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桂一:村民生活幸福是最好的口碑

2021-12-17邢海风符鑫宇王新伟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蓄水池加工厂袜子

邢海风 符鑫宇 王新伟

徐桂一,曾用名徐贵宜,男,汉族,北京人,1929年9月出生,195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谷县熊儿寨乡南岔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熊儿寨乡敬老院院长。党的十一大代表。曾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走进绿水青山间的平谷区熊儿寨乡南岔村,千亩核桃林、千亩红果林一一映入眼帘,太阳能路灯点缀村路两旁,家家通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年92岁的徐桂一,就是村民幸福生活的“挖井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他在村里担任了35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让一个吃水都困难的穷村走上了富裕之路。

打井让村民吃水不再难

南岔村地处深山区,过日子、种庄稼用水都靠天。村民们冬天下雪吃雪水,夏天下雨吃坑水。村里的几口井滴滴答答攒点水,装几桶就没了。大家白天劳动,夜里还要外出驮水。有人统计,一年下来,每家驮水都得跑上千公里山路。

1963年,徐桂一担任南岔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他作为代表参加一年一度的市、县、乡、村4级农村工作会,在会上疾呼解决南岔村吃水难问题,引起市里领导重视。会后不久,县里派来了一支30多人的打井队。

打井遇到硬石头,需要往钻头上不断浇水降温,徐桂一就组织几个村民驮水专供打井队。为了不耽误白天砌井,打井队要求村里每天早饭前必须把石头备齐。为了这件事,徐桂一把全村能走路的村民全动员来了。他每天起得最早,在早饭前背7趟石头。

第一口井打了300米深,没出水。打井队勘查后换了位置再打,打了120多米深,还是没见一滴水。两口井整整钻了3年。有村民沮丧地说:“根本就钻不出水来,南岔村就这个命!”

徐桂一也着急,他跑到县里请来更有经验的打井师傅实地勘查。师傅检查第二口井后发现,是空压机坏了,才造成出水不畅。经过7天7夜的修理调试,井里终于出水了!村里的老人们捧着水,眼泪哗哗地流。

青石板上造水浇梯田

南岔村大多是小块山坡地,没有像样的水浇地。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徐桂一带领全村采用两沟并一沟、小块并大块的办法建水浇地。同时,在地势高的地方多修蓄水池,靠落差水自流浇地。他把全村200多个壮劳力分成3个小队,采取早战、晚战、拉灯战的方式,专啃三块“硬骨头”:挖蓄水池、铺管道、平整土地。

铺设环山输水管道时,他们频频遇到“拦路虎”。没有输水管,徐桂一赶到海淀区东北旺找人帮忙买。管道直来直去,遇到阻碍就要用炸药开山,可炸药属于国家管制物品,徐桂一多次去县、公社争取支持,终于带回炸药炸山开石。

两年时间,徐桂一带领村民修起20多个蓄水池,铺设了7000多米的环山输水管道,造出540多亩水浇梯田。1974年,南岔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万公斤,创历史纪录,成为远近闻名的“双跨长江”先进村,被誉为全国“第二个大寨”。

1980年9月,南岔村迎来了前来参观考察的79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视察了村里学大寨的成果,把村里打的水井命名为“幸福井”。村民们在井房门口贴上了“饮水思源不忘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对联。

山沟里的“袜子大王”

南岔村村民能吃饱饭了,但一摸兜,里面没啥钱。

徐桂一和村干部决定搞副业挣钱。他们先是用县里奖励的两辆汽车跑运输,后来与北京一家制袜厂合作建起袜子加工厂,徐桂一任厂长。对方设计厂房、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派技术人员过来指导;村里提供场地建起10间厂房,并派15个人去制袜厂学习制袜技术。

最初,袜子加工厂只有3台機器,做些缝缝补补的小活儿,全年利润仅有七八千元。徐桂一不满足,他说:“南岔村种地能得第一,办企业也能干成‘袜子大王’!”随后,加工厂购置了一批机器,开始织造成品袜,年收入达到10万元。1977年,加工厂成为拥有330多台机器设备、年产60万双袜子的大厂,全村人均劳动产值跃居全县第二。改革开放后,徐桂一又带领村民快马加鞭,建起了一条龙制袜生产线。村里的劳动力不出村就能就业,个个兜里有了钱。

“我作为党员干部,一辈子干事有3条原则:一是始终把村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二是一心一意为村民干事儿,三是不去村民家里吃一顿饭。这3条原则,让我得到党员和村民们的拥护,在南岔村干了30多年。”徐桂一说。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蓄水池加工厂袜子
构筑人才“蓄水池”增强发展“源动力”
香味加工厂
参观便便加工厂
Pico便携式浇花器
Aqueducts
袜子叠成“豆腐干”
参观奶酪加工厂
袜子
给人带来快乐的袜子,一年销售1亿美金
写作加工厂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