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文化视域下上海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实施的策略研究

2021-12-09夏昕余媛媛武敏宝丽娜

体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策略

夏昕 余媛媛 武敏 宝丽娜

摘  要:本研究基于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开展现状,结合海派文化视角,拟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过程中的困境和创新做法,就海派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的融会贯通提出思考,为传承海派文化价值以及深入推进上海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形成可推广的方案和思路。本研究提出:中心城区有限的场地资源和体育师资制约了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师资不能满足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较高;专项化项目开设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发展困境;海派体育文化在学校中流失明显。

关键词:海派文化;上海中心城区;专项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1-0071-03

一、研究目的

明确海派文化、高中体育专项化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深入研究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的定位和目标,从而厘清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明确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在上海中心城区开展的现状及问题,根据调查数据分析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在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主持人俞定智老师的引领下,开展调查分析,融汇海派文化视角,依据上海中心城区在“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为上海中心城区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提供可操作、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文献资源,收集有关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海派文化的资料等,并进行阅读、分析,形成研究思路。

(二)问卷调查法

依据科学研究要求编制问卷,征询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检验,使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完全符合要求。对中心城区15所高中学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26份,在高一高二年级各专项班每班随机抽取4~6名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并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

(三)实地考察法

依据本课题需要,课题组成员赴中心城区学校听课,并查阅备课资料、课程设置、学校高中专项化实施方案等,为本研究获取原始资料。

(四)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与学校的分管体育校长、体育教研组长就该校专项化推进现状、困境、挑战与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访谈,充分了解和分析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开展的现实情况。

(五)数理统计法

使用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深入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概念界定

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文化,而逐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现象[1]。海派文化在坚守本土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利用上海这座国际经济交汇之地的辐射优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西方国家先进科学的文化因素吸收进来,从而形成崭新、个性、多元的文化形态。海派文化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等特征。

依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静安区以及浦东新区的外环城区在内的区域集合统称为上海中心城区。

(二)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推进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作为教育载体的学校和上海地区独特的海派文化存有天然且密切的关系。调查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的推进现状,并从海派文化视角分析专项化发展情况,为上海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使海派文化在继续扎根的基础上融汇新理念,贯通新方法,历久弥新。

1.中心城区高中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统计发现,调查其中一个中心城区高中的学生总数共11570人,室内外体育场地总面积为108289平方米,人均活动面积约9.36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中学生人均活动面积约20.1平方米的要求差距甚远。极为有限的体育场地面积,制约了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2.中心城區体育教师专项与执教课程的对应情况分析

中心城区体育教师专项与所执教课程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专项教师执教专项课程,二是专项教师执教专项且兼任他项,三是专项教师执教他项。高中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后,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受教师编制影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所执教课程数量增加。统计发现,被调查的中心城区高中近一半的体育教师目前所执教的课程与自身专项不一致。

3.中心城区学生体验高中专项化课程分析

被调查的中心城区高中学校体育专项班学生的选课方式有“网上限时选课+现场统一选课”,专项课的方式有“体验式+非体验式”。有7所学校学生经过现场或网上确认选课后,提供阶段性的课程体验;另8所学校是学生专项课确认后,无课程体验且不更换专项。其中实施网上选课的4所学校中有50%的学校提供短时间的课程体验,实施现场选课的8所学校中有45.5%的学校提供短时间的课程体验。课程阶段性体验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所选专项课程的情况,以及自己对此项目的兴趣。

4.学生在专项化教学改革前后的转变

调查发现,被调查的中心城区高二学生在专项化课程学习之后,认为对体育课的兴趣提高无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学生人数还相对较多,这需要一线体育教师对教学方法、手段、专项技能等方面进行深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专项课结构化能力、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课余锻炼次数、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学生在专项课上不仅技术动作的练习更加认真了,而且在课余时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还主动进行锻炼,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所学项目的赛事,说明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收到良好的成效。

(三)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推进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1.中心城区受狭小的体育场地空间的影响

国家对学校占地面积的规定:≤1000人的学校人均16平方米,1000-2000人的学校人均15平方米,>2000人的学校人均12~14平方米。中心城区大部分高中学校占地面积都难以达到国家标准,可想而知学校体育场地面积达标更是难上加难,此外,受当地地域气候影响,雨量多且多雾霾天气,使得室外体育课往往难以保证。因此,专项化教学存在教学班级人数与场地之间的矛盾和学校场地与专项班级数量的矛盾。

2.師资力量的有限性与体育专项化教学需求的矛盾

被调查的中心城区高中体育教师专项总数达到20类,其中田径专项教师最多,占25.4%,篮球和健美操专项的体育教师次之,共占30.2%。区内教师所任教的专项化课程,任教篮球课程的教师最多,达到26.1%,其次是健美操和乒乓球课程,分别占19.4%和11.2%。对比发现,被调查的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师的专项和任教课程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体现在田径、篮球、健美操和羽毛球项目上,有的学校教师的专项过于集中,专项的面不够广,教师任教项目非自己的专项特长,这类教师为了适应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重新学习新的专项技术才能满足课堂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专项化教学的需要,出现师资力量与专项化教学需求的矛盾。

