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破时空戏剧沉浸入校园

2021-12-16邱乐陶李泽璇曾瑞云

大学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话剧团屋檐下质感

邱乐陶 李泽璇 曾瑞云

话剧团合影

《上海屋檐下》剧情高潮:青春热血与风雨现实的碰撞

“请问,您知道附近的酱油坊在哪吗?”一个身着蓝色长衫的青年男子提着酱油瓶,不断地询问路过的人们。这是2021年发生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的一场特殊“穿越”。在校园各处,人大话剧团的同学们身着戏服,扮演着毕业大戏《上海屋檐下》中的人物,进行线下沉浸式宣传。剧中人踏破时空,从1937年的上海,来到2021年的北京,让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不期而遇。

沉浸式戏剧处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穿破烂衬衫的男子、着蓝色旗袍的主妇、挎着背包沿街吆喝的报童……在这完全由演员即兴搭建起的“小舞台”上,一个个角色完成了第一次亮相和最初的碰撞,你给我一个眼神,我给你一个反应,每一位演员都全身心地投入路演之中。他们在自己的角色状态中自然地生活,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高光时刻,吸引了不少同学主动参与进来。路演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直到离场,大家的精神都十分饱满。

沉浸式戏剧是一种富有互动感和真实性的戏剧呈现形式,它在近距离的表演中保留了生活的流动感,让观众真正走进30年代上海屋檐下。“当我们走近大家身边的时候,观众会觉得好像真的来到了那个年代的上海。他们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演员身上散发出来的情绪、眼神、表情、动作,看到的是一个360度的立体形象”,商学院2017级本科生何净轩认为这种“踩在观众脸上演”的戏剧形式,能让观众完全进入戏里,消除舞台的界限,塑造一种立体的氛围感。

这次预热路演的一大特点是没有设计好的台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员与观众互动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对于观众来说,沉浸式戏剧就像日常生活,没有既定的台词和剧本,一切的相遇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惊喜。劳动人事学院2019级硕士生吕茁琳是特地来看一下“上海的生活”的,回忆起与打酱油的蓝衫男子的互动,她评价说:“他们表现得很沉静、很敬业,这让我们也入戏了。”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能相信你。”这句话用在沉浸式话剧的表演者身上正合适,他们需要先让自己沉浸到角色之中,进入一种生活的状态,才能带动身边观众的情绪,一起回到80多年前的上海。这对演员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据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傅子淳回忆,大家的反应千奇百怪,甚至还会有一些突发情况,他在表演的路上就遇到过熟人叫出他的真名,跟他打招呼,“傅子淳,你在干什么”,但是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脱离演员状态,于是按角色的人设接话,这就是他的舞台信念。傅子淳说:“话剧需要塑造人物,所以要对塑造的人物非常信任,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人,而不是在表演和扮演这个人。当信念感充足之后,我就会觉得是在做这个人物应该做的事情。”

沉浸式戏剧让演员的个人风格和表演张力发挥到了极致,也让演员体验到了角色是怎样下沉到生活的纷繁琐碎、形形色色之中。

生活质感

“生活质感”是毕业大戏总导演、哲学院2020级硕士生孟欣宇反复提到的关键词,她介绍说,《上海屋檐下》非常“生活”,“这里边的5户人家都有各自的困境,但这并不是一个情节、戏剧冲突很强的戏。”这让他们在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尽管如此,“保留住这种生活质感”始终是他们不变的坚持和克服困难的动力。

剧中人杨彩玉与匡复的重逢

毕业大戏预热中,提着酱油瓶闲逛的先生被妻子拦住

这是孟欣宇与人大话剧团共度的第五年,也是她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参与话剧团活动的第一年。对于导演孟欣宇来说,她的主要任务是宏观统筹,工作重心更多放在艺术创作上。她潜心打磨着角色的人生:或是在夜里冥思苦想改写剧本,或是参加每一幕戏的排演、皱着眉挑出演员和场记存在的问题,又或是排练出彩时拍着桌子跳起来庆祝……

