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砚山浴仙湖省级重要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修复措施

2021-12-18马山俊张绍辉韩枫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湿地保护措施

马山俊 张绍辉 韩枫

摘要 云南浴仙湖省级重要湿地是云南第四批认定的省级重要湿地,湿地资源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由于连年干旱,周边村庄环绕,导致该湿地生态系统出现退化。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修复浴仙湖湿地生态功能,迫在眉睫。通过对浴仙湖湿地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的威胁,进而提出浴仙湖湿地资源保护及修复措施。

关键词 浴仙湖;湿地;保护措施;修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 X 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3-008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3.023

Status 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Provincial Important Wetland Resources in Yuxian Lake, Yanshan, Yunnan Province

MA Shan-jun1, ZHANG Shao-hui1,HAN Feng2

(1.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224;2.Sichu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Chengdu,Sichuan 610081)

Abstract Yunnan Yuxian Lake provincial important wetland is the fourth batch of Yunnan Province provincial important wetlands, wetland resources have high protection value. Due to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and surrounding villages, the wetland ecosystem has been degraded. It is urgen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Yuxian Lake wetla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Yuxian Lake, analyzed the threa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Yuxian Lake.

Key words Yuxian Lake;Wetland;Protection measures;Restoration measures

作者简介 马山俊(1983—),女,云南陆良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及湿地监测保护研究。通信作者,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12;修回日期 2021-03-04

自1975年《濕地公约》生效以来,湿地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各国对湿地的研究也很多,如对湿地的概念、分类、生态及形态变化模型、评价、湿地构建理论、退化湿地监测、生态过程和演变规律等。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对湿地的研究便侧重于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生态修复等,如对知名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区域范围开展湿地资源评价、湿地保护修复研究;还有按湿地类型,如对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进行调查评价及湿地修复技术研究。由此可见,研究人员已从各方面、各角度对湿地资源及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不同的探讨[1]。

《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2]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喜湿生物生长、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并经过认定的区域”。据云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云南省湿地面积56.35万hm2,无保护形式的占26.42万hm2,这些湿地并没有明确的保护管理机构。湿地认定是湿地保护必不可少的环节[3],是依法保护湿地的必然要求,湿地认定以后,可明确湿地的管理权属关系,划定湿地范围红线,为湿地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合法的执法前提[4]。

云南省于2014年启动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认定工作,浴仙湖为云南省2018年启动的第四批认定省级重要湿地之一,并于2020年8月公示为省级重要湿地。浴仙湖又称海子边,为砚山县境内2个较大的天然湖泊之一,属滇东南岩溶山原地区的一个断陷湖盆[1],是典型的喀斯特干旱区溶蚀湖泊,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原产于南盘江水系的3种土著鱼类,即麦穗鱼、黄黝、子陵吻鰕虎鱼。

浴仙湖位于 104°03′57″~104°05′30″E,23°43′27″~23°44′14″N。属砚山县维摩乡海子边村委会,是浴仙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周边围绕着海子边村、新塘老寨、新塘新寨、接音坡4个自然村,分别居住着彝族、壮族、苗族。距砚山县城西42 km,距昆明296 km,有323国道(滇桂公路)从旁经过。

浴仙湖湿地属珠江水系,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形成的独特的湖泊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极具典型性,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以及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史演变,浴仙湖湿地形成了由湖泊和岛屿组成的喀斯特湖泊。在保持珍贵的地表水、维系水文平衡、生态系统安全和喀斯特地区湿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着自然景观,传承着人类文明[5]。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既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6]。浴仙湖湿地在大气调节、固碳释氧、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休闲娱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浴仙湖湿地由于连年干旱,水位的下降和耕地的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湖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将浴仙湖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修复、治理,科学地对共同体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营造出一个自然健康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这对浴仙湖湿地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湿地资源现状

1.1 湿地类型与面积

按照《湿地分类》(GB/T 24708—2009)的湿地分类系统,结合现状调查,浴仙湖湿地面积173.20 hm2,湿地类为湖泊湿地,湿地型为永久性淡水湖。

1.2 湿地自然环境要素

在浴仙湖地区仅有沉积岩出露且分布广泛,主要分布有三叠系中统法郎组(T2f)砂岩、页岩、泥岩互层,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a)灰岩夹白云岩。

在新构造运动中,浴仙湖地区属中更新世地壳运动以断块和普遍上升为主,幅度较大,并具有间歇性。晚更新世地壳抬升强烈,河流急剧下切,形成中山峡谷地貌。

整个浴仙湖片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也是砚山县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整体上,浴仙湖地区具有干湿两季分明的特点,导致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春旱突出。年日照时数1 828~1 793 h,年均温16.2~16.7 ℃,年降水量1 424~1 504 mm。

