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辩证思维

2021-12-09蒋红卫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蔺相如词句尝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指的是培养学生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客观联系为基础的世界观,把世界上一切事物联系起来,进一步认识和感知世界,尝试结合文本的内容发现、分析并解决各种问题。

一、分析矛盾,发展独创性辩证思维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主题展开分析,抓住他们认识中存在矛盾的地方,让他们展开辩论活动,引导其发展独创性辩证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作品,提出各种矛盾的观点,着重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赤壁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学生很容易采用套路化的分析方法,提出:“作者借用古人的故事,抒发了自己的胸怀,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找出作品中具有矛盾点的地方:“作者为何要描写哪种宁静恬然的自然环境呢?这和大家刚刚设想的主题是否一致呢?”这样学生就尝试提出了新的观点:“作者是想要脱离现实,进入到虚化的世界中吗?看来作者并不是想要抒发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而是表达了虚无的消极思想。”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避免绝对化地看待问题,要看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由此学生融合了两种观点,提出了更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他沉入在宁静超然的世界中,但是却并不消沉,而是怀着旷达乐观的心态。”

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尝试大胆地提出彼此矛盾的观点,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式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样就能更好地发展独创性思维,提出更具有个性化的独特观点。

二、步步诱导,发展系统性辩证思维

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用步步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发展他们的系统性辩证思维。此时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主问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问题设置一些小问题,然后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最后攻克难关,解决主问题。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认识到各个问题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学生自然能发展系统性思维。

在教授《故都的秋》时教师设置的主问题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为了促使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此问题,教师从题目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意象分析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几个分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要点明‘故都,能否用‘古都、帝都、京华等其它的词语替代呢?”“文章为何将江南的秋天和北国的秋天进行对比呢?”“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个秋天的画面,具体展现了哪些景色?秋天的特点是什么?”“作品中有哪些意象展现出了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呢?”学生在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后发现,它们虽然涉及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实际上都展现了作者对于故都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的情感。学生发现,问题看似彼此无关,但是都和主问题“作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整体。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提出问题,该问题也要能融入整个问题系统,这样他们的系统性辩证思维能力就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确读懂作者的意图,若学生能自己努力,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那么他们能更好地进行系统性辩证思维的建构,学习水平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纵横对比,发展深刻性辩证思维

在纵横对比文章语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变得更为深刻。教师可以将和同一个问题有关的词句放在一起,探究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对比,也可以让他们将所学语句和有关辩证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更深刻地分析语句的内涵,展开纵向对比。通过多元互动比较,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刻,探究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在学生学习《登高》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展开纵横对比,尝试提升深刻性思辨能力。首先可以提出问题:“古人登高望远的时候,一般会想一些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作品也写了登高,它们又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横向对比的活动,让他们找到学过的古诗词,探究登高的原因、情感的变化等,分析作品的异同点。此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展开纵向对比,“在《登高》这首作品中,作者是如何展现周围的景物的,又是如何展现自己的形象的,景物和人物的形象是形成对比,有一定的反差,还是相互融合的呢?作者为何要如此写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究作品的写作手法,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主旨。学生认识到:“作者所写的景物是悲景,所展现的人物也是孤苦的形象,两者是契合的,更好地体现了诗歌的主题。”

在纵横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著重分析作品中一些关键性的语句,思考作者当时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尝试探究作品“背后”蕴藏的意思。久而久之,学生的深刻性辩证思维会随着发展,他们的探索欲望也越来越浓厚。

四、举一反三,发展批判性辩证思维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展开人物解读。此时先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体会出人性中包含的丰富性,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尝试用同样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要运用辩证的方式进行分析,避免片面地认识。这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通过两人简要介绍、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内容展现了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分析蔺相如这个人物,先结合各个不同的事件,看看蔺相如的表现如何,总结他的性格特点。如有学生提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展现出了智慧,在渑池之会中展现出了勇气,在负荆请罪中展现出了度量,将这些整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蔺相如。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举一反三的分析:“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一下廉颇吗?此前有同学认为廉颇是一个性格鲁莽的人,那么他的性格中是否也有复杂性呢?”学生尝试运用多维分析的方式展开探究,认识到廉颇虽然比较骄傲,看不起蔺相如,但是通过负荆请罪的过程能看出他还是心中有国家,同时也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廉颇的人物形象,提升了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辩证性地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找到评价人物更为贴切的词句,他们认识到不能简单地从一个角度分析,而要多元思考,最好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这样才能真正理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五、品鉴语言,发展灵活性辩证思维

在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处理各种问题,提升灵活性辩证思维。围绕一些经典的词句,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尝试各抒己见,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围绕同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样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更为灵活,更具有多样性。

当学生品读《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结合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讨论,说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当有几名学生提出相同的词句时,正是发展他们灵活性思辨能力的好机会,教师先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如围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有的学生关注的角度是作品的修辞手法,认为作者将清香比喻成了歌声,十分新颖。但是有的学生思考角度则更为灵活,关注其中包含的感官,认为“清香”是气味,而“歌声”是声音,用不同的感官来比喻,这种手法体现了感官系统的错位,营造出了独特的美感。教师则利用此机会进行引导,让他们思考彼此的关注角度为何会不同,为何又能殊途同归地指向修辞手法,还引导学生了解这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其实叫做通感。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思路更为灵动,而教师也能将各种修辞学的知识渗透到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展开知识建构。

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同时他们也能结合讨论的实际情况灵活反应,充分认识到哪些观点和自己的想法相符合,并表示同意,若哪些观点还不够完整,他们也能快速做出反应,提出新的观点。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核心在于辩证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教师要利用文本给学生创设通向思维的情境,只有当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的时候,他们才会有深刻的思维体验,才能通过“真正的学习”主动吸收各种知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思辨活动中,进而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态度。

参考文献:

[1]何鑫.高中语文"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8):3-6.

[2]杨德慧.简论高中语文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9(8):61-6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问题解决培养高中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为:D/2018/02/2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蒋红卫,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蔺相如词句尝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