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地质研学旅行强化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实施策略及意义

2021-12-17孟伟

旅游纵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能力

孟伟

摘 要: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利用特定的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近年来,研学旅行活动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实施效果,促进地理实践力在研学旅行中的有效培养,将地理学科素养培养落实到研学旅行中,发挥研学旅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地质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分析地质研学旅行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实施策略。

关键词:地质研学旅行;地理实践能力;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理是与客观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人类所生活的大环境“地球”面积广阔,包含了众多河流、山川等区域地形,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使学生取得感性知识的方法十分关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真实的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将鲜活、具体的大自然展现给学生,形成最直接、最有说服作用的教育素材,使学生掌握超越课堂上、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大自然的范围之内,置身于最真实的情感中,尽情学习知识与体验自然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走进自然,寻找自我。同时,在研学过程中,学生要发掘问题,解析与处理问题,具有一定实践能力,激活教科书中的知识,将感性认知转换为理性认知,才是研学的本质与意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在自然、社会等多种区域内展开探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加学生实践课程。对此,我国部分学校已开展地质研学旅行活动,虽效果较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地质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研学旅行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在真实的区域内对自然、人文进行差异性感知。学生在感知期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与理解,自主进行知识内容构建,将经验性知识上升为规律性,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感悟自然界中实际事物带来的变化、产生的规律与现象。在此学习中,第一,地质研学旅行促进了研学目标的具体化,学生可根据具体事例选择探究专题,依托具体情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并共同探究,得出问题答案,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第二,通过课程资源整合,可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经验技能,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研学旅行依托现实生活,虽在游玩中学习,也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与学习意义[2]。第一,研学旅行将教育与生活结合,在生活中促进学生参与到社会中,正确理清并认识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研学旅行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以研学目标为导向,通过体验当地区域文化、风俗与社会民情探究地理知识,了解地理区域与人文之间的联系,在领略了祖国自然景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怀,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第三,学生在参与研学教学体验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常常不急于问教师,而是自主探究,突破各种挑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其实践能力。

二、地质研学旅行现状

(一)教师现状

第一,教师对区域认知、研学旅行了解不足。研学旅行作为新的教学活动,部分教师对此活动只是简单地了解,认为研学旅行“难管理”“难教育”“无意义”,给研学旅行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3]。第二,教师难以根据课本选取研学旅行位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区域地理讲解时,课堂传授知识点相同,但选取的实例不同,教师要根据自身理解选取不同实例進行研学旅行,且选取的实例应加深、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认知,促进综合思维,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难度。第三,授课方式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需要进行知识评估,尤其高中学生的地理科目需要用于高考,因此很多教师仍以传统课堂为主,一旦换种方式教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就会改变,教师难以保证学生学会相应知识点。第四,研发方案缺乏系统性。在研学旅行中,部分学生对其过程无所适从,认为此次学习是无目的的游览景点,有的地方只是匆匆一瞥,未能深入了解地理状况与知识含义,使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知识。

(二)学生现状

第一,部分学生不适应户外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十分有必要,参与过研学旅行的学生也认为该活动可学到相关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但少数学生认为,研学旅行方式学习“浪费时间”,对学习帮助不大[4]。第二,学生实践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不紧密。距离、方位是地理区域定位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虽增加了学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但对其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并未加强。第三,研学旅行中,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进行研学旅行中,集中注意力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而在室外开放环境中,教育场地大、教育环境多样,学生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思绪经常受外界环境干扰,难以集中注意力。第四,未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次数少。

三、提升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地质研学旅行策略

(一)设定研学程序

教师需了解研学旅行,确保研学旅行可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实践能力[5]。研学旅行并非作为一种概念而虚拟存在,而是实际的活动,具有深刻的实践性。研学旅行涉及了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都是研学旅行的变量,不但决定了研学旅行的效果,还包括学生对地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进行研学旅行前,教师应设定好研学程序。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确定研学旅行的主题,并根据教学大纲与教科书将课程分为自然、人文、区域3个板块,挑选合适的区域与自然景点,并规划行程路线,组织管理学生,最后进行总结评价,保证学生学到有关知识。具体措施有:首先确定主题、地点、路线,可根据教科书与学生需求进行讨论设定,也可根据学校选择的主题研学地点制定路线,选择区域内具有的优势资源。主题路线的制定需要对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所培养,如红色主题中,要体现红色教育与爱国情怀;绿色主题中要体现大自然的美丽,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入了解大自然,对地理科目产生热爱,启发学生的价值观与认知。其次,做好组织管理,包括学生的安全管理、前期培训管理、分组管理等,如:安排老师带领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学旅行,安排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为组长,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有秩序、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二)加强教学内容