浴仙湖及其周边地区有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3种土类大面积分布,紫色土和黄壤分布面积较少。

1.3 湿地水环境要素

砚山县全县河网密度较小,浴仙湖及其周边地区刚好位于红河水系盘龙河流域支流上的处河源区,整个浴仙湖流域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征,径流由区域北部和东部地区流到浴仙湖及周边地区后,又从南部和西部流出。但由于该区受到岩溶地貌发育影响,地表径流缺失,区内无明显河流;且浴仙湖没有明显的入湖和出湖河流,仅在湖泊东侧有一个人工泄水口,在水满之后排泄。

浴仙湖径流面积34.75 km2,属滇东南岩溶山原地区的一个断陷湖盆。湖泊水位在海拔1 506 m时,湖盆东西长2 750 m,南北宽2 250 m,水域面积约2.27 km2,湖水平均水深4.5 m,最大水深15 m[7],蓄水70 000 km3。

依据砚山县环境保护局的砚山县河(湖)长制监测项目检测报告(MA182512050094),2019年1月浴仙湖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评价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1.4 野生动植物资源

1.4.1 野生植物资源。

浴仙湖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根据现地调查和资料整理,浴仙湖分布有高等湿地植物38科,76属,97种,常见的有水毛花、狗牙根、棒头草、李氏禾、芦竹、蔗茅、眼子菜、菹草、穗状狐尾藻、香蒲等。浴仙湖湿地植被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1个群系和11个群落,有水生、湿生、沼生、陆生各种生境下多种植被类型,植被资源丰富。

1.4.2 野生动物资源。

根据现地调查和资料整理,湿地内共记录到野生湿地脊椎动物18目32科77种,其中:鱼类3目5科9种,浴仙湖鱼类中,常见的有草鱼、鲢、鲤、鲫等,此外有原产于南盘江水系的土著鱼类3种,即麦穗鱼、黄黝、子陵吻鰕虎鱼。

两栖动物2目5科10种,常见的有牛蛙、双团棘胸蛙等。

爬行动物2目5科11种,常見的有云南半叶趾虎、山烙铁头等。

鸟类8目12科34种,常见的有小、苍鹭、池鹭、白鹭、普通鵟、白尾鹞、黑水鸡、骨顶鸡、普通翠鸟、蓝翡翠、灰鹡鸰、白鹡鸰、喜鹊、北红尾鸲等。

哺乳类3目5科13种,常见的有树鼩、马氏菊头蝠、小菊头蝠、三叶蹄蝠、黄胸鼠、大足鼠、社鼠等物种分布,种类和数量均十分稀少。

1.5 景观资源

1.5.1 湿地景观。

(1)湖泊景观。

浴仙湖为喀斯特干旱区溶蚀湖泊,是砚山县境内主要的天然湖泊,其历史水域面积2.27 km2,海拔1 506 m,湖体呈盆形,东西长2 750 m,南北宽2 250 m,湖水平均水深7 m,最深处14 m。浴仙湖湖水清冽圣洁、碧绿醉人。进入湖区,绕过珍珠岛,宽阔的湖面顿时展现在眼前,水平如镜,水鸟翱翔,一阵微风过后,湖面波光鳞鳞。放舟湖中,环顾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2)岛屿景观。

浴仙湖的诱人不只是玉带似的湖山和“鱼郎荡舟迷远近”的湖水,还有那浩淼烟波中的一个个苍翠欲滴的小岛。湖区有大珍珠、小珍珠、鲸鱼、鲤鱼四岛。两个大小珍珠岛浮在水域远方,缥缈而神秘,远看绿得像翡翠,根本没有一点珍珠的银牙色,难免让人感到有些蹊跷。不过,当在大珍珠岛边系船登岛,即可见小岛上裸露着银色的石岩,而从石缝中长出的葱绿林层,把岛屿打扮得如珍珠镶嵌在翡翠上一般。鲸鱼岛上绿树成荫、山花烂漫、兰草幽香、雀鸟合鸣。鲤鱼岛附近的水域多鲤鱼集聚,也是水鸟的乐园。只见水鸟绕岛飞,渔舟波上行,浅滩鸭嬉戏,岸边走牛群。

