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以兴县W乡为例

2021-12-14刘泽民王红宝郭雪丽王阿伦温永亮

山西农经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兴县生态农业

□刘泽民,王红宝,郭雪丽,王阿伦,温永亮

(1.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32;2.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包括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说,循环农业是综合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达到废弃物少和资源利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友好型环境农作方式,具有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佳、生态效益强的特点[2-3]。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的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与探索,根据各自国家的区域特色、气候差异、农作物生长特点及人文文化,分别提出了适合本国农业循环发展的模式[4]。

我国循环农业领域开展研究较早。1985 年张元浩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农业的循环过程和“循环农业”》一文,从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以及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路径阐述了循环农业理念[5]。刘渝和杜江(2010)[6]认为,国外在循环农业模式上采用的是“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3R 原则,属于过程前期、中期、后期均要把控的方法,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身资源、产业结构、科学理念,开发了多层次循环农业模式。孔令聪等(2008)[7]归纳了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即陆地立体圈养模式和水体立体养殖模式,遵循“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

山西省在循环农业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侯雅静等(2013)[8]研究了“果园—食用菌—禽畜”循环农业模式,并初步探讨了该模式的生产流程及循环路径。面对新形势,山西省立足农业发展特色,升级农业发展理念,综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区域农业产业链,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全面推动资源利用集约化,实现农林牧渔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和生态文明发展[9]。

循环农业改变单纯追求高效益、忽视环保的发展理念,追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观念,将和谐发展理念注入农业生产和生活,找寻平衡点,使传统农业更加绿色、环保、有序发展。只有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农民才能从农业上获得更高效益。只有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10]。

1 兴县区域发展环境与农业发展现状

1.1 自然条件

1.1.1 基本概述

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县。兴县辖7 镇10 乡、376 个行政村,人口约30 万人。兴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偏低,年均气温8 ℃,无霜期120~170 d,年均日照时数约2 600 h。

1.1.2 自然资源

兴县国土面积为31.68 万hm2,其中农用地约为27.22 万hm2、建设用地约为0.73 万hm2、未利用地约为3.73 万hm2。兴县林业用地为14.95 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7.2%。兴县地表水和地下浅层水总量为1.6 亿m3。黄河流经兴县82 km,年径流量293 亿m3。兴县共有水地0.43 万hm2。

1.2 农业发展概况

兴县共有耕地约3.87 万hm2,主要种植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瓜菜等,实现粮油总产量约1 亿kg。

兴县共有规模养殖户1 500 余户,其中养牛5 户、养羊1 298 户、养猪117 户、养鸡82 户。牛存栏3 万余头,主要以肉牛为主。羊存栏25 万余只,猪存栏4 万余头,鸡存栏约40 万只。

1.3 区域生态环境情况

1.3.1 生态建设情况

“十三五”以来,兴县累计完成造林6.87 万hm2,完成投资13.81 亿元,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项目,通过生态建设脱贫一批、退耕还林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提质增效脱贫一批和林业产业脱贫一批。2017—2019 年兴县累计完成造林5.78 万hm2,其中退耕还林3.83 万hm2、荒山造林1.95 万hm2;经济林提质增效完成0.27 万hm2,可使7 个乡镇、34 个村的农户年均增收20%。

1.3.2 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截至目前,兴县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4.88 万hm2。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新修水平梯田1 807.76 hm2,修筑生产道路54.25 km;实施坡改梯366 hm2,修筑生产道路14.3 km。

1.3.3 土地整治情况

2013 年以来,兴县组织实施省级投资土地开发专项基金项目4 个,建设规模392.47 hm2,建成后新增耕地271.98 hm2;实施县级投资补充耕地项目32 个,建设规模392.49 hm2,建成后可新增耕地271.72 hm2;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 个,建设规模184.8 hm2,实施后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126.48 hm2,新增耕地5.25 hm2。

1.3.4 耕地利用情况

兴县原有耕地面积77 591.38 hm2,基本农田面积65 102.8 hm2。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地区,东部分布较少。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生态退耕核减指标,核减后,耕地面积为64 591.35 hm2,基本农田面积为54 692.7 hm2。

1.3.5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情况

近年来,兴县先后组织开展了工业燃煤锅炉整治、物料堆场全封闭改造、工业炉窑超低排放改造、生产生活废水深度治理、工业固废堆场规范化整治等工作,53 户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

