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2021-12-15宋艳甘权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新工科国际化

宋艳 甘权

【摘 要】本文探究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针对国际化办学机制不够成熟、国际化师资较为薄弱、国际化学术交流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构建“政府—高校—跨国企业”三位一体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政府为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方向上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依据企业的用工标准实施针对性教学改革,跨国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国际环境的实习平台。

【关键词】新工科 国际化 人才培养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125-03

近年来,由于传统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国际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弊端日趋明显,新工科的概念应运而生。新工科反映了工程制造业等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提倡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学习,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为适应国际化潮流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跨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国际化交流的眼光和格局,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本文聚焦于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国际化工科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

国际化人才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但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国际化办学机制不够成熟

最近几年,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将发展目光投向国外,通过参加或组织国外与国内的学术会议、合作交流培训项目等方式,初步建立了国际化学术交流机制。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国际化办学的机制还不够成熟,交流的层次也不够深入和多样化,再加上投入资金的缺乏,还不能够适应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要求。

(二)国际化师资较为薄弱

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中,真正具备国际化能力,且能胜任国际化教学任务的教师少之又少。国际化教师不是会讲国际语言、有海外学习经历即可,国际化教师要能灵活掌握国际化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据统计,现有高校师资队伍中,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人数不超过10%,真正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师资更加缺乏,这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差距相当明显。

(三)国际学术交流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高校与国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即使已经举办了很多国际化学术前沿讲座和交流会议,但这些会议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还不够高。许多教师鲜有机会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这就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实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克服以上种种困难,培养更多的新工科类国际化专业人才,将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承担的重要责任。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借助新工科的发展模式,进一步结合国际化交流体制,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强大动手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构建“政府—高校—跨国企业”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如图1所示。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与跨国企业为其提供支持,从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政府—高校”层次

“政府—高校”层次通常涉及国家政策和高校发展方向,一个是政府为高校发展提供支持,另一个是高校主动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高校的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相应的奖评激励机制,使高校普遍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明确国际化的策略目标,提高国际化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从国家层面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先进性及国际竞争力。

政府部門可以通过自身平台实施一些对外交流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在对外交流项目上,我国提供了许多方案供学生选择,如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国家互换奖学金计划、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中美富布莱特项目等。在资金投入上,我国专门针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专项资金。各大高校务必好好利用专项资金,合理安排与制订支出方案,与国际化交流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避免对外交流形式化、空泛化。在制度上,各级政府及高校应该完善相应的政策,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体系,实现教育资金合理分配、精准落地,以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所必需的经费支持。

2.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在国家为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的同时,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的重大发展方向,将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国家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高校的未来与国家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为整个社会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优质人才支撑。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现有的高水平人才储备较少,无法满足庞大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在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地方高校,可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带来的联动效应,推动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国内各大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应发挥出各自的教育优势,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国内高校教育新格局,共同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除此之外,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主导作用,大力推进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政策改革,为高校推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相关的制度保障,并保证资金的投入,以确保“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稳步快速推进。还可以凭借优越的政策支持并吸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优质师资力量和国际化先进人才留在我国发展,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添砖加瓦。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教育交流,全面强化国际化教育理念,提高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二)“高校—跨国企业”层次

高校通过与跨国企业的良性互动合作,最终实现双赢。

1.跨国企业为高校提供國外实习平台

要培养合格的国际化新工科人才,跨国交流是必需的,但这种校际的国际交流目前往往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高校应该加大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激励跨国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赴国外实习的机会。通过跨国企业提供的国外实习平台,高校学生既可以拓宽国际化视野,也可以在国外的学习与交流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跨国企业为国内高校提供国外实习平台,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真正实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方向的目标。

2.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高校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应是双向的,在跨国企业为高校提供国外实习平台的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与跨国企业合作的可持续性,促进校企形成长久的合作共赢良性关系,彼此携手前行、共同发展。高校选派实习生到跨国企业进行实习,学生在学习实践的同时也可以给企业提供鲜活的动力和独特的创意。对高校学生在跨国企业实习期间暴露出来的不符合企业用工要求的问题,高校应当重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展围绕企业用工标准的针对性教学改革,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核心竞争力,毕业后能够成为服务企业的高质量国际化新工科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开展针对性教学改革,首先,可以将跨国企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秀工程师引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课外实践操作案例,并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理解较为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大多数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很难具备完善的实训基地,因此可以鼓励高校与企业、设计研究院所等进行合作,共同协作建立创新中心实验平台。通过开展各类国际化竞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知道该如何解决难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做好实际工作。最后,深入学习国外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借鉴其先进经验并使其中国化,摸索出一条更适合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道路,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祖国培养出大量的国际化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科技人才,是发展新工科的目标,也是推进全球一体化的主要措施。针对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政府—高校—跨国企业”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通过“政府—高校”和“高校—跨国企业”合作层次,优化新工科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莹莹.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

[2]王海舰,蒋艺涵,梁智深.“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学周刊,2019(12).

[3]张菊花,张伟,薛正良.“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强化[J].中国冶金教育,2020(1).

[4]王学通,王浩,乔坛,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才智,2019(8).

[5]刘金磊,赵晶.新工科背景下理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

[6]李翠敏,王晓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0(4).

[7]贺小敏.“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研究与分析[J].内江科技,2019(11).

[8]高井祥,丁淮,段晨龙.“双一流”背景下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矿业,2020(2).

[9]赵旭,索浩,王丹.“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20(1).

注: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工科视域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2021C342);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GXGZJG2021B023);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安全、场景与交互:基于VR技术的电气试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A008);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高职国际化人才胜任力评价研究”(2021KY1303);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构建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JGZ01)

【作者简介】宋 艳(1983— ),女,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甘 权(1985— ),男,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宣传教育。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新工科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