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家事“七最”

2021-12-16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12期
关键词:辅导家庭学校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转眼间,2021年已经接近尾声。

回望这一年,家庭领域新政策新法律新举措纷纷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三孩政策、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时施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出台,“双减”政策正式实施、“性教育”入法……不仅带来了新气象,也为更多家庭带来更有力的保障。

本期策划,我们将带你一起倒拨时钟,回望这一年家事领域的七个“最”。

最前瞻

加强婚前辅导,让幸福赢在起跑线上

2021年5月24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明确要求加强婚前指导、婚前保健、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减少婚姻家庭纠纷,推进婚前辅导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在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覆盖率达到80%。

婚前辅导政策出台,广受年轻人欢迎。

事实上,恋爱这门人生必修课急需培训,因为太多人不知道如何脱单,也不知道如何恋爱,更别说如何经营婚姻了。不少人把成长中的伤痛和恋爱中的问题一并带入婚姻而不自知,埋下了不幸的隐患。加强婚前辅导,一方面可以让新人了解婚姻的意义与价值,提高责任感,为幸福婚姻打造坚实的地基。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幸福力,学习沟通技巧,练习处理冲突,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加强婚前辅导,还可以让亲子关系赢在起跑线上。夫妻关系不好,父母无暇自顾,就很难关注到孩子,还很容易把不满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会因此被忽视被伤害,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容易出现裂痕。只有夫妻关系好了,父母才有精力照顾孩子,才能齐心协力养育孩子,孩子也才能够像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婚前辅导不只关乎婚姻质量和亲子关系的好坏,更关乎三代人的幸福与否。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夫妻关系好了,老人才能够更好地生活;夫妻关系好了,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成长。而且,父母和谐美满,才能给孩子做出好的示范,让孩子对婚姻充满期待,成为幸福家风的传承者。

最幸福

三孩政策来了,让幸福加倍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正式实施。

三孩政策出台,引发全民热议:有支持的,有不解的,有马上要行动的,也有纠结观望的……其实,仔细解读就会发现,这个政策幸福感满满。

首先是社会层面。如今,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三孩政策的实施可以更好地释放生育潜能,进一步改善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进程,增强社会活力。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人,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持续、稳定的人力资源输出。三孩政策能够为此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同时能够提供内需支撑,带动消费,实现良性循环,让社会充满活动,让生活充满动力。

其次是家庭层面。提到独生子女教育,很多父母都头疼不已,一家两代六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多子女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让父母降低对孩子的过高期待,不再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自己减压的同时,也给孩子留出更多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多子女家庭的优势,让育儿更轻松。两三个孩子一起玩耍,可以相互陪伴;遇到了成长困惑,不太愿意告诉父母,也可以求助兄弟姐妹……育儿更轻松,家庭氛围也更融洽。

然后是个人层面。多子女家庭就像一个小社会,对于人格塑造、能力培养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培养合作的能力,兄弟姐妹之间必然会有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通过大事小情的磨合更容易获得;比如仁爱与谦让的品格,兄弟姐妹有大有小,需要付出与关怀,也需要妥协与退让,在相处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孩子的自我得到更好地成长,才能更灵活地适应社会。

当然,想要实现幸福感加倍并不那么容易。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如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有这样扎实和全面的保障,相信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将得到释放。

最开放

“性教育”入法,性不再羞答答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性教育”首次被正式写入法律条文,明确要求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同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并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

两部关于性教育的法律法规同时出台,以最严肃的方式公开谈“性”,其目标非常明确,即让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种开放的姿态将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科学、从容地面对性这一话题,也将引导性教育回归并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最坚实的法律保障。

曾几何时,人们谈“性”色变,更担心公然谈“性”会把孩子带偏。然而,越是遮掩,孩子越是好奇。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比如网络等接触许多未经筛选的信息。非但不能获得正确的性知识,反而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带来不良后果,比如偷尝禁果、未成年人意外怀孕等,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性教育入法,让孩子们可以通过义务教育接受真正的性教育,获取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能够了解如何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开展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学校是性教育的唯一责任主体。家长要改变观念,以更开放的心态向孩子传递相关的信息;全社会也要更新理念,以更包容的姿态提供相关服务,如此,性教育才能真正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更加科学、坦诚地开展,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安全

对学生欺凌和校园性侵害说“不”

2021年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时施行;2021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正式施行,两部法律一部规定同时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重大问题明确了相关制度及相应的保护机制。

近年来,学生欺凌和校园性侵害问题被广泛关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时施行,为这类案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关于校园欺凌的防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学校应当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学校聘请社会工作者长期或者定期进驻学校,协助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参与预防和处理学生欺凌等行为。

关于防性侵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等。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则同时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在预防方面,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和预防性侵害、性骚扰等专项制度;学校应当成立由校内相关人员、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有关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参与的学生欺凌治理组织,等等。