3.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的不平衡

被随机调查的中心城区500名高中专项班学生中,81.9%的学生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项的,6.9%的学生是因为受同伴或者朋友影响选择了所学的专项课;6.1%的学生指出,非第一志愿,是被调剂到所学的专项;还有5.1%的学生是因为本校的学长们推荐的专项。这种选课方式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选择心仪课程的同时,会因为学校课程数量开设有限等因素出现小部分学生被动服从调剂的现象。

(四)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推进过程中的策略分析

1.学校是海派体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开展海派体育教育,弘扬海派文化精神是其责任和使命

上海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众多民间体育活动,将海派文化融入学校体育,并在海派文化特征基础上进行创新,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老城区大部分学校的人均活动面积有限,如果将传统的上海民间游戏、具有特色的弄堂活动加以现代化改造后融入学校体育课堂、课外拓展活动等,在发挥其健身、娱乐价值的同时,还可促进校内体育资源均衡配置,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参与意识。

2.基于中心城区的场地现状,学校就教学环境与设施进行场地开发与利用、辅助教学设置方面的“大尺度”创新

学校可以通过现有场地的改造,拓展活动空间,充分挖掘校园的“边角料”、因地制宜在“小场地上做大文章”。例如在乒乓房装一定数量的发球机等,在学校的屋顶建设足球场、网球场,工会休息室改成跆拳道房,会议室改造成武术场地,锅炉房变身健美操馆,教室改造成体能教室,为“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创设“驰骋场”。

3.基于中心城区的特点,设置一些适合区域共性教学项目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解决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主要问题

定期组织体育教师技能培训,尤其是适合中心城区开设的常规项目和海派体育项目,例如篮球、韵律体操与舞蹈、武术、抖空竹等体育项目,可以是专项特长突出教师的培训,也可以是教练对教师的技能培训等,以此解决很多教师所承担的专项课是非自己专项特长的关键问题。

此外,在开放性和灵活性为特征的海派文化熏陶下,上海体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反应灵活且接受力强,通过选取适宜项目针对性地培养海派体育师资队伍,搭建学生自我展示传统技艺的舞台,为海派体育文化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4.基于中心城区的师资情况,教练进课堂和特色教师资源共享,缓解教师专业技能的暂时短缺

体育专项化教学不同于运动训练和选项教学,无论从课时数,还是教材内容、课程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鉴于目前有的学校教师的专业过于集中,专项面不够广的现状,可以利用区域内特长突出、项目短缺的教师资源共享,也可以利用体教结合的优势,教练进课堂协助体育教师一起执教专项课,有效缓解教师专业技能的暂时短缺。

5.基于中心城区的硬件设施现状,设计容易推广的典型项目内容进行研究,达成可实施、可推广的 “培养兴趣、运用技能、养成习惯、终身发展”的预期目标

以某一典型项目为例,设计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成套文本,以点带面,保障研究成果在区域内纵深发展,为其他项目在中心城区的推进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兴趣、运用技能、养成习惯、终身发展”的预期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心城区相对全国学生人均活动面积的差异较大,有限的场地资源制约了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

2.体育师资不能满足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体育师资力量的有限性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技能有限和专业师资数量有限。

3.学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较高,其中专项项目设置和选课设置较其他方面低,需进一步改进。

4.学校在专项化项目开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困境,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项目需求,这是专项化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问题。

5.时代迅猛发展的背后,海派体育文化在学校中流失明显,青年教师以及学生对海派体育项目的内容以及传承海派体育文化精神的意义知之甚少,学校作为海派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同样肩负使命。

(二)建议

1.场地设施设备应更加规范化,区域内的场地资源共享

学校依据实际,科学设置项目,通过现有场地的改造,拓展活动空间,充分挖掘校园的“边角料”、因地制宜地在“小场地上做大文章”,发扬中心城区“螺蛳壳里龙腾虎跃”的体育教学优秀传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体育设施资源,进行资源共享。

2.师资力量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影响改革的关键点

教育培训部门要关心教师的职后进修和培训,在注重教师运动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在专项教学和训练方面的能力与方法的提升。基于中心城区的特点,设置一些适合区域共性教学项目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解决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主要问题。

3.注重“三元合一”,助力高中体育专项化体育教学

学校可注重实用训教联动、长短(技能)结合、专项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三元合一”教学模式,可以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提供一个系统而可持续的方向。

4.人力资源配置和体育专项设置的科学创新

“双教师制”“专业教练进课堂”“校内专项课教师走出去,校外优秀教育资源请进来”等创新做法,为“高中体育专项化”协调动态发展提供保障。

5.疏通海派文化与高中专项化教学实践的通道

在专项化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以新课标育人理念为基础,开展海派体育项目调研和改造,传承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彰显海纳百川、卓越创新的海派文化精神,探索一条具有海派特色的中心城区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费加明.海派文化与上海城市体育的专项发展[J].体育科研,2014,25(04).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