(3)植物景观。

浴仙湖水生植物丰富,四周森林茂密,植物景观优美。挺水植物芦苇、香莆、菰连片分布,随风摇曳,和岸边乔木一起形成一道优美的绿色天际线;小、野鸭等水禽为水平如镜的湖面平添了几分生气。但由于2009—2012年云南遭遇史无前例的连年旱灾,浴仙湖的湖水也在此次旱灾中干涸,至今也未能再次蓄满,致使湖中水生植物大量锐减,目前挺水植物仅呈斑块状零星分布,浴仙湖植被茂盛、水草丰美的植物景观被大大削弱。

(4)动物景观。

浴仙湖有开阔的水域,为湿地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尤其在每年的冬、夏季,众多水鸟在此栖息、繁殖,有的集聚滩涂,有的畅游水面,有的翱翔天际,数千只水鸟在湖面上蹁跹起舞,景象甚为壮观。深秋时节,一群群的白鹭、野鸭、大雁飞宿岛滩,热闹非常。从1990年开始,从西伯利亚飞来的红嘴鸥,也爱上了这片水域,来到春意盎然的高原湖泊上过冬。

(5)农耕景观。

湿地内有连片的农耕地,由于连年干旱,浴仙湖水位不断下降,当地的耕种活动也随着干湿季节水域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夏有玉米、瓜果,冬有麦子、碗豆的种植景观。

(6)森林景观。

浴仙湖南岸的龙山森林茂密,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分布有硬叶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石灰岩灌丛等),自然景观独特,犹如一条长龙横卧湖畔。沿羊肠小道登上龙山,全湖景色尽收眼底。龙山上有一通天洞,由洞口斜下60 m,可观赏到庞大的石溶景观,形态各异的石柱、石笋、石盆、石幔让人目不暇接。

1.5.2 文化景观。

浴仙湖沿岸共有3个村寨,分别居住着彝族、壮族、苗族。逢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节,彝族火把节,各民族都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唱着动听的民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此时可一睹苗族芦笙舞、彝族弦子舞、壮族草人舞的风采。

2 湿地资源评价

2.1 典型性

浴仙湖湿地属珠江水系,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形成的独特的湖泊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极具典型性,孕育了多样性动、植物,以及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开展湿地知识主题宣传教育的理想场所。

2.2 獨特性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史演变,浴仙湖湿地形成了由湖泊和岛屿组成的喀斯特湖泊。在保持珍贵的地表水、维系水文平衡、生态系统安全和喀斯特地区湿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8]。

2.3 科学价值

浴仙湖喀斯特湿地是封闭与半封闭的独特湿地类型,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但对其专门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该区岩溶地貌类型多样、特点鲜明,研究浴仙湖喀斯特湿地地貌景观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其形成时代和机理,对该区的湿地保护、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9]。

2.4 历史文化价值

浴仙湖湿地周围少数民族以壮、苗、彝为主,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优美的民族音乐,古朴的民族乐器,鲜明的民族服饰,多彩的民族舞蹈,繁多的民族节日。彝族的弦子舞、壮族的棒棒灯和草人舞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壮、苗、彝族民间刺绣因种类丰富、色彩鲜艳、技法精细、图案形象、神态逼真等优点,不仅有很高的民族文化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观赏性。

3 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湿地水资源缺乏

浴仙湖湿地在2009—2012年云南省连年旱灾中,湖水水位持续下降近干涸,至今也未恢复到正常水位,加之该区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落水洞和地下渗漏通道较多,大多径流区很难产生有效汇聚流入湿地内,湿地水源的补给为大气降水,在湖泊水源补给状况上,浴仙湖流域内径流缺失,湖泊主要依靠本地降水补给,由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降水的补给效率不高,这也是浴仙湖在历史时期经常出现干涸的主要原因。水位的下降和耕地的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湖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此外,由于连年干旱,湿地水位明显下降,当地村民在湿地西北落水区域种植农作物,搭建了大棚和工棚等设施。近两年,湿地水位有所回升,但未对农耕设施进行清理。

3.2 面源污染及人为活动干扰

浴仙湖周边村寨、农田环绕,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污水污染及生活垃圾。湿地周边村庄主业是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对湿地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对湿地内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海子边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增大了浴仙湖环境承载压力,建筑用的砂、石料的就地取材对景观资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3 周边山体石漠化严重

浴仙湖周边山体石漠化问题严重,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11],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

