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诗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与发展路径摭谈

2021-12-09苏和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诗赏析意象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认为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围绕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构筑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等新诗,教师可以围绕新诗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程,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分析意象,理解意象涵义

在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聚焦关键性知识和学习方法,结合新诗的特点组织学生展开各种项目探究。新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意象,而它们所包含的意象和传统诗词有一些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一点入手,展开自主探究,尝试理解意象的深层次含义。

在学习了《红烛》等新诗后,教师组织大家探究其中的意象,如在《红烛》最主要的意象就是“蜡烛”,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将其和“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发现新诗常常充分融合古诗词的创作技巧,沿用古诗词中的意象,但是却也会加入富有时代性的理解。学生提出《无题》中的“蜡烛”体现了爱情和相思,表现了对于爱情的执着,同时也是生命的象征,是能给周围人带来温暖祥和的生命体,所以作者将自己的喜爱之情投入到了“蜡烛”中。在《红烛》中的“蜡烛”同样沿用了生命体的意义,但是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时代性,作者让“红烛”成为了创造光明世界,打破黑暗统治的力量,此时的“红烛”没有了缠绵的意思,而生命的意味则被无限放大。除了“蜡烛”这个意象之外,教师还让学生对比分析了新诗中的其它意象,看看和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尝试用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对诗歌的意象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意象聚焦法,将关注点放在一项上,然后展开对比分析,说说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新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异同点。这样就能让他们结合意象的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进行分类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审美知识体系,进而提升新诗鉴赏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达成情感共鸣

新诗创作是基于生活展开的,所以在进行系列课程的建设时,教师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而要促使学生拓展开来,将诗歌放在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唤醒自己的生活情感,这样学生能形成移情的效果,他们的感悟才会更为深刻。

在系列课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象,此时要组织他们进入到生活情境中,进行感悟,例如在赏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时候,学生首先了解了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等意象,体会到它们呈现出了凝重的氛围,展现了古老而沧桑的情怀,但是这样的场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无法深入下去。所以教师下一步就要唤醒他们的情感共鸣。教师展示了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大家登山郊游的场景,并引导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在登山的途中,有同学扭伤了脚,我们又是如何齐心合力,登上峰顶的呢?如果能将这种情感和诗歌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大家能更好地了解诗人想要表达什么。”学生得到启迪,在脑海中幻想出了登山的场景,体会到了登高者的顽强和坚韧。教师又引导学生在阅读其它诗歌的时候也运用相同的方法,尝试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在新诗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采用架接生活的方式,尝试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激发情感共鸣。若有条件还可以将新诗和学生熟悉的音乐、美术等其它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组织大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内部,达到心灵共振的效果。

三、聚焦诗史知识,提升鉴赏能力

在系列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尝试将课内品读和课外拓展阅读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聚焦诗史知识,搜索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还能有助于他们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拓展审美感觉空间。

在教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介绍这是作者郭沫若的早期作品,作者受到了五四思想的影响,展开新诗创作,希望能通过诗歌体现出五四时代暴飙突进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主题探究项目,让大家围绕新诗的发展历程展开探究,说说新诗是如何诞生的,它有哪些流派,每一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品是什么,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系统性地了解诗歌,整理新诗发展的脉络。教师让学生按照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前后、建国后十七年、八十年代之后这几个时间段展开分别探究,总结每一个历史时期出现了哪些诗歌流派。学生认识到胡适是第一个尝试创作白话诗的人,而郭沫若、冰心等也让新诗得到了发展。新诗的规范化是从新月派开始的,如闻一多、徐志摩等都是新月派的诗人,他们总结出了诗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此外学生还总结了现代派诗人、七月诗派、九叶派等各种诗歌流派,教师鼓励大家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每一个流派出现的年代、特点、代表诗人等,让他们的認识更为系统化。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和诗史探究有关的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撰写调查报告,并和其它小组一起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他们对诗歌的了解也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成系统的,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建设,促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诗歌流派。

四、整合其它赏析形式,嫁接情境载体

诵读是诗歌教学常用的手段,教师可以整合其他艺术形式,将诵读和音乐、图画等结合在一起,构筑多元化的赏析情境,这样能促使学生随着音乐的律动进入到诗歌的场景中,进而提升诵读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基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思想展开绘画创作,尝试画出诗歌的意境。这些方法都将诗歌学习和其它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科学嫁接的效果。

在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时候,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峨日朵雪峰雄伟壮观的姿态,此后还可以让学生倾听青海花儿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歌曲。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情境中。此后教师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欣赏作品时的感受,由于学生已经嫁接情境载体,所以他们都能感受到壮阔的气息,体会到狂野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大家展开创作活动,尝试画一下自己心中的峨日朵雪峰,尝试将登山者的姿态也画进去,学生感受到峨日朵雪峰和江南的丘陵小山有着截然不同的气魄,给人很大的威慑力。在系列课程中,教师还组织大家阅读其它的新诗,并试着为它们配上符合意境的图片或者音乐,让他们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感受作品独特的意境。在系列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诗歌和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时候也会自觉地创设情境,深化感知。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教师的目光要更为长远,要意识到其它艺术形式对语文学习的影响,要将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到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中。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诵读效果,让他们陶冶情操,促使其触动思考,从而全面提升审美赏析水平。

五、学习新诗批评理论,习得具体方法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将诗歌赏析和理论知识探究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明白怎样的诗歌属于好的作品,能掌握诗歌创作的具体方法,进而他们可以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这样的学习将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歌有着丰富的批评理论,但是新诗从诞生到现在时间却并不长,所以很多诗歌鉴赏理论其实都借鉴了古典诗歌的理论,如“品格”鉴赏论就是其中之一。这样就促使学生建立起了新诗和传统诗歌之间的桥梁,认识到它们并不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文学形式。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新诗鉴赏理论是否兼了西方文艺批评中的思想,如何将西方的批评理论和中国传统的诗论结合起来。如有学生发现新诗批评理论中引入了对文本语义的分析、“陌生化”理论等,评论家将这些理论和中国新诗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观点。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思考:“结合这些新诗批评理论,你是否能总结出新诗创作的要点是什么呢?大家能否展开自主创作,写出自己心中的现代诗呢?”这样就将新诗理论探究和自主创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展开实践创作。

聚焦新诗批评理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新诗和传统诗歌之间的差别,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他们也能把握住要点。这样的课程建设就从个别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了理论视野,能拓展学生的赏析道路,让他们更系统化地了解新诗。

教师要积极探究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径,组织学生参与到语文综合学习中。这样的课程形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教师要从新诗入手,合理选择主题,设计课程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展开综合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审美、文化、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苏和平,陕西省绥德县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新诗赏析意象
新诗画
“玉人”意象蠡测
步辇图赏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