第一,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研学旅行的教学活动中,虽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教学目标与课堂一致,即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研学旅行。在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摆脱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束缚,令学生直观、感性地体验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借此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学习特定区域内的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促发学生爱护自然与热爱祖国情感。为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可邀请专业人员或当地导游为学生介绍研学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特色,讲解该地域的分布布局。

第二,教师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心中有疑问才会思考,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中,教师应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到鄱阳湖进行实地研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湿地地形与鄱阳湖的主要作物,在此基础上设定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当地地理学者,在遇见考察鄱阳湖的人员时,应重点介绍哪些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通过鄱阳湖的地形、性质、主要作物等多个方向解答,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需要从鄱阳湖的文化、地理环境、湿地对生态环境的益处等多个方向补充学生的答案,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制定介绍内容,鼓励学生发挥创新,通过观察鄱阳湖的位置、地形等多种方式合情合理解答问题。

第三,教师提出情感体验。拓展教科书知识,教师在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时,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7]。例如:在庐山地质研学旅行中,教师带领学生收集各种岩石做成标本,同时对地层遗迹进行拍摄,为研学旅行保留珍贵资料;完成活动后,教师可根据资料为学生讲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变化,举办知识竞赛,引导学生进行岩石知识比拼,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宽学生视野;比赛结束后,教师应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鼓励在大赛中付出努力的小组,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热爱自然的情怀。

(三)做好研学旅行评价

在进行研学旅行评价中,保证评价具有多元化、激励性与量化性[8]。多元化指的是既要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做好合理评价,也要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结果,同时让学生做好学生之间评价,再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与探究小组,对学生实施全面评价。激励性指的是通过量表、访谈等形式,评价学生与教师在此次研学中的表现,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认可。学校与调研导师的评价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教师根据自己的问题及时改进,也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提升师资团队

目前教育实践中,教师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出现了“断层”现象,表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层面都存在欠缺,因此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改变教学观念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首先,成立合格的师资团队,研学地理师资队伍应进行严格的资质考核,同时对导师进行区分,如人文地理导师、自然地理导师等,拥有相关资质后,再上岗教学。教师除了拥有相应资质与教学能力,还要满足后勤能力,保证学生的安全,做好领队[9]。其次,学校之间开展合作培训,为教师提供定期培训,鼓励教师开展相应的地理实践课程,举办研讨座谈会等活动,加大对导师的培训,提高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和对地理实践课程开发的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后,学校应与各方支持后盾组成联盟,搭建专业研学旅行地理课程研发平台,监控研学质量,对研学实践课程进行先评估、后上线的模式,保证学生学到有意义的实践课程。

四、结语

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需要长久的努力与探究。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地理专业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创新思维。文章将探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在研学旅行中提高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策略,希望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师有一定启发,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子明,梁彦庆,左晓玉,等.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中的应用研究:以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82.

[2] 孔旭,董杰,张菊.促进地理教学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J].科技资讯,2020(1):199-201.

[3] 吴小勇,李文,李冰洁.浅谈中学生旅游素养培养中的防灾教育:以校本课程“旅游与地理”开发与实施中的自然灾害防范教育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6):26-28.

[4] 张皓,徐雪,王向东.美国AP课程《人文地理》教材“地理活动”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特色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7):77-80.

[5] 孙书玉.构建专业文化平台,推动特色研学旅行:立足航天文化探讨特色研学旅行产业的发展趋势[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5):343-346.

[6] 王亚辉,江娟丽,杨庆媛,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2):141-147.

[7] 吴全桥,岳大鹏.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与评价:以陕西省翠华山研学旅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71-73.

[8] 王苗,史春云.核心素养下基于GIS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设计:以“徐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34-36.

[9] 周莉莹,袁琦.基于地理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东湖水环境调查”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7):57-59.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