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低”区块治理研究与应用

2021-12-11吴玲玉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12期

吴玲玉

摘要:H块构造上位于**构造带中段,主要含油层位为S32段,其次是上覆S1段,油藏埋深1850~2050m。動用含油面积0.88km2,石油地质储量129×104t,可采储量26×104t,标定采收率20.1%。由于该区块连通性差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区块一直处于天然能量开发。从2002年起,开井数仅有两口,日产油一直处于1t左右。为了恢复老区的产能,对该区块进行了重新的精细地质研究。

关键词:基础研究;井震结合

1主要研究内容

1.1技术原理

针对区块地层格架和构造都不落实以及井距过大的情况,通过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结合相应的静态录测井资料以及该区域的构造演化过程,对该区块的地层格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井震结合,在地震上通过多井的时深关系确定该区块精确的时深尺;对井上的分层,通过对比全区发育的标志层以及辅助标志层,对所有井的沙一底的分层进行重新校正,在此基础上,进行井震结合,人机交互,对构造进行精细的落实,使构造在地震与井上均闭合。在地质研究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上,在潜力区域科学开展了井位部署挖潜研究应用,以达到挖掘该区块潜力的目的。

1.2研究方向

选择区块地层无缺失的井作为标准井,进行地层对比,落实断点、断距及缺失层位,定量识别断点。根据断点发育情况,组合断层,主要遵循六条原则:一是区块仅存在正断层;二是高部位发育油层,低部位发育水层;三是地质认识的地层倾向与地震资料保持一致;四是动态见效地层保持连通;五是断层具有一定继承性;六是同一断层倾角不能突变。断层组合后加载入三维地震数据体,结合地震资料的地震波反射轴相位变化特征,落实断层的合理性,保证地层闭合,最后确定构造形态。在地质研究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上,在潜力区域科学开展了井位部署挖潜研究应用,根据油层发育状况,为保证油层钻遇率,避免目的层断失,钻井时尽量考虑断层倾向,将钻井平台设计在断层上升盘,使井身轨迹与断层倾向保持一致。

针对天然能量低的问题,计划通过减小井距的方式增加井间连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块进行注水开发。

1.3精细地层对比

以岩心、生物化石为基础,充分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以稳定标志层为控制,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对比方法,确保各级沉积旋回相互对应,确定油层组的准确性。在应用沉积旋回对比的过程中,必须选定标志层,控制分层界线及厚度变化,保证选会对比的精确度。标志层的选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物的、岩性的、电性的特征明显,有特殊标志,易于识别,并由其特定的地质意义;

(2)在剖面中有固定的层位分布,多分布于一定级次的旋回的界面之上;

(3)岩性、厚度变化小,分布范围广,沉积稳定,易于同上下岩层区分开来的单层或岩性组合特征明显的层段;

(4)距离油、气层和含油层比较近,在时间上能够控制油气层段的上下界限,在空间上能够控制一个油气田的范围。

1.4在构造中低部位寻找有利含油区域

一直以来,对区块的研究都是在构造高部位寻找有利含油区域。但本次研究打破常规,在构造中低部位寻找有利含油区域,部署井的投产效果证明了改思路在开发的中后期是非常正确且有效的。

一般油藏油气均在构造的高部位分布,但对于老区来说,构造的高部位在多次的井位调整中已少有剩余油分布。经过多年来的开发部署,寻找高部位的难度越来越大,并且高部位老井控制的泄油半径导致剩余油在构造高部位不富集。为了挖掘H块的剩余油,必须转换思路,在远离边水部位的构造中低部位选择含水较低,剩余油富集的区域进行试验。

2效果分析

2.1新井投产使区块产量从1t上升至49t

在精细落实构造的基础上部署实施了4口侧钻井,均取得较高产能,初期日产油55.9t,目前日产油46t,阶段累产油0.4238×104t。区块日产油由3t上升至49t。使濒临废弃的茨11块重新焕发活力。

2.2为邻块及相似区块的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

进入开发后期,很多区块都面临构造高部位少有剩余油分布。大部分的剩余油都分布在井间,如果是注水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间水驱不到的区域。要想挖掘剩余油,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剩余油从大片的分布逐渐逐渐变成零星小面积分布,无论是确定剩余油的位置还是想要挖掘出来都是难度很大的。

要想突破目前的现状,必须改变思路,不能再按原来的理论作为指导。在对油藏的构造和储层物性等资料综合研究,最终放弃寻找构造高部位有利油气分布区域,着眼于构造的中低部位。但前提是没有边水或者底水,或者水淹程度低的部位,井间水淹程度要根据临近确定真实准确的水淹程度,这是寻找注水油田井间剩余油分布重要的一环。

2.3在构造中低部位实施效果好

在构造中低部位部署实施了4口侧钻井,初期日产油55.9t,目前日产油46t,阶段累产油0.4238×104t。区块日产油由3t上升至49t。使濒临废弃的茨11块重新焕发活力。

在濒临废弃的H块部署实施高产井,说明以前对该块的分析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剩余油的分布了解不深刻。在构造落实的基础上应该对该块的储层物性、油层特征,包括平面上的分布以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都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目前很多老区都处于开发的中后期,很多区域的剩余油都是零星分布,想寻找剩余油有利难上加难。但近几年在老区内也发现潜力区域,部署的产能井和侧钻井均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基础资料匮乏,地质认识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着区块的开发进程。因此在目标区域开展了高效开发模式研究。分析完钻井录、测井资料,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进行地层对比的等时解析,开展了地层特征研究、储层发育特征研究、油层分布规律研究、微构造研究、控藏主控因素研究、井网井距研究、注水可行性分析研究等,最终确定了该块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开发模式。

3结论及建议

(1)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精细研究油层微构造,准确掌握剩余油分布状况,是老油田二次开发调整的基础;

(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合理应用与油田开发动态资料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基础地质研究合理性的有效手段;

(3)改变老思想,开发新思路,是针对开发后期老区块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