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财经类教师专业素质解析及提升研究

2021-12-10程波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职

程波

【摘 要】本文从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发展素质等三个维度归纳和解析高职财经类教师专业素质,论述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提出队伍准入、分级管理、培训交流和考核激励等四方面的提升建议。

【关键词】高职 财经类教师 教师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1-0060-04

教师队伍是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要任务、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及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并实施“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建设项目。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推進信息化教学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持续开展教师素质研究、拓宽教师素质提升的思路和渠道,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教师素质的特殊重要性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培养规格”中,将素质排在知识和能力的前面。素质虽不易被直接体现但极为重要,需要较长时间积累和塑造,是支撑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辞海》对素质有三种解释,分别为“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和“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本文选择将“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素质的基本含义。这种素质既包括与生俱来的特点和性质,又包括后天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等,突出表现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规范、行为习惯等。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落实“质量诊改”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因素

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无论是在推动学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设置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在推动构建中高职衔接、高本衔接以及普职融通等方面,都需要依靠教师、依赖教师。教师是关联各类职教主体、衔接各类职教资源的载体,是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开展课堂教学组织、落实实践技能培养等的直接推动者,教师素质是决定现代职教体系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

(二)是落实“质量诊改”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师层面作为“质量诊改”五个层面的组成部分,是承接学校、落实专业、对接课程、联系学生的重要桥梁。同时,教师还是贯彻学校层面诊改的中坚力量,是贯穿诊改目标链、标准链及制度建设等的主要载体。在推动专业课程改革、资源建设、实施教学等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构成“8字螺旋”各环节的实施者和改进者,决定着诊改工作质量。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

影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因素,除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等基础性素质外,还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从实际工作来看,知识和学术方面较为容易衡量,在教师准入阶段较为容易考量,但往往决定教师是否受学生欢迎、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准入考核中最难以衡量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教师素质影响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动力,决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

(四)是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也是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直接表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无论是在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还是结构化师资等方面,都突出团队力量。这就意味着仅靠自己单打独斗的硬实力难以适应现代需求,必须有团队协作的意识、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善知进退的格局,这是不容易看到但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构建一支稳定的、有战斗力的师资队伍,其重要前提条件就是教师个体的高素质。

二、高职财经类教师专业素质解析

通过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能够为做好师资建设规划、制订教师发展标准提供依据,完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各节点,优化工作流程,为诊改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一)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构成

通过对重要文件和代表性学者观点(见表1)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文件对高职教师专业素质表述较为基础性和一般性,众多专家学者则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课程性质对教师素质要求的差异性角度出发,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通过对主要观点梳理和概括,师德师风、教师资格、教学能力等是最基础性、共性的素质要求,是任何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但教师素质要求也会因为不同课程性质或专业类别以及教师发展不同阶段而呈现不同的差异性。从横向维度来看,不同课程类型和专业类别则在共性基础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从纵向维度来看,教师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一般入校1年以内)、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或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其素质要求也会有所差异,呈现要求不断递增的趋势。

基于此,对财经类教师的专业素质从纵向维度进行解析。

(二)财经类教师的专业素质解析

1.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是指能从事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是构成教师队伍准入条件的重要内容,其突出表现在各类政策法规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修正)》作为最具法律效力的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成为指导各高职学校引进教师的刚性条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提出“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首次提及“双师型”教师。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更加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地位,開始关注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条件等,明确提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则从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企业实践三个维度提出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将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放在教师准入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目前,该方面工作正在推进和实施中,其工作成效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从之前的政策文件分析可以看出,学历和专业是构成教师素质最为直观的指标,成为教师准入最重要的依据。胡维芳等人的研究通过对全国14个省市的抽样调查发现,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占64.14%,成为教师队伍最主要来源;在教师聘任的基本依据方面,学历占49.21%,其次为专业技能和教师资格证,分别为32.49%和8.52%。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可以胜任现有教学工作应具备的素质。综合学者等对职业素质的研究,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表现为“双师素质”,具体包括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等,其重要性呈逐渐递减。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素质。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理念的适用、教学工具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甄选等,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辨证施治,持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

(2)科研能力

科研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教师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科研能力是教师从事现有工作后知识、方法和能力再提升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对工作重难点的思考和解决。

(3)实践能力

“双师型”意味着教师除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有紧跟行业前沿、参与行业变革、服务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经济、管理、营销、财会等财经相关知识,能在实践中校验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手段,拉近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就业的距离。

(4)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走进课堂教学、保证教学方向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师德修养能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升人格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5)服务能力

相对于实践能力的“输入”,服务能力更加突出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输出”,即教师将自身的知识技能、研究成果、经验做法等反馈于社会,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同时,通过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行业发展,为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指明方向。

(6)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内在表现,是稳住课堂教学、处理应急事件的重要条件,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给学生以沉着稳重、果断坚毅、热情真诚、勤奋执着的教师形象,为“三全育人”提供更多可能。

