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

2021-12-13程金龙刘凯霞程少阳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公园

程金龙, 刘凯霞, 程少阳

(1.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2.河南大学 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3.平顶山学院 旅游与规划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当前,学界对国家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和内涵[1-3]、建设理念[4]、构想[5]、管理[6-11]等方面.国家文化公园源于国家公园,已在江苏展开试点[12].河南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永济渠和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三部分构成,流经省内9个省辖市的40多个县(市、区),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 km(有水段267 km,无水段419 km),遗产区面积约9.63 km2,沿线遗存数量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资源价值.文旅融合逐渐成为时代大势,为助推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13],建设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恰逢其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就空间布局、项目策划、线路设计等方面提出规划设想,以期为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

1.1 政策利好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为河南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同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对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的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5月,在郑州市召开的文化旅游大会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把河南省打造成“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2 资源丰富

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类型齐全,文化价值突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段和遗址共7项,占全国总数的22.6%;列入《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有31项遗产,列入《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规划(2012—2030)》有41项遗产.部分河段长期埋藏于地下,遗产完整性好、原真性强.

运河沿线拥有四大古都,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5个;拥有AAAAA级景区10家、AAAA级景区65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13个、湿地公园17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5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4家;分布2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3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1.3 瓶颈问题明显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资源赋存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大运河河南段的部分水体遭到污染,如永济渠等河段水质长期为Ⅴ类水质;运河沿岸缺乏整体规划,城乡建设挤占河湖空间,运河岸线未得到有效维护,部分农田侵占河道;运河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2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布局

根据《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构建的“两轴三极七片区”空间布局,结合河南大运河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构建“一核一带四区”空间布局.

“一核”:即隋唐大运河核心区.突显洛阳的中心地位,围绕漕运文化、运河仓储、隋唐古都文化主题,再现隋唐胜迹,塑造“中国运河之心”品牌形象,体现大运河铸就华夏历史主体形态的重要作用.

“一带”:即郑汴洛文旅融合带,涉及范围为通济渠洛阳片区、郑州片区和开封片区.发挥洛阳、开封、郑州古都历史资源富集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郑汴洛运河通航,打造运河融合示范带,带动全省运河建设.

“四区”:即通济渠商丘故道文化旅游区、永济渠浚滑河河工文化旅游区、永济渠焦新生态文化旅游区、会通河濮阳旅游协作区.

通济渠商丘故道文化旅游区:结合三商祖地、运河腰膂遗产保护格局,挖掘商丘商祖文化,突显“在商言商”的文化特色.依托商丘“古为运河腰膂,今为豫东之枢”的区位优势,建设大运河区域性旅游中心.

永济渠浚滑河河工文化旅游区:结合商卫故都、水陆商埠遗产保护格局,深入挖掘运河商贸文化、城镇文化、民俗文化,构建“河、仓、都、城、镇”五位一体的大运河全域旅游示范地.

永济渠焦新生态文化旅游区:结合双源合河、卫怀古城遗产保护格局,依托小丹河、百泉河等卫河上游闸、坝、码头等水利遗产,推进百泉书院、卫源庙、合河石桥、嘉应观等古建筑修缮和环境整治,打造水清流长、古城缀岸的卫源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会通河濮阳旅游协作区:结合京杭大运河跨黄河水利枢纽遗址、沙湾闸及附属神庙官署保护展示工程,加强与山东段遗存连片保护开发,共同打造运河水工遗存集中展示带和大运河水工研学旅游高地.

3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容

3.1 项目建设

3.1.1 文旅特色城镇培育工程

郑州文化创新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叫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文化品牌,重点建设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和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统筹推进全市文化传承和城市功能更新、公共休闲空间建设.加快建设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和CCD(中央文化服务区),高标准建设中国黄河博物馆(筹)和黄河滨河公园,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和文化品牌转化.

洛阳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打造工程.擦亮“千年古都·牡丹花城”城市名片,以“七天”建筑群为重点,加快应天门、天津桥等遗址保护性复建,提升定鼎门、明堂、天堂的展示水平,恢复隋唐洛阳建筑中轴线和“洛水贯都”的都城格局,打造隋唐大运河国家记忆工程.建设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和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凸显河洛文化发源地和中国古代盛世形象.

开封宋都文化旅游品质提升工程.提升开封“一城宋韵·八朝古都”城市文化旅游美誉度,实施宋都古城保护展示工程、黄河悬河开封城摞城展示工程.联动大宋御河、开封西湖等城市河湖生态水系资源,加快历史河湖景观恢复和绿地生态廊道建设,营造临水相依的城市休闲空间.扩大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和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品牌知名度,发展开封夜游经济,再现“清明上河”盛世风貌.

安阳殷商文化旅游培育工程.广泛宣传安阳“殷商故都,文字源地”城市文化品牌,建好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汉字公园、安阳历史文化科技园,推动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和安阳高陵、二帝陵·三杨庄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开发安阳·中国历史文化产业博览园、司母戊文化综合展示园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林州航空运动文化旅游拓展延伸工程,以及林州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景区、汤阴县周易文化旅游产业园、龙安区长春观景区等文化旅游精品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博物馆研学旅游、大遗址旅游、易文化研学和户外体育健身游.