4 保护修复措施

4.1 保护措施

4.1.1 划定生态控制区。

浴仙湖周边村寨环绕,为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划定生态控制区,作为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观控制区,控制区范围为以国道、高速公路及汇水面山为依据划定,南部以G80广昆高速公路为界,北部以323国道为界,东部及西部以第一层汇水面山为界。生态控制区建设项目应当严格遵守《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按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等方面法定程序报批后进行,选址、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和色调等应当与周围景观和环境协调一致。控制区内建设项目的高度、体量等应当符合相关政策规定以及湿地的各项规划,与湿地景观和环境相协调[12]。生产、生活污水应当纳入污水排放系统。禁止将周边村庄污水直接或者利用渗坑、渗井等方式间接排入湿地。

4.1.2 水质保护措施。

(1)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措施。

①在海子边、新塘、接音坡等村小组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系统,通过管网将生活污水导入排污沟,经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处理后,再进行排放。

②农村居民点修建旱厕,部分生活污水和粪便通过旱厕处理后,用于附近农田施肥。

③成立相关协调小组,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结合社区协调工作,制定相关补偿政策,合理控制湿地周边居民养殖猪、牛等牲畜的数量。

④牲畜以圈养为主,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技术,采用锯末、秸秆和微生物菌种等混合作为猪(牛)舍垫料,牲畜圈养在垫料上,靠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作用和垫料本身的吸附作用,把牲畜排泄出来的粪和尿液进行分解、同化和利用,转变为无臭、无害的物质和菌体蛋白质。

⑤在湿地周边4个自然村设立垃圾分拣站,与相关部门合作,定期清运,并统一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并设置警示牌,规范引导村民不向湿地内扔垃圾,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⑥成立相关协调小组,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结合社区协调工作,优先对湿地周边村民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改造耕作、施肥制度和施肥方式,鼓励农民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生物农药,农膜回收,从而减少湿地周边农作物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进入湿地水体重点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

(2)复合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运用生态学系统复杂性原理构建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复杂性和景观价值的复合人工湿地净化系统[13]。可在湿地周边居民点集中处设置人工湿地1.9 hm2,其中西部海子边村建设人工湿地1.15  hm2,东部接音坡村建设人工湿地0.75 hm2。

(3)人工打捞。

对遗弃在湿地内的耕作设施进行清理。同时,定期打捞水体内的动植物残体。每年开展动植物残体打捞1次。

(4)水质保护和水污染防控技术措施。

在湿地外围控制区内严禁建立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严格控制湿地周边企业污水的排放和处理,污水排放必须经过规范化处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特定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

4.1.3 栖息地保护措施。

(1)动植物保护标识牌设置。

在湿地周边涉及鸟类分布集中区域设立保护鸟类生境的环境解说牌示,重点介绍珍稀水禽和猛禽的栖息地环境及保护要求,提倡爱鸟、护鸟的环境意识。设立警示牌,禁止游人進入鸟类栖息地,从而约束游客行为。同时,安排人员监测珍稀鸟类的栖息、繁育情况,并加强日常巡逻,制止破坏湿地的行为。

(2)湿地禁止放养外来野生动物。

禁止引进任何可能造成生态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外来物种[13]。未经管理机构同意,禁止在湿地内放生动物,包括湿地管理方为了生态恢复和相关工程进行的鱼类种质投放行为。

适宜在浴仙湖投放的物种:麦穗鱼、黄黝、子陵吻鰕虎鱼和其他土著鱼类。禁止投放的物种:牛蛙、美国青蛙、巴西红耳龟等外来两栖类、爬行类物种;大口鲶、食人鲳、埃及塘鲺、等大型肉食性鱼类;克氏原螯虾、福寿螺等甲壳类物种;外来危险物种、杂交水生生物物种、转基因水生生物物种等。

(3)入侵生物监测与清除。

据调查,湿地内入侵植物有8种,危害较大的有鬼针草、紫茎泽兰;此外,湿地周边发现大量的牛蛙蝌蚪,说明该水体中,牛蛙种群已经扎根并可能会持续扩张其种群数量。牛蛙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土著鱼类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对整个湿地内入侵植物、动物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和清除。

(4)防护林带。

湿地紧邻323国道,为减少公路交通对湿地动物的影响,隔离湿地与公路,可在湿地在西部323国道一侧种植防护林带,面积0.99 hm2,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

4.2 修复措施

4.2.1 水体修复措施。

(1)开源。

生态蓄水是开源的主要措施。湿地周边石漠化严重,石漠化是我国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14],通过恢复林草植被,建设畜牧业发展设施、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治理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

(2)节流。

严格实行浴仙湖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根据周边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用水需求,结合浴仙湖水量,制订取水计划,严格控制取水量。

综合采取农业、水利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降低田间需耗水量,优化、升级周边区域的管网布局结构,合理规划灌渠,完善配套渠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控制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地面冲刷,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补水。

