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神画像砖探究

2021-12-17王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0期
关键词:渊源信仰传统文化

王刚

摘 要:四神图像在我国古代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常以各种艺术形式在一些墓葬和房屋建筑中被大量使用,其具有形式变化统一、色泽饱满均衡、相互对称呼应等特点,在绘画艺术和美学风格上特色鲜明、熠熠生辉。文章重点围绕四神画像砖壁画的历史沿革、图像演变、造型特征、构成元素、艺术特点、内涵演化等方面进行梳理、剖析和探究,并对其流传演变、蕴含内容及历史文化影响等进行归纳释读。

关键词:四神图像;渊源;内涵演化;传统文化;信仰;保佑;寄托

1 历史沿革

近代以来,我国在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多次发掘清理出了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砖壁画—四神画像砖。四神,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四神是作为星象图和方位神存在,如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瑞兽在古代被人们称之为四神或四灵,作为镇守四方、守护吉祥、驱除邪恶的神,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十分信仰和推崇。

我国遗存有众多古建筑和古遗址,四神图像常常作为建筑、瓦当、铜镜上的纹饰,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故被称为四神纹(图1~图5)。自汉代以来,从隋唐到五代时期四神图像就一直被人们臆测为模拟宇宙星宿神的存在。到了宋朝时期,这一认识理念被人们逐渐地植入新的文化内涵。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宇宙星体和天文学的客观认知越来越多、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四神也不再盲目地信仰崇拜,其神话色彩也因此有所弱化。另一方面则由于其性质和特征方面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基本形成固化,与先秦及两汉时期没有发生本质上的转变,仍旧和丧葬、灵魂、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只是人为虚拟地构建了一个宇宙空间,且渗透融入了宗教观念,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祈愿,因此盲目信仰的崇拜者依旧众多。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人们对神明长期信仰的逐步强烈,古人把臆想的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逐渐人格化为神,用它来祛灾除殃、驱邪镇宅。特别是道教在四灵帝君的推崇和信仰上,对古代民间形成的四神信仰和敬畏之风影响深远。四神图像常常绘制于祠堂、庙宇、房屋等建筑上,寓意祛灾除殃、驱邪镇宅、保佑吉祥平安。

在我国古墓葬中多次发掘清理出了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四神画像砖或模印砖,而这些四神图案以壁画砖或模印砖的形式出现在墓葬中,是古代丧葬民俗中“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和对四神信仰的体现,有祈求四神保护死者灵魂升天之用意,说明在墓葬中雕刻和绘画四神图案已作为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而盛行。

汉朝时期,四神图像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定型的图像体系,表现载体多为石头和砖,且延伸扩展至瓦当、铜镜、拓片等,其文化基因延续到了南宋以后,越发地展现出人们对世俗美好的向往。特别是南宋时期,随着石刻雕刻技法的不断娴熟,加上多元而深远的文化积淀,再者,工匠们对四神图像的领悟也更加独树一帜,四神图像表现出了瑰丽清新、美轮美奂的精妙形态,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震撼感。

2 图像演变

在我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方向的星辰之名,故被称为“天象二十八宿”,是古人用作观察日、月、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镇星)运行的二十八组恒星构成的方位坐标。这些星群围绕在日、月、五星的周围,亦称作二十八宿。《淮南子·天文》载:“西方金也,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孔颖达疏》曰:“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二十八宿原本按照二十八宿所在的方位划分,它们又分别称为东宫青龙(或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或鸟)、北宫玄武(龟蛇),每宫七宿,合称为四象、四灵、四神。

四神图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出现了造型风格多重性、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其中青龙图像在形态上的突出特征为头上有角、长身,常以牛形、马形、蛇兽复合形等多种不同形态展现,集中反映出时间性和地域性的普遍规律。白虎造型极具写实风格,均以张口咆哮之势展现,其形态样式多为侧面形象,只是在翅翼的添加上略有不同。朱雀的艺术造型一般采用鲜活灵动的线条刻画为主导,并结合运用夸张写意的手法,一方面突出表現其轻逸翱翔的动态之美,另一方面将雀冠上的高冠和华尾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态上展现出瑰丽清新、精妙绝伦、美轮美奂的特征。朱雀昂首翱翔于苍穹下,寓意着朱雀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玄武包括龟、龟蛇合体以及龟蛇相交三种表现形式,伴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文化习俗的融会积淀,龟蛇合体逐渐演变为其主导造型。玄武不仅代表北方、水位、黑色、额顼、玄冥等,还具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即起始、孕育,这也是其为“玄”的含义。玄武的艺术造型不仅表现出夸张与变形的典型风格,还多处于运动中,视觉形象极富动态感。