在保护方面,规定学校应当指定一名校领导直接负责学生保护工作;建立学生重大生理、心理疾病报告制度,向家长及时告知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为身体或者心理受到伤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帮扶教育,等等。

这类案件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给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教职工应当关注因身体条件、家庭背景或者学习成绩等可能处于弱势或者特殊地位的学生,发现学生存在被孤立、排挤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干预;教职工发现学生有明显的情绪反常、身体损伤等情形,应当及时沟通了解情况,可能存在被欺凌情形的,应当及时向学校报告。

两部法律、一部法规,遥相呼应,为未成年人撑起更安全的保护伞,共同守护学生的健康安全成长。

最暖心

暑期校内托管,“官方带娃”很暖

2021年7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

一到暑假,很多父母就开始发愁:孩子不去学校,去哪儿?带着上班不现实,单独在家不安全,校外托管不放心,怎么办?暑期校内托管无疑解了父母的燃眉之急,很多暖心的做法更是让父母和孩子开心又安心。

父母很放心。相较于校外托管机构提供的托管服务,公办背景的校内托管无疑更安全。相较于陌生的校外环境,孩子更熟悉学校的环境,不存在二度适应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更容易适应。私立托管机构的费用大多不低,而校内托管秉持的则是普惠性和公益性。有些地方完全免费,平时家中无人照管的双职工家庭、外来务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等还会受到重点关爱。即使收费,也非常低廉,有的地方一天才收30块钱。总之,“官方带娃”绝对是让父母最放心的大实事。

老师很用心。《通知》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极大地鼓舞了老师们参与校内托管服务的积极性,比如对志愿参与的教师给予适当补助,再比如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吸纳大学生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学校托管服務等。老师对孩子们最了解,服务更用心也更有效。

孩子很开心。《通知》明确要求,暑期托管服务内容应以看护为主,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资源设施,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服务,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写作业有人辅导,作业写完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尝试什么就尝试什么。更令人激动的是,即使放假了,也能和熟悉的同学们一起快乐玩耍,多酷!

当然,初衷是好的,仍有很多细节有待调整和落实,包括如何满足更多家长的多元需求、保障老师的合理权益、平衡孩子的个性差异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慢慢探索出更为成熟的运作模式。

最解压

“双减”政策实施,让教育回归本心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面向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仍面临严重的课业压力和课外培训压力,尤其是课外培训,内卷严重。“双减”政策的出台,对父母和孩子来说无疑都是好事。

于父母而言,最直接的是经济减压。校外培训的门类五花八门,费用更是一山比一山高,如今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更规范,数量适当减少,费用逐渐合理化,可以极大地降低家庭的教育成本。最核心的是心理减压。课内学习可量化,但课外学习则是可以无限加码的:你报一家,我报两家;你选名师,我选特教……内卷愈演愈烈,父母被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包围。“双减”后,教育回到学校、回归本心,当大家都退回到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时,担忧会逐渐减少,父母也会变得更为放松。

于孩子而言,最明显的是课业减压。以前课内作业写不完,课外培训不断加码,通宵写作业、完全没假期成了常態。“双减”后,这样的高压学习生活将一去不复返。最长远的是成长减压。“双减”前,孩子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填鸭式教育压制了孩子的潜能发挥,无差别的成绩追求掩盖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与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双减”后,可以为孩子腾出更多的课外时间和自由空间,做点学习以外的、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留白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个性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孩子的特长,不唯成绩论可以培养更加多元的人才,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方位减压的同时,其实也对学校和父母提出了新的要求:真正改变教育理念,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只有真正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体,回归教育的本心,以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为参考,才能够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最有力

依法带娃,父母必须终身成长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家庭教育从传统“家事”上升为“国事”,也标志着父母“依法带娃”时代的到来。

父母要明确自己的主体责任。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所以,在家带娃时,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而不能够以工作忙、没时间等为借口,把孩子丢给老人或保姆就不管了。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社区密切配合。就算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也不能完全把孩子丢给学校和老师,而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做好家校合作和家校共育。

父母要懂得科学育儿。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不少人以为生了孩子就自然而然成为父母了,纯凭本能和直觉育儿,导致很多问题出现。还有些人看似学了,实则是错误的教育理念,反而适得其反。如今,这种糊涂式育儿将不再被允许,父母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父母。

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家庭教育,并给出了详细的内容指引;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也给出了详细的方式方法。

当然,家庭教育并非只是家庭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国家支持家庭教育的举措、学校等社会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协同任务等。通过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和家庭一起推进家校社共育,为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有温度的多方支持。

本刊观点

好的政策和法律是梦想起航的开始,脚踏实地的执行才是美梦成真的关键。期待新的一年,这些惠民举措能够在你、我、他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深入落实,为家庭保驾,为成长护航。

猜你喜欢

辅导家庭学校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家庭“煮”夫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