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立体化学校建设“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施

2021-12-13周艳丽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三农人才

周艳丽

摘要:中职农业院校是当前“三农”的人才重要战场,根据科学的蓬勃发展,各门专业相互之间的科技互相渗透性日益紧密,为满足我国农业新科技的创新替代和中国种养行业的提升需要,中职农村院校深入产教融入,进行多学科专业内部交错培育人才,强力地推动了“三农”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本文将对中职立体化构建“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施,进行更细致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中职;“三农”人才;探索与实践

引言:中职农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承载着农村技术人才、农村科技进步的责任。受到当前学校培养模式、企业与教育办学合作深度不足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农村新型职业教育育人体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相匹配。而培育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与农村新型职业教育衔接产业链发展的必要路径,是促进农村职业院校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与特色办学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措施。

一、培养“三农”人才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汇报强调:“农业乡村农民社会问题是关乎国计人民的本质社会问题,应当一直把处理好‘三农’社会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心。”“三农”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队伍建设工作。涉农院校身为培育“三农”行业应用领域英才的工作重点单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学站位,深刻认清培育大学生“三农”意志的必要性,把强力培育青年学子“三农”意志当作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培养造就一批批懂农耕、爱乡村、爱农家的“三农”行业应用领域人才培养,以助力推动乡村复兴规划的实现。

二、当前“三农”的现状问题

1.减负和政府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非常有限

农民税收的减少抵不上农民生产成本的提高。国家给种粮农户进行了补助,但得到的效果甚小,于是,打工的农户也不会因此而回来种田,种地的农户也不会因此而多种地,而且粮田数量仍在减少。

2.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尽管说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可是,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却面临着如下问题:①由于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较差,造成了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更有拖欠农民工薪水问题,从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②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并不能带来农业本身的发展,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粮食作物不断减产,传统农村逐渐荒废,大量农田资源浪费;③虽然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但城市的容量毕竟有限。

3.迫切需要“三农人才”

从当前的国情和发展的现实考虑,在发展城市化工程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建设。而要让城市化工程和新型农产品工程建设更加符合本土实情,就一定离不开深人农耕的人才培养方法:要促使农户生产力提高,实现农村金融的合理利用,农村现代化建设早日完成,农产品经济迅速发展,对农产品企业的吸引实力,“三农”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此处所说的“三农”人才培养,是指既深谙“三农”知识,又懂得农产品经营、商贸、科技、金融、管理等的人员。

三、“三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缺失三农性

陶行知先生曾认为:我国的农村教师走错了路子:他教人脱离农村往城里走,他教人做饭不种稻,穿衣服不种棉,做房屋不造林。他教人爱慕浮华,瞧不上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还教了村民的儿子成为书呆子。一个世纪后的我国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乡村教育继续将应试升学当作人才培养的全部目标。而当前,由于当前课程的单纯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严重阻碍了农业人才的发展。

2.对农业的认知偏差

农业院校所培育的技术人才往往“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状况,一是传统观念上的因素,提到农林类专业,很多人依然会把它与农林业低等产品相紧密联系;二是制度上的现实问题,和大中城市高新开发区灵活多样的优惠政策比较,“下乡”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工资极低,在基层一线岗位显然缺少高效的激励作用;三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虽然喜欢在基层工作,但乡村可以提供给他们发展技术能力的机会却不多;四是由于农民经济的落后,乡村经济困难问题无法缓解。

3.职业教育相当薄弱

目前,由于全国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农业教育发展基础设施较为脆弱,对职工教育的培养投入不够,学校办学条件不足,师资基础建设落后,教师培养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实效性、技能性,办学体制和培养规格、教育结构、教学质量都没有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学校招生总量锐减,部分农口学科停办,多数学科规模收缩。原因大致有:投入不够、学生认识不准确、师资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四、中职构建“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1.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认识相对接

通过引导学生在校内外实习课题项目基地开展学习参观,通过见习活动了解职务岗位工作内容,使学员完善对职务岗位工作的认知。结合农村生产季节,实行工学交替,組织课堂教学,在学校实习生产基地开展教学实训,使课堂教学贴紧工业生产实践贴近日常工作情景,以实际工作学习任务为主要中心,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训练中使学员掌握知识、办法、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锻炼了学员的个人专业技能。达到了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岗位实际工作理解相对接。

2.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

涉农专业的发展存在着鲜明的季节性特点,其发展阶段也存在着交替特性。针对这一特性,可在这一阶段中实行理论教育和实践的交替开展。在学校实习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同时辅以相应的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课程,培训学员的岗位专业技能;然后经过在公司开展学生实习,培训学员的职业操作技能;最后再经过在公司开展综合性实习,培训学员的综合竞争能力。

3.实现顶岗实习与企业文化对接

在校外公司开展有偿的顶岗实训及预就业,以达到学生与公司的无缝衔接、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转换,以及学习与职业的紧扣衔接,让学生更深入公司文化。实现了校内指导和企业顶岗的相对衔接。

4.建立“三农”服务人才的师资力量

主动展开以乡村职业教育核心骨干师资为重心的企业全员技术培训,引导高校教师在职期间掌握关于乡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学历档次,有意识地组织乡村职业培训师资到企事业工作单位中去,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同时吸纳并鼓励高校农业实践型师资以及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各类特殊工程技术人才来高校从事专、兼职教师,通过建立专门的农业师资力量,学校培养过来的学员才是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三农”人才。

结束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迅速发展,建设富有鲜明职教特点的涉农学科已势在必行,因此开展涉农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对中职学校来讲,作为培训“三农”人才的主要阵地,更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国家输送专业复合型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碧,林巧,贺盛瑜,郑传刚,张旭东,杨军.利益联结机制下新型“三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8):56-57.

[2]宋福英.基于乡村振兴的三农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20(01):19-20.

[3]曾宪宁,万海燕,张晓梅,王薇.以创新创业联盟为抓手的“三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8(03):82-85.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三农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