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不可测”北京中轴线之水

2021-12-16尚君慧

大学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轴线水系河湖

尚君慧

我是北京建筑大学2020级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师从环境与能源学院的王崇臣教授。

找到研究课题

由于本科专业是建筑学,我熟悉建筑设计,古建筑结构与保护等,而我的导师王教授带领的水文化遗产团队是从事基于生态环境的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研究的,这就需要我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从建筑转变为河湖水系。面对这个既有挑战性又有创新性的课题,初入学的我一度陷入迷茫与惶恐。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了解到中轴线与北京水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丰富经验的王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将“北京中轴线上的河湖水系”课题与中轴线的申遗相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恰好我又有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于是他建议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研究课题,探究它们的关系与背后的奥秘。

中轴线的历史脉络

2020年十一期间,我与好友一起游景山公园,看似寻常的游玩却使我有了非同一般的感想和体会。我站在景山公园最高处的万春亭里,向南俯瞰占地72万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全貌,所有建筑都以三殿三宫为轴对称布局,向北望见一条大道在穿越一座桥梁后直抵钟鼓楼。我发现,不论向南还是向北,都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线”存在,将北京城重要的古建筑物串联起来。凭借建筑学专业的知识,我知道这是古代建设都城时都会遵循的城市中轴线。

第一次真正地看到并且感受到它,我不由得惊叹古代匠人的伟大。万春亭上很拥挤,人们大都在努力寻找最适合拍照留念的角度,我却被西面的空旷地带吸引。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中轴线四周,为何会有如此一大片水域存在?这是精心的设计,还是偶然的巧合呢?

回到学校,我一头扎进图书馆,翻阅史书与资料。原来,我在景山上看到那片水域在辽代被称为“三海大河”,在金代被称为“白莲潭”,是皇帝郊游打猎的地方。元代新建大都城时,考虑到城市用水的需求,将城址选在了现在的“六海”水系——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所在的区域。

中轴线的划定是营建都城的第一步。设计师刘秉忠沿着水域最东岸做切线,穿过万宁桥,划定了元大都中轴线。也就是说,现在的北京中轴线最开始就是依水划定的。但中轴线在元代只是形成了雏形,成型是在明清时期,所以我需要以中轴线为线索继续梳理历史脉络。

根据权威材料所述,明代建设北京城时,在元大都内后苑宫殿的小山丘处堆成如今的景山,既可作为紫禁城的靠背,也成为明代中轴线的中心点与制高点。如今“六海”之一的南海和紫禁城外围的筒子河,是在明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时人工挖出来的,挖出的土继续堆填景山。如此一来,水域面积变大使得风景更好了,景山变高使得视野更开阔了。因此,堆山也与水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了解这些之后,我又一次登上景山,走过万宁桥,爬上鼓楼,俯瞰这条“线”。这一切不是巧合,在这座古老的城市背后,真的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伟大与巧妙。

探究到中轴线与水系的初步联系后,从哪一个点深度切入又是一项难题。为此,我与导师各自做了很多功课,最终我们都将目光聚焦在“水文化”一词上。水文化主要是指人水关系的文化,是以水文化遗产为载体,各种治水、理水等活动现象的总和。“挖湖堆山”便是水文化中园林营造技艺的一种体现。

在與导师多次讨论后,我最终确定以“北京中轴线河湖水系所衍生的水文化和水文化遗产”作为研究方向。导师建议我首先要梳理清楚中轴线上河湖水系的特征,再利用中轴线上成功的案例,将古代的理水智慧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最后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探讨和研究中轴线水文化与水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价值。明确方向与目标后,我踏上新的征程。

走出来的新认知

第一次登上景山时我便有感触,要想把这个专业学好、做实,绝不能单单从书本、文字中获取知识,一定要多走多看,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得出新结论。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条“线”我来来回回走了不下10遍,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

第一次,我仅是走马观花地看中轴线上的建筑,感受到正阳门城楼的高大恢弘;到第三次走的时候,就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这两个现代建筑建在中轴线上?”当我第六次走在中轴线时,已经开始从某一类型的文化遗产中总结规律了,如街道、建筑、景观的特点等。

由于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河湖水系,当我以河湖水系为关注点第N+1次走中轴线时,又发现每走一段路程就有一条河,其上必架有一座桥,从南向北一路走来,依次为永定桥、天桥、外金水桥、内金水桥、神武门桥、万宁桥。

我仔细阅读了每座桥的介绍文字,发现每座桥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比如位于外城南护城河上的永定门外石桥,主要功能为军事防卫及联系城内城外交通;天桥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祀农的通行专用桥,后来由于周边市井文化和往来商贸聚集,成为北京风俗民情代表地区之一;跨于太和殿前内金水河上的内金水桥,它的形制是五架单拱石拱桥,仅供皇帝经过。

事实上,桥的地位与作用的差异,是由河流的位置与功能决定的。护城河本身就担任着防御功能,内金水河位于紫禁城内,其主要为皇帝使用,桥与河必然存在着联系。但与桥的静止状态不同,河流是流动且延展的,既然这几座桥都位于中轴线上,桥下的河流之间也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它们从哪来又要流到哪里去呢?于是,我以永定门桥所在的南护城河为起点,沿着河岸围绕老北京城的外轮廓骑了一圈。

