欢乐,用人格去感染人格、人性去触动人性。

对校外教育机构而言,则应超越学校教育的体制化规制,建立更多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与联结。以班级授课为主要途经的学校教育,在遵循学校教育和班级教学应有规则的同时,也难免受到相应的秩序约束和限制。而校外培训机构若仅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甚至为此演变为背的更多、学得更早、考得更难的无休止竞赛,则不仅扮演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更是消弭了自身作为另一种类型教育机构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双减”之后,校外培训机构应跳出教育长期被异化为知识获得的固有局限,向关键能力提升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拓展,让知识与解决问题建立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建立联系,释放知识深处的思维价值,彰显知识背后的智慧光芒,开展真正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激发每个人的潜能、释放每个人的天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才是校外教育机构发挥独特优势、与学校教育共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努力的方向。

与枯燥的反复刷题和机械的死记硬背等应试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素质教育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长群体的教育观念、消费方式、就业选择等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八零后等新一代的家长群体,愈益注重孩子在人格、心理、思维、交往和社会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塑造,表现为在运动、艺术、创造等素质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意愿提升。再加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驱动,近年来,校外机构中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培训热度不断提升。

素质教育涵盖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多个方面,对年轻一代的家长而言,刚需程度并不亚于学科知识类的辅导和培训。但培训市场上素质教育领域细分的优质产品供给远远不够,且存在小企业、小机构、小品牌充斥市场,培训项目和活动高度同质化等问题。比如,与升学考试相关度较高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篮球、游泳、体能培训等体育类,目前是素质教育培训市场的主导方向,语言、阅读、科技、数理逻辑和思维训练类培训也颇受关注,击剑、高尔夫、马术等高端运动项目,以及儿童财商、情商培养等新型素养类项目越来越受到青睐。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类的培训产品供给,无论教育理念、师资队伍、产品类型和业务模式都亟待进一步随需求而变得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截至2020年,中国3-15岁在校学生总规模已超2亿人,3-6岁学前教育、普通小学、初中在校生分别为4,818.26万人、10,725.35万人、4,914.09万人,成为中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目标群体;加之该年龄段学生的人数和分层结构、学习生活状况均较为稳定,素质教育培训行业未来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及其相匹配的上下游产业也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意见》首次用明确的数字指标规定了未来几年职业本科的招生目标,并鼓励上市公司举办职业教育。

从近年来的系列政策趋势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已经被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地位,并从制度、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出台了多项国家配套支持措施。按照“十四五”期间的规划部署,围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和开展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两大重点,将会有一揽子的举措促进职业教育行业蓬勃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社会资本等多种元素的参与程度。这一系列政策红利,为职业教育及其相匹配的上下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产教融合难问题,行业企业可以发挥其先天优势,进行职业教育相关领域的业务布局,通过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培养更符合企业实践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政策的引导推动,同时加上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改变,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认知和社会认可将会逐步改善;尤其是随着高中多样化发展、普职分流延后、世界一流职业大学建成等痛点难点问题一一破解、落地,传统的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问题会得以彻底改观,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会得以真正提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供给,加上现实中的强大需求,势必带来职业教育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根据百度发布的搜索流量大数据,2019-2020年间,会计、烘焙、IT编程等细分领域的职业教育在一、二线城市已趋成熟,三、四线城市机会增多;建筑工程、数控编程在二、三线城市发展态势较好,可见未来职业教育及培训的下沉市场潜力巨大。

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线上教育行业的迅猛发展,过去受制于时空条件、资源限制、文化多样和诉求差异而难以想象的大规模在线学习方式,由于疫情展现出巨大的现实可能和发展潜力。而从供给端来看,各级各类在线教育供给无一不面临着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双重缺口。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从融合应用到创新发展阶段的转变,构建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和泛在化的学习环境。政策导向下,精准的用户分析和个性化教学设计功能,日益成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转型不可忽视的方向和趋势。

未来一方面是教育智能硬件行业拥有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学生平板、点读笔、早教机等传统设备品类未来预期增长稳定。而包括教育书写笔、智能音箱、陪伴机器人等在内的新型设备品类,则由于教育场景衍生更丰富而具有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相比硬件,更重要的变化是各级各类線上教育资源与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供给,在后疫情时代必将成为常态和持续的需求。甚至在以往看来较为依赖面对面交流的乐器弹奏、绘画、表演等艺术类学习,也因为疫情影响从而使得隔屏指导成为可能。而且由于节约了交通和时间成本,同样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因此,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变化已然悄悄发生。未来随着学习场景不断打破物理空间界限,学习模式更加趋于多样化。长远看,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大范围辐射共享和个性化获得的重要举措。但同时,未来的硬件产品需要能够覆盖更丰富、更多样的教育场景才能拥有更强、更优的竞争力。因此教育硬件越来越需要与内容更为契合与融合。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市场可以利用政策契机,主动研发并寻求合作,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教育数据资源融通,构建硬件、技术、产品、数据、服务多主体、多维度驱动的智能教育生态。

此外,看似和“双减”并不直接相关,但另一个值得未来教育行业转型发展关注的是教育的终身化需求。与野蛮生长的义务教育学科培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长期被严重忽视的老龄人口的教育需求。“七普”数据显示,中国的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加速老龄化、超大规模老龄人口三个特点。尤其当老龄化与劳动力行业结构变化同时叠加,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力结构性供需错配,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以及庞大的老龄人口特殊的教育需求,值得转型发展的教育行业深入研判和回应。

如何满足家庭的教育需求和选择也是新的问题。据自媒体报道,双减政策后“住家教师”等“高端家政”“高级保姆”产业兴起,“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话题甚至冲上热搜榜第一,阅读量超过2亿次,被认为是家政公司包装的新兴职业。对此,教育部在9月8日《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早有表态,对“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7类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一经发现,坚决查处”。这表明,除了监管之外,家长的观念改变和家庭教育需求侧的治理仍需系统跟进。同时更需要思考的是,与其带着侥幸心理在灰色地带游走,不如从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升和家庭的教育需求满足方面,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空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乎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从教育规模看,到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到2.89亿人,占14亿人口总数的20.61%,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更是关乎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国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家的强盛,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而教育,是将人口资本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主要途经,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目前中国教育从规模和数量上看已经全面进入了后普及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全新人才需求,教育培养人的战略背景和时代使命必将发生深刻调整和响应。“双减”政策的着眼点和发力处均在义务教育,未来其影响必将逐步延伸至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链条。校内校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都将相应改变。

可以预见,“双减”后备受争议和关注的普职分流矛盾必将更加凸显和尖锐,而毛入学率高达91.2%和54.4%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迫切需要从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理清大众化普及发展时代各自新的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思路。人人出彩的时代呼声,需要教育从“有学上”的起点公平,向以因材施教为基础、以个性发展为原则、以人尽其才为目标的高质量内涵公平转向和发展。在教育实现了机会平等、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弱势人群和困难学生要有保障,拔尖人才、科技精英也要能够脱颖而出,同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也要有畅通的成才通道。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即增值、赋能,让每个人的价值实现;而不是筛选、淘汰和分流,令一部分人感到失败和人生无望。即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都能够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在这个意义上,“双减”之后的教育,需要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在对“培养什么人”的根本审思和时代回应中,将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人人出彩、人才辈出作为其最深层次的理论逻辑和最大共识。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为目的,不断创设和开辟新的教育形态、教育环境,以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为引导,实现对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手段的全面梳理和本源回归。

猜你喜欢

双减职业培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会议·培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