由于浴仙湖及其周边地区径流区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落水洞和地下渗漏通道较多,大多径流区很难产生有效汇聚入湖泊,需采取人工措施适当补水。可将复兴水库作为浴仙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地,铺设引水渠道。

(4)地形塑造连通水系。

湿地东部排水沟处由于填土种地导致地面升高,不利于水系连通,需进行铲土恢复原有地貌,以排水口闸门控制水位。在已进行退耕还湿的区域,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水位变化,结合原来地形特点,进行近自然的地形改造和地表重塑,以满足水文联通。湿地西部原大珍珠岛,因水位下降,进行耕种后,高度下降,可将东部铲土填至大珍珠岛,恢复原有地形。

4.2.2 栖息地(生境)恢复措施。

(1)浴仙湖湿地主要为溶蚀盆地,湖滨带不明显,一些低洼平地被开垦成农地,种植农作物。结合实际调查情况,把一些低洼的农地进行退耕还湿,栽植水生、湿生植物,形成草本植物群落,增强植被过滤带净水功能,优化湿地景观,同时为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

(2)湖泊浅水区、沼泽、湖滨带是水禽的主要栖息地与觅食区。浴仙湖湿地水质较好,但浅水区植物群落单一。仅有香蒲群落、菹草群落、穗状狐尾藻群落、轮藻群落等,且呈破碎化、带状分布。因此,需在浅水区补植乡土植物,逐步恢复浅水区植被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扩大水禽的主要觅食和栖息场所,增强湿地自净能力。

(3)在西边鸟类栖息地恢复区,原先有个小岛,被开垦种植农作物,已荒弃,现规划成一个供鸟类栖息的安全岛,安全岛留有裸露泥地和沙地,植物让其自然恢复。在水面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木桩,以供水鸟停憩。

(4)浅水区域、湖滨带是水禽的主要觅食区域,可在这些区域种植玉米、水稻,养殖本地鱼类,进行生态种养,不施肥,不打农药,并在倒苗前收割;放养适量的本土鱼、虾、蚌、螺类,以增加鸟类食源,吸引更多的湿地鸟类前来觅食。

4.2.3 周边山体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浴仙湖周边石漠化严重区域通过恢复植被、建设畜牧业发展设施、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治理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主要以灌木、草本为主,尽量选择耐旱的乡土物种选择一些适宜石漠化种植的树种进行推广利用,比如车桑子、茶条木、青刺果、火棘、白刺花、乌桕、小叶鼠李、白枪杆以及盐肤木等,增加植被盖度,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目的。

5 结语

云南省已认定了4批40处省级重要湿地,浴仙湖作为省级重要湿地,具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但受地理、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影响,湿地逐步退化。根据对其湿地资源调查评价以及本身存在的问题,对浴仙湖的湿地自然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景观资源等进行调查评价,分析其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保护修复措施。

参考文献

[1] 董楠楠.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评价与修复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2] 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J].云南林业,2013,34(6):16-19.

[3] 李艳岩,康婉莹.我国湿地认证法律措施设想[C]//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东北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武汉: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0:6.

[4] 马山俊,张绍辉,曾昭朝,等.香格里拉千湖山省级重要湿地认定方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8,41(2):29-31,51.

[5] 赵岳平.湿地 守护生命之水[J].浙江林业,2013(2):12-13.

[6] 后晓燕.对卓尼县境内沼泽湿地及水库河流湿地保护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5(6):10.

[7] 胡葵,陈光杰,黄林培,等.浴仙湖沉积物记录的云南极端干旱事件与生态响应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2017,41(3):724-734.

[8] 黄海燕,戴益源,孙亚丽.喀斯特溶洞湿地景观特征:以云南普者黑湿地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6,46(3):99-102.

[9] 黄海燕,戴益源,孙亚丽.宣威市月牙湖湿地公园湿地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61-62,108.

[10] 周建富,张树昌.唱响七乡最美和声——砚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综述[J].今日民族,2016(1):58-60.

[11]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87-90.

[12] 吴晓芙,陈明利,蒋丽娟,等.生态型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19(6):36-39.

[13] 孫丽娜.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9,48(5):25-27.

[14] 陈政,陈歆,周权,等.加快以云贵高原岩溶地区为中心的石漠化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J].环保科技,2009,15(3):16-20.

[15]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砚山浴仙湖省级重要湿地认定[R].2020.

猜你喜欢

湿地保护措施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商标侵权问题和保护措施研究
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保护措施分析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浅谈盘锦芦苇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高山茶园如何做好防冻保护措施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