原剧本的“生活气”很重,孟欣宇则希望能够“同时平衡原有的生活质感和我们创新的人物塑造”。这件事成为了她的工作重心,占用了她大部分精力,“需要考虑加的内容要加到什么程度,把人物的心理线挖到什么程度,把哪一面表现给观众,要用哪种风格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孟欣宇协调原创人物和原剧本质感间的关系,打磨人物性格和心理,力图还原夏衍笔下1937年的上海。

而何净轩也从演员的角度对“生活质感”做出了阐释:“这意味着很多时候,当舞台核心人物在对话中时,焦点之外的角色也是要‘生活的,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们也是要认真表演的。”

剧中的角色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在排练过程中,演员也在同甘共苦,经营一段辛苦而值得的生活。为了在舞台上诠释出自然的生活质感,每一场排练都需要所有演员到场,在焦点之外表演自己的生活。演员们几乎每天都要排练,每次时长近4个小时,常常会排到午夜12点。所幸,共同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会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也會尽全力准备好大段台词,一丝不苟地完成联排。

这次选择沉浸式话剧的形式预热,在孟欣宇看来是一次“双赢”:一方面让更多人对话剧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也给了演员们一个体验角色的绝佳机会,“路演结束后,一位演员跟我说,她突然觉得自己的角色真的在生活。”

“总之,我们都觉得这不仅仅是话剧团的一部戏而已”,何净轩感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热爱生活的期待

上海屋檐下,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生活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种朦胧的时代之影,使得《上海屋檐下》的“生活质感”更加醇厚、韵味悠长。这部戏演绎了动荡年代5个平凡人家在时代背景中的挣扎,通过这个“小切口”,窥见战火中的众生万象,“他们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时代造成的,这个是他们没有办法抗拒的时代浪潮。”导演孟欣宇回溯创作的心路历程,她希望借这部具有“生活质感”的戏,来传达每個时代中的人们都会面临的困境,“这就是生活,我希望能借此留下对生活的共鸣和反思。”

同时,她也尝试在戏中传递生命的力量,她表示即使在滚滚的历史车轮前,“人还是会往下扎根的,让自己活下去。”正如在尘埃中盛放的鲜花,有些人在“活着”之后会产生向上的力量,他们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是无论怎样,“至少他们都在努力活着,这个劲儿是很打动人的。”“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本身已经值得我们致以很大的敬意。”

《上海屋檐下》是属于17级毕业生的终点回忆,也是属于17级话剧团演员们的独家谢幕。何净轩知道,也许毕业大戏是他们最后一次站上舞台的机会,所以她既重视又不舍。话剧团几乎陪伴她走过了整个大学生涯,“话剧团是我心里特别珍视的一个地方,就像一个‘乌托邦。”

导演孟欣宇是在本校读研后,选择回到了已结缘多年的话剧团。从高中起,她就曾考虑过学习导演专业;留学申请时,也曾申请过国外的戏剧专业研究生,只是种种现实因素,让她与戏剧专业失之交臂,是话剧团让她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延续对戏剧的热爱。作为一个“资深”的话剧团成员,她陪伴话剧团走过很多重要时刻,参加了几场毕业大戏,担负过编、导、演各项工作任务,看到了“每个岗位都有探索的可能,很有意思”,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好像不太能离开话剧团了”。

每一年的毕业季,话剧团都陪伴着人大学子,给大家带来欢笑、泪水、感伤,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他人的人生,回望自己的生活。《上海屋檐下》已然谢幕,但是那段生活的气息却经久不散。人大话剧团一直在路上,一期一会,每场相遇,都值得我们期待。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话剧团屋檐下质感
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困扰
西藏话剧团剧目创作演出巡礼
空间的质感
颜料的“质感”
光合之家——一个屋檐下
近十年西藏话剧团创作生态浅析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小动物话剧团
同一屋檐下的你
赞扬出来的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