3 艺术特点

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已故的人有着灵魂信仰。为了能让死者的灵魂升天,人们会祈求四神去护佑,在墓室中通常绘制四神图像,用来寄托护佑和祈福,这种思想观念已逐渐成为千年不变的永恒主题,并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演变、传承,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代以来,我国在多次考古发掘研究中发现,四神图像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结构等方面都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庙宇、房屋、墓葬等建筑中,寓意天、地、人、鬼处于同一宇宙境界,反映了古人把现实世界、死亡世界和升仙世界主观认定为同处于一个空间结构中。自汉代以后,四神图像在天文学含义方面逐步被淡化,从而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一方面被作为天文图像的表现元素,另一方面则更被臆断为具有占卜象征意义的神话图形,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在蕴含内容上都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宇宙天象的模糊认知和主观臆想的相互融合。为全面展现四神的超异威灵和其完美灵动色彩,古人在灵兽整体形态和细部特征表现上通常会特意突出描绘青龙、白虎的双冀部分,使其灵动飘逸,且在翼端处彰显渐扬之势,从而衬托出其强悍和灵异的神秘完美形象。

早在魏晋时期,为了躲避连年战乱,中原地区的很多文人、学士迁徙至河西地区,从而也带来了厚重的中原汉文化,这些中原文化不仅在河西地区得到了传播、延续和发展,而且与当地本土文化实现了相互融合。其中嘉峪关、敦煌魏晋墓出土的四神画像砖和模印砖就是最好的佐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四神图像无论是在形态、特征和气韵方面,还是在细部特征和线条刻画方面都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和高超娴熟的美学技法,寄托着古人将四神放置在墓葬中驱除邪恶、引导灵魂升天、祈求护佑的超自然心态和美好愿望。从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晋代墓葬考古发掘发现的四神砖画上可以推断四神图像早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在河西地区十分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河西地区在魏晋时期较好地传承和保留了东汉以来比较完整的儒学文化传统,四神信仰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长期地域民俗文化的融会交流,其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在民间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汉代是四神图像定型、发展和兴盛的黄金时期,因受汉代统治者的崇尚和民间社会观念的长期影响,加上时代的进步和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又完整的文化图像体系,特别是在汉代,四神信仰以民俗文化符号的形式得到了集中反映,生者以四神寄托对死者的一种保佑。古代敦煌地区的居民也不例外,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晋代墓葬出土的四神画像砖即是明证。

4 构成元素

四神图像作为墓葬主要装饰的构成表现形式,依托画像砖为主要载体,生动展现了制作者纯熟技巧和精湛技艺,构思精巧、活灵活现的造型所产生的精美画面,完美诠释了人们对四神的信奉和崇拜。

出土于武昌马房山隋墓的四神画像砖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由凸起的阳线印成,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在嘉峪关、敦煌一带魏晋墓中出土的四神画像砖和模印砖,它们在整个墓室中布局巧妙有序,构成合理得当,同时还具有形式变化统一、色泽饱满均衡、相互对称呼应等特点。在四神图像中,以青龙作为四神之首,其表现形态主要包括牛形、马形、走兽形、蛇形、蛇兽复合形、蜥蜴形等,它的主体形式始终完美保持着身体修长、头上长角的鲜明特征,特别突显时间性和地域性的普遍规律。

白虎的艺术造型则更多运用了写实手法进行刻画和展示,在发现的白虎画像中以侧面形态居多,其气势凶猛,犹如猛虎咆哮,势不可挡,区别在于其翅翼部位细节的添加上变化较多,各有不同。

朱雀也称朱鸟、凤凰、玄鸟,是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虽然它历经了多年的发展演化,但因受各时期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形态细节变化繁多且琐碎复杂,进而造成其造型风格始终未能定型。

玄武的造型特征鮮明突出,主要表现形式有龟、龟蛇以及龟蛇相交三种形态,且以龟与蛇盘绕交缠的合体形态居多。在汉代四神兴盛时期,玄武作为四神图像中一个十分庞杂的精神文化体系,龟蛇合体寓意非常鲜明,它象征阴阳交合、天地万物的孕育发展,长期以来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成为玄武的主导图像,特别是其夸张变形的典型艺术风格,加上其表现形态多处于运动中,会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轮美奂的动态神秘感。

5 历史价值

四神画像砖作为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精品,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最初所蕴含的巫术功能和超现实的神秘意义,逐步演变为具有较强现实功利色彩的形态,并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纹样、道教神灵、民俗生活、绘画艺术、古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还和众多古建筑浑然一体,对于我们研究悠久灿烂的华夏文化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万里.汉画四神图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牛天伟,金爰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3]萧巍.浅谈敦煌晋墓出土的四神砖[J].丝绸之路,1999(5):40-41.

猜你喜欢

渊源信仰传统文化
信仰
漫画
试述科技发展的渊源与未来趋势
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渊源的几点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