回到学校后,我将这一天的行程绘成电子图片,發现北护城河、东西护城河和南护城河类似城墙一般,形成了封闭的“凸”字形城市轮廓,而这几条河流又与坝河、通惠河、长河、永定河引水渠等向外延展的河流互通。从河湖水系的角度来看,这构成了北京既严谨封闭又外向开放的格局。我将这个结论汇报给导师,导师提点我道:“这恰恰证明了北京城、北京中轴线与河湖水系之间有着‘深不可测的关系。大胆地做下去吧,你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于是,我又以中轴线上的其他桥梁为起点沿河岸行走,继续完善我的行程图,发现北京中轴线上不仅有钟鼓楼、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等雄伟壮观的建筑,还因为金水河、护城河等水系,形成了景山公园、北海公园等皇家园林,构建了如今北京老城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基本色调。

结合多次调研结果,我得出结论:“中轴线上的河湖水系并不限于中轴线与河湖水系本身,它们既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也衍生出桥梁(万宁桥)、镇水兽、闸口(澄清上闸、澄清下闸)和祠庙(汇通祠)等其他遗产类型,更是构建了北京相对完整的城市框架,营造出‘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城的水系格局。”然后,我以“河湖水系构建北京城与北京中轴线独特地域特征”为标题,将这些内容在论文里展开了详细表述。

深挖水文化价值

为让论文内容更加严谨翔实,导师建议我以中轴线上的皇家园林为重点研究类型,继续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当看到后海的野鸭岛和北海的琼华岛之后,我立即联想到这里是否也运用了“挖湖堆山”的原理,并将问题记录了下来。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野鸭岛是在2001年由北京什刹海游船码头采用浮桶和天然矿石搭建的三座相连的小岛,这里聚集了来自北海、后海、前海等地的野鸭约300余只,成为什刹海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野禽观赏地。琼华岛则是沿袭了金代时象征神话中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海上仙山的“一池三山”格局,在如今的“六海”水域用疏浚的泥土堆筑成的三座岛屿中最大的一座,在手法上也近似于“挖湖堆山”。

导师考虑到我对河湖水系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还带领我和水文化遗产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走访了北海公园最南端的团城。团城与琼华岛一样,也是金代时人工堆出来的三座小岛之一。可能人们对团城的熟知度并不如琼华岛,它却是远眺北海、中海和南海的绝佳位置,我既可以拍摄到好的课题研究素材,也可以比较同一时期皇家园林建造手法的异同,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完善。

调研当天下午突然下起了雨,没有准备的我们赶紧跑到古籁堂屋檐下避雨。正在大家讨论该怎么回去的时候,导师却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大的雨,地面竟没有形成雨水径流,你们不觉得奇怪吗?”

调研结束后,我始终没有忘记导师的这个问题,在上网查阅文献后发现,团城的排水系统竟是一项集雨节水典范工程。团城铺的青砖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助走势流入到水眼中,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雨水流到涵洞后会被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可供团城的植物生长使用。像遮荫侯、白袍将军等几百年的名树,很大程度上都依赖这个集水系统,才不致在天旱时干枯死亡。

考虑到调研时拍的照片仅能看到表面,并不能充分地了解地面以下集雨节水系统的情况,展示排水工程的原理,我便用本科期间学习模型制作的知识,利用sketchup软件搭建出了团城的电子模型。模型的搭建需要准确地了解实物的尺度与比例,由于我无法进行精准的3D扫描测量,所以大部分数据都来源于文字资料。但为最大限度保证模型的准确性,我又多次来到团城,用卷尺、米尺等工具进行了实地测量,绘制成平面的CAD图纸后导入模型软件中,再赋予其色彩与材质,一幅立体的三维模型原理分析图就制成了。

团城巧妙的集雨节水系统原理如今也在景山公园的园林建设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公园在前山坡面上建起了蓄水池,以阶梯式串联的管线涵养水源, 使山上的树木得到雨水的充分滋养。其产生的效果既减少了景山地表径流的形成,又控制了山体的水土流失。

拥有更巧妙排水系统的还有故宫。故宫的地面顺应北京地理环境特点,总体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走势,这样的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故宫的排水系统分为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三类。当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落到地面后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会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入内金水河后汇入筒子河。

以北京历史上最多的日降水量225mm计算,故宫的面积为72万平方米,这个区域的日降水量为16200立方米,而筒子河面积有197600平方米,如此算来,即使故宫的雨水都排入筒子河,其高度上升也不足1米。由此保证了600多岁的故宫即使经历了千余次特大暴雨,也从未发生过因雨水过多而积水的情况。这样的排水系统如果能用于现代城市,既能大大减轻城市排水干渠的压力,避免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也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后治理城市局部内涝、建设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提供经验启示和借鉴。

此外,还有元代开凿的位于现在昌平区和海淀区的白浮瓮山河(古代城市水源引水工程典范)、通惠河上的二十四闸(航运水利工程典范)等,这些都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上历代理水治水的智慧科学。这些水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环保思想与高超的工匠技艺,还可被参考应用到现代城市水系、水环境管理中来,充分彰显中轴线上的河湖水系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021年5月17日,我在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以“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河湖水系”为主题,将水源、护城河水系、六海水系、金水河水系、运河水系、引水渠和延展水系七个板块进行了主题展示。随后,我将相应内容填充到我已构思好的论文框架内,投递到第二十三次北京学学术年会的论文征集邮箱,并得到了学术年会发言报告的邀请。不久后,由王老师主导,我做辅助完成的《关于将典型水文化遗产纳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及中轴线申遗内容的建议》被北京社科联、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采纳并得到领导批复。这些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今后,我将继续对北京中轴线与河湖水系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和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贡献一己之力。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中轴线水系河湖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