兴县是山西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地貌复杂多样、梁峁林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含沙量高。年降水量季节性分配不均,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1 880 t/(年·km2),治理难度较大。

2.2 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

兴县现有耕地保有量为64 512.67 hm2,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4 692.7 hm2,占耕地面积的84.78%,很多基本农田划在25°以上的坡耕地上。近年来,国家在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等方面政策越来越严格。兴县经济发展滞后,受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等方面政策约束,一些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因缺乏用地指标,推进较为困难。

2.3 投入力度不足

对于传统农业的生态循环改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当前,循环农业虽然在技术上有所收获,但资金支持仍处于紧缺状态,这是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生态循环农业不能为相关单位和企业带来收益,无法反哺相关科研人员,也影响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形成。

2.4 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

人均耕地面积小,土地分散,地形复杂,是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通常选择价低毒性高的农药与化肥,造成一定的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循环农业成本高。普通农业家庭没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能力。

2.5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到处堆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畜禽粪便污染突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作物秸秆浪费严重,农膜污染问题凸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活垃圾到处堆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畜禽粪便污染、化肥过量施用、作物秸秆浪费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村发展思路不开阔,科学引导性不强,上下游产业联动性差,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形成。

3 绿色发展理念下区域循环农业发展对策

3.1 政策引导

出台更加严格的禁牧或轮牧办法,加大对放牧毁林行为的打击力度,巩固退耕成果。对贫困县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倾斜,允许15°~25°坡耕地、陡坡梯田、重要水资源地、采煤沉陷区耕地、地质灾害隐患区、整村移民村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

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贫困县政策倾斜,适当放宽民生领域和脱贫作用明显的项目用地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2 科学规划

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及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经济区划等成果运用,需建立统一的坐标体系和图件应用系统,提高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成果运用和管理效率。

3.3 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兴县W 乡肉牛养殖规模扩大,产生的污粪对当地农村环境产生影响。兴县W 乡以“种植+酿造+肉牛养殖+有机肥加工”为核心,着力打造“种—酿—养—肥”多元化循环产业链条,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投资1 900 万元,兴建扶贫产业园区,为贫困户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仅依靠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W 乡老百姓的需求。W 乡作为兴县的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刻不容缓。以W 乡丰富的特色资源为依托,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集中打造种、酿、养、肥生产四大核心基地,形成“种—酿—养—肥”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链条。这一链条妥善解决了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本地高粱来酿酒、用酿酒酒糟育肥牛、牛粪产有机肥、有机肥继续回田反哺种植业”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益贫、带贫面广,带贫能力强,为全乡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11]。

园区采用“乡联合总社+贫困户+村经济合作总社+农户”模式,通过债权入股、资源换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清晰明了股权,诚信合法经营,充分保障了产业、合作社、入股农户等多方的利益。

酒厂依然采取由合作社以债权形式投资入股,年底采取保底分红。酒厂与高粱种植户签订合同,采取订单模式,以高于市场价0.1 元的订单回收,带动了当地农民种植高粱333.33 hm2,仅这项农作物收入就达到580 余万元。

肉牛养殖基地采取合作社投资入股形式,合作社负责提供养殖场地和管理牛场运营,实现肉牛存栏量350 余头,每年总净收入达120 万元。养牛基地效益可覆盖495 户、1 630 人,实现人均增收850 余元。基地还提供了肉牛养殖、酒糟及草料加工、有机肥运输等岗位42 个,充分带动贫困户增收。

有机肥基地采取“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运行,有机肥年产量10 万t,净收益2 000 余万元。基地回收来的禽畜粪便、废菌棒、酒糟、醋糟等,充分带动当地种、养、运、加工服务业发展,形成二次就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为绿色循环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4 结束语

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循环农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正处于发展和上升期。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兴县W 乡通过“种—酿—养—肥”一体化模式,打造高粱、酿酒、肉牛、有机肥等四大生产基地,形成多元化绿色循环产业,合理解决了发展同环境、资源利用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生态与经济间实现良性科学循环,初步形成了“本地高粱来酿酒、用酿酒酒糟育肥牛、牛粪产有机肥、有机肥继续回田反哺种植业”的循环农业经济产业。这一模式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培养了技术型劳动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对兴县乃至周边地区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有积极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兴县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兴县蔡家崖 红色村庄别样红
兴县高家村:特色种植 振兴乡村产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浅析兴县方言中的土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