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初中杜甫诗歌为例谈古诗词群文阅读

2021-12-09李水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杜甫古诗词诗人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1]古诗词群诗联读将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整合,根据学情设计一系列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个性化见解,从中发现古诗词学习的规律。它力求改变教师围绕单篇机械讲解和分析的教学模式,[2]将零碎的学习聚焦到整体项目上来,通过多文本的系统阅读,挖掘诗歌教学的独特价值,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杜甫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不同的选篇分布在各年段的教材中。单元、学段等的编排割裂了各个时期杜甫诗歌的内在联系,造成杜甫诗歌教学的分散性和杂乱性。既不利于教师的整体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实践证明,古诗词群诗联读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面以统编教材杜甫诗歌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古诗词群诗联读处理构思。

一、整合教学重点,确定学习目标

任务群教学模式主张教师打破教材古诗词学习的顺序,按照古诗词的特点重新整合形成群诗联读的新体系,因此教学时首先应设置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的主题设置目标,也可以参考教材中各篇的目标,结合编者的用意,了解重难点设置目标,这样可以为古诗词的学习提供指引。

如杜甫诗歌分散在七至九年级各册教材,既有教读课文,也有附录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它们分别是教读课文:《望岳》《石壕吏》《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结合每一首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以下任务群的学习目标:1.赏析凝练生动的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2.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学习该任务群的时候,除了要品味生动凝练的语言外,还要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思想经历,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乃至价值判断对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在诗词当中。因此解读诗词要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要紧扣时代脉搏,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喜怒哀乐,更能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3]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经历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学术界主要把杜甫生平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困守长安时期:他客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战乱流离时期:这一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后又不幸被叛军俘虏。蜀中漂泊时期:这几年杜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入选初中统编教材的杜甫诗歌分别创作于以下几个时期,如表1所示。

在古诗词群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紧扣时代脉搏,结合诗人的情感经历,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体味诗人的内心情感,则更有利于深刻理解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三、品析语言音韵,把握情感脉络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解读诗歌,关键是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音韵等方面的特点,体会其与诗人思想情感的融合,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进行古诗词群诗阅读的过程中,对群文情感脉络的把握是重点,是學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体味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如《石壕吏》中的“听”字贯穿全诗。首先诗人听到“有吏夜捉人”。接着便是“听妇前致词”,诗人听到了老妇人在差吏面前的苦苦哀求,听到了老妇人和家人苟且偷生的艰难,听到了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饱含了诗人对老妇人的无限同情。最后“如闻泣幽咽”,“如闻”一词,既表现了儿媳妇因为丈夫战死、婆婆被迫从军而低声哭泣,也表现了诗人夜深了还未能入睡,还在倾耳细听老妇人一家的动向,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的无限关切和同情。而诗人之所以只是“听”,是因为当时“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源枯竭”。这其中有多少矛盾和无奈啊。因此,一个“听”字,诉说了诗人对国事的忧叹,对战乱中的百姓的悲悯。

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古诗词音韵的角度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节押的是“ao”韵,开口度由大到小,表现风的猛烈,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无力与绝望。第二节“力”与“息”,“贼”与“得”押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助和痛心。第三节“色”“黑”与上文“贼”“得”同韵,承接上文的痛心。草庐为风所破,已无法阻挡暴雨的侵袭,漫漫长夜不知如何才能挨到天明。此时诗人的内心是无奈与痛苦的。其后“铁”“裂”“绝”“彻”同韵,诗人在这里将对家人的愧疚、对前途的迷茫和对时局的忧虑融为一体,忧愤的程度一步步加剧。最后六句,“间”“颜”“山”押韵,押“an”韵,为平声韵,而“屋”“足”通韵,诗人为天下苍生奋力呐喊,表现了诗人对广厦的期盼以及在苦难中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诗人也因此完成了思想与情感的转变与升华。

四、依据审美形式,开展比较阅读

古诗文最值得分析和鉴赏的部分是文章的审美形式。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审美形式来设置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对群诗进行对比和类比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审美形式。

《望岳》(七年级下册)和《春望》(八年级上册),教学时我把这两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诗人借以展现其磅礴气势、时代精神、生活信念的艺术生命力,却都是根植于“开元盛世”时期的,两者之间是又渊源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望岳》中“望”的内容,字面上的理解是泰山的高大雄伟,生命的蓬勃,实际上表现了杜甫的豪情与抱负,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由于“安史之乱”,杜诗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春望》中“望”的内容,字面的理解是妻儿,是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但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望”字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忧伤。

两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选择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就是审美形式的差异。由于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望岳》的情感表达比较激昂,《春望》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通过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落差,体会到诗人前后的不同情感。

五、进行自主阅读,实现课内外融合

当教材所选的群诗阅读完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教师可以推荐课外群诗进行自主阅读,巩固所学知识。以教材内一篇带教材外多篇形成群文,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提高群诗联读的系统化。

这些课外群诗与所学的诗歌有一定的联系,基本是同一主题或同一时期的作品。如在学完了教材中的杜甫诗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江南逢李龟年》《月夜忆舍弟》《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教师首先设计课外群诗阅读任务:这五首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同一时期,写作背景相似,请同学们分析这三首是如何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请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布设任务之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了前面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读课学到的诗歌阅读方法的铺垫,学生就能顺利地进行群诗阅读,并从语言、音韵等角度写出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理解。

把教材内外多文本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系统的阅读理解结构,强调群诗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关注群诗联读的融合性。让教师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有效启动学生阅读思维,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岱.如何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落实课标精神——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专题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20,(7):36-40.

[2]徐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理探寻[J].中学语文教学,2018.06:4-7.

[3]曲良锋.知人论世解诗词 谈古道今读文章——谈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J].中学教学参考,2019.03:3-4.

【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任务群的初中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21SC291】

李水君,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杜甫古诗词诗人
踏青古诗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杜甫与五柳鱼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