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时评写作失误的心理动因及对策

2021-12-09梁艺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时评观点学生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写时评,运用“引议联结”模式是入门的好方法。然而在运用这种模式进行写作时,也出现了不少的失误。为了不让失误反复出现,必须注意到失误产生的因素,透过失误的表象捕捉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进而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扭捏作态型——“引”篇幅过长,迟迟没有亮出观点

时评开头,没有提出观点,充斥着时事事件,或者引述其他相关事件,自己的观点就是迟迟出不来。800字的时评已经有300字浪费在了复述事件上,或者绕来绕去不知道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故作高深,学生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千篇一律。其实这样的时评表达效率是很低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引用事件部分没有进行压缩提炼,照搬照抄。没有压缩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三:不想压——压缩材料后字数少了,达不到800字的写作要求;不敢压——怕压错,把主要的东西弄丢了,时评写作就会离题万里;不会压——看不懂评论材料中哪些内容是最主要的。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教师应先强调,时评也属于议论文体,绝不能通过“以叙代议”来凑字数,影响了文体特征。在时评写作前,要进行压缩语段的训练。要求在压缩中不能改变事件的含义,也不得断章取义。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写作时,要求学生必须把事件由头控制在100字以内。同时,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亮出的观点必须鲜明,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清晰明朗。

二、心猿意马型——“联”太快登场,却不见“就事论事”

“议”是对观点的展开和阐述,是时评核心内容,是文章的重头戏。所以这部分不要求作过多的事件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事件本身进行议论。然而,有些学生往往会弱化对中心事件的评价,却详尽论述其他同类事件。难怪有人会说,学生在进行时评写作时,贴近事实本原的“就事论事”已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造成这种“稀缺”的原因有三:一是不会评论事件本身。二是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就事论事”好像是肤浅、平庸的表现。三是思维极其发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着写着,自己都不知道写到哪里去了,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本应评论的事件是什么。

針对这种情况,应要求学生刚开始进行时评写作时,必须规规矩矩地围绕中心事件进行评论,把自己对中心事件的看法说清楚以后,再进行同类事件的拓展。

那么,如何发表自己对中心事件的评价呢?第一,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充实自己肚子里的墨水。我们都知道好的评论都是厚积薄发的产物,评论水平主要和平时的积累挂钩。评论,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掌握信息的多寡。第二,要敢于说。我们知道时评是要写出来的,但是用文字写比用嘴巴说要难,那我们先从“用嘴说出来”开始训练——语文老师多在班级中组织辩论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具体操作如下: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观点,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可发表自己的评论,然后可以要求其它组的任意一个同学批驳自己的观点,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动了起来,为自己所持的观点进行辩护。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辩词写下来,写成一小段话,这就是评论的开始。第三,老师可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发时文,鼓励每位学生在上面发表评论,因为是学生们喜爱的事物,所以学生会在一种比较自由、无拘束的环境下畅所欲言,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大段文字,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就有话可说了。此时,学生产生了一种表达的冲动,老师只是将学生体内的潜伏着的评论的本能和欲望激发。因为评论无非就是一种意见的表达。第四,建立专门的时评语言库。为提高学生的评论能力,学生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优秀的评论文章中的评论语言进行摘抄。仿照这些经典、精辟,又一针见血的评论语言的句式,运用在自己的时评写作中。

三、故步自封型——“议”后没有打开,没有合理运用“类比联想”

“议”完事件后,不会展开“联想”,缺乏将道理与平常关注的事件结合起来的能力,致使文章缺乏广度和深度。学生反映,他们在时评写作时,不敢联系其他事件,主要是心里害怕所联系的事件与要评论的事件不知是否有相类似的地方,于是只能止步于评论中心事件。其实,写时评,很多时候不是仅就一件事发表评论,而是考验学生将不同的事件联系起来的能力,从看起来没有关系的事件中寻找联系,由此及彼,旁征博引,将一系列本质相同的事件结合起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因此,第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专门的素材资料库。储备材料,当学生看到时事时,就会自然联想到另一件相似或者相反的事件。当然,不能将没有本质上联系的事件放在一起,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能说明论点,反而会造成离题万里的情况。第二,进行联想训练。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进而想起与之有关的另一个事物。教师先给出主题词,比如“红色”,让学生展开联想,有人想到火种,有人想到革命,有人想到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再给出常见的写作母题,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同一个母题下“一题多材”的积累。第三,善于将“我”摆进去。以往学生在进行类比联想时,首先联想到的是古今中外“别人”的事例。其实,有时可以从自身出发,从自己亲身经历说起。自己熟悉的事,更有话说。

2015新课标Ⅰ卷的时评作文:“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有学生在评论联想部分写道:“曾经,我处于和您女儿一样的境地。父亲因为工作而忙于应酬,由于工作压力,他又有吸烟的嗜好,烟酒一天天侵蚀着他本已虚弱的身躯,我尝试过多种办法,劝过他多次,然而烟酒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我的关爱。每当我看到他低头深思,手中握着燃烧的香烟时,我内心一阵阵疼痛;当我看到他在酒场上难受地强挤出笑脸时,我的眼泪总是顺流而下。那是一辈子辛辛苦苦,为我而奋斗的父亲!我不想让他的健康受损,我不想让他的生命被那些恶魔侵蚀,因为我爱我的父亲。老陈,您的女儿必定同我所想。”——这段文字,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娓娓道来,透析本质,逻辑严密,富有思辨性。读后确让人动容。当然,“我”的经历还应具有普遍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个例,就缺乏公信力,论证效果不好,还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第四,应将相似事件与中心事件进行类比,运用归纳和提炼思维,写出两者的共性、关联性,而不应生搬硬套,造成两件事“两张皮”。第五,还需要注意“联”与“议”的衔接,有意识地进行这两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训练。如使用“无独有偶”“如今,我们还看到”“然而,君不见……”“如果说……,那么……”这些语句,而不是只会干巴巴地说——“与材料本质相似的例子是”。

四、模棱两可型——“结”太留有余地,不会一锤定音

有些学生时评写到最后,突然觉得自己上述的评论太过绝对了或是对要评论的事件还有其他的看法,所以突然又冒出一个观点来,以此来显示自己看待问题的“全面”。原来,学生学了一些哲学知识后,心中认为看问题要全面、一分为二,所以写时评就喜欢面面俱到。于是好的不好的,全部说到。这样做表面上“全面”了,其实每一面没有表达清楚,每一个观点都没有说透。还有一些学生为了避免与他人的观点雷同,一味求新求异,所以在结尾处又“宕开一笔”,反而“不知所云”。

事实上,“结”既是对读者的承诺,向读者确保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是对自己的承诺,坚持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因此,结尾应该一锤定音,以一种不让人有重复之感的方式重申自己的观点。

“引议联结”做好了,时评才有一种结构匀称的美。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节奏,符合时评的范式。初学时评的学生都对写时评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唯有多写才能克服。

参考文献:

[1]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2]马恩来.时评作文之“头脑风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8.

梁艺峰,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时评观点学生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观点
学生写话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