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为例

2021-12-14□张

山西农经 2021年17期
关键词:彝族文化遗产融合

□张 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1 凉山彝族自治州基本情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南向开发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对于四川省乃至我国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型案例。

1.1 自然环境与人口

温暖的河谷、辽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起伏的山岭、雄壮的高原等多种形式地形特征相互交错,加上阳光明媚、终年凉爽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独特民族文化。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据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凉山彝族自治州籍人口533.12 万人,其中,彝族人口为288.75 万人,占总人口的54.16%。众多彝族人口的生息使得该州传承和保留着古朴、独特和浓郁的彝族文化传统,也让带有鲜明文化地域特色的彝族文化成为地区发展必不可缺的一角。

1.2 民族文化

在民族服饰方面,由于彝族分支较多,服饰种类繁多。总的来说,传统彝族刺绣色调鲜艳而和谐,通过手工缝制与生活息息相关且精致巧妙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万物,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民族节日方面,有火把节和彝族新年等。火把节享有“东方狂欢节”等美誉,从汉唐开始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是彝族特有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人们都会着盛装聚集,举办各类活动及比赛,夜晚围在火堆周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1]。凉山彝族人民的彝族新年,主要用来祈盼来年和祭奠祖先,这3 天也是彝族人民享受生活的时间。

在民族习俗方面,随着世代发展变迁,彝族形成了本民族特有文化习俗。如婚嫁的节食、婚礼的泼水仪式等婚嫁习俗,蕴含着极深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在艺术方面,当地音乐中最重要的“毕摩音乐”以其独特的唱腔调式和蕴含的宗教文化内容,在彝族人民心中占据了崇高的位置,是一种极为重要和有趣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凉山彝族分布最为广泛的乐器口弦,成为彝族的精神粮食[2];作为传承彝族文化工具的“克哲”,以比赛辩论为主要形式,也是彝族文化的一道绚丽瑰宝。

2 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历经多年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据凉山彝族自治州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可知,2019 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 823.62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0.21 亿元,占2019 年地区生产总值的近1/3,同比增长21.42%。在旅游产业中,乡村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3 凉山彝族自治州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机遇

3.1 政策优势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强调文化创新、发展、继承,并指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2019 年10 月12 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开发歌舞演艺,打造旅游演艺品牌。文化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突破的重中之重。国家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3.2 挖掘彝族文化资源内涵

2019 年入选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的“火把节”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通过媒体、政府及当地居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作用,“火把节”逐步提升旅游收入,成为当地重要旅游品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3]。已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的彝绣,使祖辈传承的技艺走出深山,成为增收致富的法宝。通过各类比赛以及产品的创新推广,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还让彝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让这张绚丽的“名片”走向社会,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随着彝族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和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一批散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乡间、记载彝族文化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的传统古村落相继被挖掘并加以开发保护。美姑县的四季吉村和古拖村是保留着彝族传统村落建筑模式和生活方式的两个村,也是乡村彝族文化历史的现实体现,已经被列入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在挖掘和保护彝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文化与旅游不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3 消费者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凸显。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区依旧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活,而很多城市居民也喜欢这种原始古朴、放松心情的生活。据统计,四川省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比不断升高,人们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不断提高。具有强烈民族性、内生性的文旅融合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这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

4 彝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自然环境的限制

凉山彝族自治州属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生态环境脆弱重合地区。现如今,一些偏远的彝人聚集区仍处于相对贫困。虽然近几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财政自给率低,对旅游业投入不足,难以实现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古朴的彝族文化资源都储存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受地形的限制,很多较落后的乡镇没有较好的交通条件,交通通达度较低,对资源开发造成了巨大阻碍。

4.2 文化提取不到位,宣传度不够

彝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大部分地区地处偏僻,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乡村文旅内涵和意义探索的意识相对比较淡薄,难以进行深层次开发和保护。缺乏能够体现凉山民族特色的“新颖”产品,对外宣传的能力也较弱,造成了彝族文化的浪费和遗失。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打造出了极具苗族特色的“生态博物馆”,拉萨依托历史故事打造藏文化大型实景剧,这些地区将颇具特色的文化通过与现代产品融合并演绎,表达出当地特有文化的历史内涵,既深层次提取了特有的文化价值,还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

4.3 传承人缺失,文旅融合内生动力匮乏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经济回报低且周期长,较难满足年轻人对经济价值的追求,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资源面临灭绝。如2011 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北古建筑彩画,由于工艺复杂,需要较长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后继无人,增加了这门艺术瑰宝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5 促进彝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区交通通达度,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将分散的旅游节点连点成片,相互促进,为旅游发展提供新机遇。完善乡村内部的接待设施,如食宿及酒店配套设施等,还要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其能留住人。

5.2 深入挖掘彝族文化内涵,加强推广宣传

以彝族文化为媒介,大力发掘遗留在山区中的彝族文化历史遗迹,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工具等,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彝族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歌曲、电影、节庆活动等形式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联结。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设计以彝族文化为主题的相关体验活动,实现“造血式”发展。

在很多人看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十分贫困的地方。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抖音、乡村电影及文艺短片等形式,再现彝族发展道路上的动人故事,突破大众对当地“贫穷落后”的认识,提高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彝族文化的知名度,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5.3 发展传统文化,积极培育文化接班人

文化遗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如果后继无人,那么文化遗产将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消亡。要从老一代手中接好接稳这份责任,努力培育新一代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于人。只有承续于人、提高于人,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增加其生存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合作,建立专业的培训方案,对传承人进行系统、多方位的培训,提升其文化传承能力,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同时,提取文化内涵,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创出新局面和新篇章。

猜你喜欢

彝族文化遗产融合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彝族海菜腔
融合菜
与文化遗产相遇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融合》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