3.1.2 文旅融合供给优化工程

运河城市绿肺工程:重点提升或建设河南陆浑国家湿地公园、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台前金水国家湿地公园、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汤阴汤河国家湿地公园、安阳漳河峡谷国家湿地公园、林州淇淅河国家湿地公园、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柘城榕湖国家湿地公园、虞城周商永运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湿地公园,构建完善中国大运河(河南段)国家湿地公园群.

运河小镇风韵工程:建设温县赵堡镇,宁陵县张弓镇,巩义河洛镇、竹林镇、芒山镇休闲旅游小镇,台前京杭运河小镇,整合沿线古街、古民居、会馆等资源,打造运河商贸小镇.

运河田园人家工程:积极推进产景村一体、农旅文融合,重点建设沿线体现运河文化和地方风俗的大型田园综合体.如洛阳玉泉谷田园综合体、洛阳孟津县“十里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开封西羌寨田园综合体、商丘睢阳“碧桂园·春华秋实”田园综合体.推进郑汴洛焦打造品牌民宿集聚区,开发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将其建设成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融合示范村.

3.1.3 文化标识系统建设工程

运河源头地标工程——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洛阳市瀍河区南部):以运河根脉为主题,重点实施隋唐大运河洛阳段遗址展示馆、含嘉仓考古遗址公园、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漕运遗址展示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工程,彰显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运河漕运地标工程——北宋东京城国家文化公园(开封市区):以漕运文化为主题,依托古汴河历史河道和州桥遗址的地下展示及大相国寺瓦市的恢复,结合汴河水广场、运河文化博文馆等项目,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河道保护利用展示新型体验区.再现北宋东京城内大运河的修筑方式、运河管理运行机制,展示北宋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兴替.

运河商都地标工程——惠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郑州市惠济区):通过建设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永久会址、一带一路手作市集、国际会馆群、运河风物博览园,发展体验体育、体验式商业、高端康养医疗,构建引导型、配套型、衍生型三大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发展圈层,展示郑州自古繁盛的商业、双向开放的格局.

3.2 产品开发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最终是面向公众的,以“运河”资源为中心,融入沿岸民俗风情、遗产文化、乡居生活等开发地域特色产品(如表1所示),让游客赏心、悦景、怡情,满怀期待而来,满心欢喜而归.

表1 产品开发主题及内容特色

3.2.1 “漫游运河”亲水休闲产品

依托伊河—贾鲁河—汴河—卫河等运河沿线城市绿色骑行廊道,借力国际、国内骑行节庆、骑行比赛,打造大运河河南段休闲运河产品;借助索须河—贾鲁河有水区段和郑州城市生态水系,发展以都市居民常态休闲为主导的亲水旅游产品;花园口旅游区发展水上、户外、骑行、航空等体育休闲产品;开封宋都文化区,开发“运河水城”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水上夜游产品.

3.2.2 “学海运河”文化旅游研学产品

依托运河沿线古都、运河古镇和重要遗址遗存,开发培育文化旅游研学产品.郑州市培育“游殷商故都,看都市新颜”系列研学产品;洛阳片区开发“读懂洛阳,研学中国”系列研学产品;开封市开发“探大宋文脉,访水城遗韵”系列研学产品;焦作开发“学习太极功夫、发现怀药美食”等系列研学产品.

3.2.3 “光影运河”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依托运河特色街区、特色城镇(村)等非遗文化富集区,开发培育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浚县、滑县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重点开发庙会节庆、戏剧曲艺、传统美食、民间工艺、杂技演艺产品.洛阳、濮阳等推进河洛大鼓、杂技等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开发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演艺产品.

3.2.4 “功夫运河”体育健身旅游产品

依托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中原功夫文化,结合禅武合一、刚劲威猛的少林武术,意动劲到、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共同打造运河强身健体功夫游.依托郑开马拉松、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等品牌赛事,重点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健身器械、服装等体育旅游产品.

3.2.5 “养心运河”山地养生度假产品

依托运河沿线附近生态良好的山地、丘陵地带,开发山地养生度假产品.其中嵩山片区,利用山地中草药资源富集和儒释道文化集聚优势,开发以健康养生为主体功能的山地休闲度假产品、文化休闲产品,建设一批“食、药、文”三位一体的药膳文化主题农庄,打造一批山居民宿客栈.利用太行山的山水景观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培育山地观光、康复养生、运动健身、科考探险、山居度假等多功能的复合型产品.

3.2.6 “运河人家”乡村旅游产品

全面整合运河沿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文化资源,拓展开发以乡村生活体验和农村自然生态休闲为主导的新兴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农庄、主题农庄、生态休闲度假村、乡村旅舍、民俗文化风情园、乡村俱乐部.结合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联袂山东张秋、梁山等运河城市,重点培育滩区、湿地生态游和冀鲁豫边区红色旅游产品.