3.发展素质

(1)拓宽和优化能力

财经类专业紧跟时代发展,其内容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课程间知识交叉与共享多,如会计、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专业之间彼此交叉、相互渗透,有许多内容关联。因此,经管类教师除需具备本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不断拓展学习领域,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努力成为经管方面的“杂家”,并能运用这些方法、理论丰富本专业的教学活动,实现触类旁通,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2)社会交往能力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实施校企合作的主体就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要想开展好校企合作及社会服务等工作,其重要前提是除了要有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与企业、行业沟通协调的能力,才能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师资共享等提供更多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在组织校企实习实训等工作中,传递给学生直接“榜样”,其言传身教远大于课堂的说教,有助于学生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的提升。

(3)信息融合与处理能力

经济管理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各种最新动态、时事政治、新闻热点等都可能是专业教学的生动案例及理论佐证。财经类教师要通过各种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电视图书以及企业行业实践等收集相关资料,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动态,并将这些融入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智慧。此外,教师还必须能够借助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进程,丰富教学过程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

(一)“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其突出表现在三个文件上:一是《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教党〔2018〕26号)要求,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政治过硬;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意味着专业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体现“劳”的元素,开展“劳”的教育;三是《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将教师发展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全体教师都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参与者。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新要求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师〔2019〕10号)从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提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一是“身教重于言教,引导教师开展社会实践,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重视在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三是“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制订教师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体系”。可见,参加志愿服务、发展教师党员、强化法制纪律等都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19〕4号)中,要求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出“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该通知更加突出教师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已经成为优秀团队的必要条件。此外,优秀教师还要有国际视野,具备能够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水平。

(四)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新要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领域正在或即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的就业及人的发展也将受到巨大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如何培养一个可以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经受未来时代考验的合格人才,需要教师具备新商科的思维和理念,要能在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借助人机协作推动教学改革,将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思维、沟通协作、信息处理等能力教给学生。这也意味着教师要能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之外,适时提升自己有温度的情感素养、有深度的哲学与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素养,以培养学生应对智能时代的变化与冲击。

四、结论及建议

(一)严格教师队伍准入

加强教师队伍入口管理,严格要求高职教师准入的基础条件。针对高职教师队伍中大多数仍为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际,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大量引入既有专业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社会力量。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虽为广开渠道招贤纳士拓宽道路,但操作层面难度依然很大。

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能手,其学历层次往往并不高,且缺乏對教学规律的认知,存在“有货倒不出”的情况,加上企业人员进入学校后的文化融入、科研教学、职称评定等方面“壁垒”,以及校企之间的薪金差异,高职院校对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学历要求仍然是高职院校人才招聘的基础门槛,很多地区和院校将人才引进的基础性条件设定为硕士研究生,甚至开始往博士研究生方向迈进。如何兼顾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引进具有一定水准的教师,需要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思路创新。

(二)推行教师分级管理

教师素质提升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既要兼顾专业差别、时代特点,又要根据教师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提升。应充分研究教师成长阶段的差异性,认识并尊重教师内部的梯度性,对接教育部门的各类建设要求,要体现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制订不同的管理要求和评价标准,并在培训、锻炼、提升、待遇等各方面体现出差异性。

在教师素质提升工作中,应坚持标准化引领,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要求为指引,继续完善高职教师的发展标准。对初级职称教师,要侧重基础性基本素质;对中级职称教师,要侧重通用性、发展性条件,其目标为骨干教师;对高级职称教师,要侧重引领性条件,其目标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各类校级以上荣誉称号。要将“专业态度”“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纳入高标准管理中。

(三)加强培训交流工作

要重视培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领导。各相关部门相互支持配合,逐步建立并完善师资培训体系,管理部门主抓师德师风及队伍建设,教务管理部门主抓通用教学能力及方法提升,教学部门主抓具体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形成三线联动、互为促进的教师培训工作体系。

培训工作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要求,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集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难题,“答疑解惑”。积极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建立“传帮带”机制,发挥榜样的力量。同时,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总体培训计划与教师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二是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师资规划、专业规划与教师发展的关系,针对教师的分级,其培训方式和内容要体现差异性;三是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关系;四是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的关系。

(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其关键在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变“要我提升”为“我要提升”。要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指引,完善教师信息采集工作,建立教师画像,从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发展素质三个层次为教师在全校合理定位提供信息参考。优化“目标链”,将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及师资、专业建设等专项规划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紧密衔接、相互支撑,通过横向、纵向对标分析,引导教师合理设定目标。

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功能,将教师素质达标、服务贡献等与学校发展关联,建立“高能高绩”“优劳优绩”标准。重视非物质激励措施,在选优培优、培训晋升、评选表彰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教师提升素质的自觉性。关注显性成果之外的隐性素质考核,探索建立教师素质提升积分制度的路径,将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进修、专题研讨、阅读交流等隐性提升项目纳入记分项,设置达标线,激发教师多角度、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教师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2]胡维芳,闫智勇,陆菲菲.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

[3]牛端.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4).

[4]张国丽,田丽.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4).

[5]王社民.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教师的素质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8).

注: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以广西JM职院为例”(GXGZJG2018A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 波(1980— ),男,安徽巢湖人,硕士,教授,高级经济师,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现代职业教育和农村现代流通。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高职英语发展史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