3.3 旅游线路设计

以隋唐胜迹、运河根脉为主题,强化景观链、交通组织和要素集聚,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经典品牌线路,实现时间上“六条线看穿运河文明传承”,空间上“六条线饱览运河文化风情”.

3.3.1 世界文化遗产研学之旅

依托洛阳含嘉仓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商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黎阳仓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联动运河沿线汴河故道、主题公园和大遗址公园,串联山东、江苏、安徽运河沿线龙山文化历史遗址遗存,逐步培育“千年运河”国际遗址考古研学品牌线路.

3.3.2 华夏文明体验之旅

依托隋唐洛阳城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大河村遗址、西山古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荥阳故城、郑州商城遗址、郑韩故城、安阳殷墟等重要点段,联动区域内其他资源,打造历史原真展示与现代创意表达有机结合的华夏文明探源旅游线路,传承弘扬华夏文明和河洛文化.

3.3.3 隋唐运河古都体验之旅

以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北宋东京城、商丘古城、安阳殷墟为核心,串联登封、偃师等周边重要节点城市,联动陕西西安、山东聊城、河北邯郸、江苏徐州、宿州等丝绸之路和黄河旅游带古都名城,整合构建运河—黄河—丝绸之路华夏古都新城体验游线路,打造“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俯仰古今、纵横连通的大廊道格局.

3.3.4 运河古镇记忆传承之旅

以卫辉古城、浚县古城、道口古镇、清化镇、河洛镇、古荥镇、万胜古镇、朱仙镇等沿线古镇为主要支点,串联山东临清、张秋等重要濒河名镇,打造以古镇风情建筑为韵、运河农耕文化为魂、民俗民居为体,体验历史、品味乡愁的运河古镇记忆传承旅游线路.

3.3.5 观光休闲度假之旅

以运河水系生态廊道为主轴,串联沿线周边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文化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在通济渠嵩洛片区洛阳至巩义伊洛河段、通济渠郑州片区索须河—贾鲁河有水区段、通济渠开封—商丘片区汴河河段等区域,打造融水上运动、水岸商业、滨水综合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线路.

3.3.6 隋唐运河文物之旅

依托洛阳汉魏故城、焦作嘉应观、滑县明福寺塔等沿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联动郑州大河村运河遗址公园、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各类遗址展示场所,活态展示洛阳唐三彩等各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旅游为载体让大运河文物活起来,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3.4 品牌塑造

围绕传承运河源头根脉文化,打造系列“打造隋唐运河游”IP,演绎传统文化,展示运河风情、彰显运河匠心、传承运河记忆,让游客“运河最忆是河南”.打造“带不走的运河风景,带得走的运河记忆”系列IP:有看头的“运河风情IP”——看运河剧场主题演出、运河经典非遗展示;有品头的“运河味道IP ”——品运河沿线地方美食、风味小吃,如洛阳水席、郑州烩面、安阳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等地方美食;有玩头的“运河寻趣IP”——玩运河主题手游、运河主题水上乐园、运河传统手工;有说头的“运河故事IP”——说运河名人、说运河粮仓、说运河漕运故事等;有买头的“运河匠心IP”——设计运河吉祥物、运河非遗礼物、运河零食、运河饮品、运河生活潮品、运河时尚文具等运河主题元素文创系列产品;有想头的“运河记忆IP”——创作运河系列明信片,打印运河游玩实时照片,出售运河时光记忆.

此外,通过对“隋唐运河游”IP进行全矩阵式的文化发掘,推动运河主题美食、运河主题酒店、运河主题农场、运河主题餐厅、运河实景演绎、运河主题民宿、运河主题文创等主题产业的开发,构建较为完整的“隋唐运河游”IP全产业链.

4 河南省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大运河河南段文化旅游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大运河河南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制度制定、市场监管、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等职能;统一指导和统筹发展进度,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重点监督检查涉及河南大运河文旅产业融合方面的工程项目进展,并适时调整以保障进展.

成立“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项领导小组,按照职能分工,实行各专项小组主要领导负责制,将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沿线市县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健全工作体制机制.

4.2 完善政策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大运河的相关规划纲要,制定河南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系列地方性法规.整体上通过现有经费渠道,在文物保护、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因地制宜规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基金,引导各类股权基金投资文旅融合项目.沿线各市县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好河南大运河建设的规划制定、项目申报、监管督导、考核评估等方面工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好自有财力和上级补助资金,支持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等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

4.3 加强督促落实

大运河河南段文旅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督导工作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健全监测检查机制.对大运河沿线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状况定期监督检查、动态追踪.定期监督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实施情况,科学客观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并提出意见建议.沿线市县要定期开展自查,及时反映重大进展、重大问题和意见建议.各专项小组成员单位要坚持重要情况即时报、工作信息随时报、工作进展每月报,及时向省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办公室负责组织统筹推进,定期通报有关情况,及时督促进度缓慢的单位加大工作力度,倒逼各项目单位抓好工作落实.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在公园里玩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